读懂中国(初中卷第2册)(中华传统文化读本)

分類: 图书,教材教辅与参考书,初中,综合,
品牌: 陈刚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远东出版社
·页码:116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807068558/9787807068556
·条形码:9787807068556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华传统文化读本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读懂中国》(初中卷第2册)是《读懂中国》丛书中的一本!《读懂中国》是适应当代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而编写出版的。中华文化经典浩瀚如海,这部读本以独特的编辑视角,科学地选取最基本最精要的呈献给读者。它深入浅出,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穿梭古今,中小学读者定会乐于亲近,欣然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提升人的素质,陶冶人的品格,赋予人一种内在的大气与高贵。中小学生潜下心来阅读这部读本,坚持数年,就会惊喜地发现自己已增添了前所未有的厚度与高度,享受到茁壮成长的快乐。
编辑推荐《读懂中国》这套读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5000年的中华文明里精选鲜活的可亲近的最基本的一部分内容,然后根据小学四年级至中学高三年级学生的特点,科学有序地编排。在每一册的编写中,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力求生动活泼,努力让学生乐于亲近,欣然阅读。同时,运用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的“带读法”,组合选文,穿梭古今,开拓视野,给学生一个广阔的知识背景。让他们不仅用知识武装自我,而且用精神和思想来升华自我。 全套读本共九册,分小学、初中、高中三卷,每卷各三册。各年级的学生可选择相应的读本,结合课堂教学,逐步深入地阅读。 《读懂中国》(初中卷第2册)为初中卷第2册。
目录
序言/于漪
思想篇
古代名句(一)/孙子
孙武著“兵经”/伍恒山
周瑜赤壁布火阵/林汉达 曹余章
古代名句(二)/荀子
生不止,学不息/列子
学习是我的骨头/王蒙
人定胜天吗/沈致远
古代名句(三)/韩非子
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侯会
适应变化/王昭顺 王乾昊
茶杯上,一道细小的裂缝/怡然
文学篇
宋词的千古风采/杨洋
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柳永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
蝶恋花(庭院澡深深几许)/欧阳修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满江红(怒发冲冠)/岳飞
卜算子·咏梅/陆游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少时读宋词/肖复兴
遥望宋朝/韩维
短篇鬼怪小说《聊斋志异》/郭勉愈
骂鸭/蒲松龄
艺术篇
中国建筑的“文法”/梁思成
中国园林散记/陈从周
苏州园林/梁衡
故宫之美/吕建昌
北京四合院/叶朗朱良志
科学篇
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一《梦溪笔谈》 /艾海
木图/沈括
纺织革新家黄道婆/袁满
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卢川
郑和出海/朱苏进陈敏莉
民俗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中国是茶的故乡/华杉
陆羽和《茶经》/刘彤
门前的茶馆/陆文夫
《读懂中国》系列问题征答
一、读读做做
二、读读想想
三、读读说说
四、读读写写
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人有了脊梁骨,才能直立行走;人有了精神支柱,才会心胸开阔,志存高远,做个堂堂正正的人。国家、民族也是如此,有了坚不可摧的精神,虽历经内忧外患,仍能昂首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社会作贡献。我们伟大祖国就是杰出的榜样。
精神从何而来?文化。中国人的民族精神,来自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极其精辟地指出:“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
文摘插图:


唐诗发展到一定的高度后,需要在语言和形式上有新的突破。宋词,继承唐诗的优良传统,兼收《诗经》、《楚辞》、汉魏乐府诗歌及六朝诗歌的优点,自成一家,涌现出一大批脍炙人口的词作和卓有成就的作者,并逐渐形成了两大流派,一为婉约派,一为豪放派,体现了宋词的主要艺术风格。
婉约词,在内容上多为风花雪月、个人遭遇、离愁别绪等,在语言上多婉约、清丽、柔美、缠绵,具有阴柔之美。晏殊、欧阳修、李清照等词坛名家的词风虽有不同,但大体可归入婉约派。
豪放词,摆脱了胭脂气,也不为词的腔调和声韵所束缚,以开阔的视野反映社会生活,表现英雄气概,抒发爱国热情、报国之志和民族感情,气势磅礴,意境开阔,笔力雄健,给人积极向上的力量,具有阳刚之美。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主要代表。
当然,婉约派和豪放派是相对而言的,如李清照写有豪放词,苏轼也写过不少婉约词,更有不少词人处于两者之间。
苏轼,在中国词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由于在传统上,词与乐歌有着割不断的联系,在苏轼之前,词被视为娱乐性的风流小曲。后来,苏轼将豪迈的气概、开阔的胸襟带进了词的创作,把本来属于诗“言志”的内容写到词里,大大开拓了词的题材、意境、风格和表现手法,使宋词面貌为之一新,对后代词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后记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有一个致命缺陷:缺乏普及性,缺乏有序整理。正如著名学者朱自清先生指出的:“我国经典,未经整理,读起来特别难,一般人望而生畏,结果是敬而远之。”所谓缺乏普及性,中华传统文化酝酿形成于农耕时代,离今久远,又以现在早已不使用的文言文为载体,对于当今的青少年来说,就难以亲近。所谓缺乏有序整理,传统文化经典浩瀚如海、博大精深,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只需了解最基本的一部分。而这基本的一部分,在本书之前,还没有人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提炼。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读懂中国》这套读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