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兼程:中国著名经济学家访谈录(名家30年访谈书系)

分類: 图书,经济,经济学理论与读物,名家谈经济,
品牌: 马国川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出版集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页码:296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108030667/9787108030665
·条形码:9787108030665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名家30年访谈书系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风雨兼程:中国著名经济学家访谈录》采访了我国十位著名经济学家,他们对推进我国经济改革的进程以及经济政策的制定都曾起到一定的作用和影响。在纪念我国改革开放30年之际,听他们从各自的专业角度,谈改革30年中他们的思想转变过程,听他们叙述我们改革的历程,对我们反思和推进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编辑推荐《风雨兼程:中国著名经济学家访谈录》编辑推荐:《名家30年访谈书系》是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伟大时刻,重点推出的系列丛书之一。这套书,针对改革开放30年来表现相当活跃、成就非常突出的思想、经济、科学、文学、音乐、美术等六个领域,分别遴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名家,进行一对一采访,力图通过他们的感性亲历和理性提炼,呈现“改革开放”这个大主题在宏观和微观、文化与生活方面的运演轨迹,再现“改革开放”这一洪流对社会与个人、命运与细节的滋润熨帖。同时,访谈也是一种美的形式,访者、谈者与读者,沉浸于共有的记忆,亲切而和谐。
目录
1 土地承包制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来龙去脉
3 改革处于胶着状态,必须继续解放思想
4 从“吴市场”到“吴法治”
5 股份制是过去30年中最成功的改革之一
6 一部未完成的产权改革史
7 渐进式助推中国转型成功
8 中国的转轨经济学
9 双轨制和企业家理论
10 连接现代经济学和中国经济改革
后记
……[看更多目录]
文摘钱:我认为市场经济的精髓是两个:一个是把激励机制搞对,调动人的积极性;一个是让市场起作用,这就要依靠价格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实际上两者是互补的。因为只有价格,没有激励的话,是没有用的;如果只有激励,没有价格,人的激励就扭曲了。所以市场经济有两个轮子,一个叫“激励”,一个叫“价格”。这两个轮子最终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并且把人的积极性发挥到最大程度。把激励搞对,让市场起作用,这两条就是改革的内容。第三条就是开放。开放对中国的作用非常之大,是许多人所忽略的。开放不能作狭义的理解,开放不仅仅是贸易、外商投资。中国的开放几乎是全方位的开放,包括人员的流动。我自己是留学生,到国外学习,1989年发表了文章《企业理论》,到现在我碰到的许多八九十年代的研究生还说,都读过这篇文章,受到了启发。由此可以看出,由开放而带来的人员交流、思想交流的影响远远超过贸易上的交流。
所以开放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中国,改革和开放之间有密切的互动关系。比如银行改革,为什么进步非常之大?其中一个原因就是2001年在加入WTO时我国做了银行改革的承诺。为了实现承诺,就制订了一个时间表来推动银行的改革。我们就设想一下,没有开放,银行改革会有今天的力度吗?
马:在你看来,中国改革30年成绩巨大,但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力量是共同的,没有特殊之处。
钱:没有,全世界都一样。印度为什么现在的经济比以前好了?它也是把激励搞对,让市场起作用,对外开放。至于那些不成功的国家,无非是压抑人的积极性,关闭市场,搞闭关锁国。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就是这样,只是中国走得比较极端。苏联、东欧国家从来都有奖金,只不过是多少的问题,可能奖励得不够多,但是奖金从来都有。可是中国认为这是修正主义,把奖金都取消了。再如,中国实行单位制,不许人员自由流动。而前苏联人员是可以流动的。中国的闭关锁国也是很极端的。前苏联还组织了“经互会”,在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之间进行贸易往来。而中国既不参加西方国家的经济组织“欧洲经济共同体”,也不参加社会主义国家的“经互会”,既不对西方开放,也不对东方开放。我们看到的电影只有阿尔巴尼亚的和朝鲜的。
马:在共性之外,中国的特殊性是什么?或者说中国的特色是什么?
钱:中国的特色是什么呢?第一,中国的发展阶段不一样。改革初期的中国非常贫困,绝大多数经济活动是在农村,隐性失业严重,资本短缺。而东欧已经实现工业化了,它们当时面l临的最
……[看更多书摘]
后记走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时,外面正下着入夏以来一场罕见的暴雨。连日来的溽热被横扫一空。我擎着伞走进雨中,深吸一日清新的空气,顿感全身轻松,心旷神怡。
这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后的第三天下午,我刚川采访了钱颖一教授。至此,“中国著名经济学家访谈”终于结束了。回首半年多来的采访,在如释重负之余,心中更充满了感慨与感激之情。
记得在2007年底,三联书店邀我做“中国著名经济学家访谈”。看着眼前那个囊括了中国当今经济学界大家的名单,非常激动:余生也晚,能够采访这些经济学界大家,难道不是太幸运了?同时我又深感不安:对一个非经济学科班出身的记者,能顺利完成访问任务吗?当然,在出版社和朋友们的鼓励下,最终我还是鼓足勇气,接受了这个任务。
第一个接受采访的是厉以宁教授。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办公室里,这位被称为“厉股份”的经济学家娓娓道来,详细讲述了股份制在过去30年间所遭遇的坎坷历程,以及他个人对学术理想的坚持和对改革事业的坚定信念。他平易近人的作风让我信心倍增。随后是张维迎、樊纲、杜润生、林毅夫、于光远、王珏、吴敬琏、周其仁、钱颖一。他们都愉快地接受了采访,我也在近距离的观察中领略了他们的学识风采和思想魅力。
中国改革走到今天不容易,瞻念前途也不容乐观,在社会矛盾突出、社会思潮混乱的今天,如何在回顾历史中总结有价值的思想资源,为推动改革寻找新的动力,继续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是“中国著名经济学家访谈”的初衷。在访谈中,我努力在中国改革的历史背景下展开经济学家们的学术思想发展历程,在展开学术思想的同时凸显中国改革的历史背景,反映他们对30年改革的评价和思考。
这些经济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参与、影响了中国改革,中国改革的历史上已经铭刻了他们的名字。因此,对10位经济学家的访问(书中的访谈顺序根据被采访人的年龄由大到小),不但让我了解了这些经济学家的学术思想,更让我对中国改革30年的历史有了更真切的理解。所以,我对他们充满了敬意,也充满了感激。我学到的东西远比一个采访者多。例如,吴敬琏先生对稿子认真到了“苛刻”的地步,他一再修改,数易其稿,字斟句酌,一丝不苟。这种严谨治学的精神,确是前辈的风范,后学的偕模。
在书稿即将付梓之际,我要写下我的感激——
感谢三联书店给我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好机会,尤其要感谢三联书店副总编辑樊希安、李昕和《读书》杂志副主编贾宝兰女士的信任和支持;
感谢我所工作的《经济观察报》为我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尤其要感谢刘坚社长和仲伟志执行总编,他们不但保持了《经济观察报》的品格,而且为记者们提供了宽松的写作空问。感谢《经济观察报》研究院院长新望老师,他给予了我许多帮助;
感谢胡冀燕女士,她作为于光远先生的秘书,鼎力帮助我完成了于老的访谈文章;感谢中国人民大学高王凌教授,他认真细致地修改了我对杜润生先生的访谈文章,使其更加完善;
感谢我的爱人方虹女士,她承担了育子的任务,让我能够安心工作。每每想起我的儿子马浩宇,我的心中就充满了幸福。他刚刚成为小学二年级学生,我祝愿他每天都快乐幸福;
感谢我的父母,祝他们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