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人和希腊文明
分類: 图书,文化,世界及各国文化,各国文化,
品牌: 雅各布·布克哈特
基本信息·出版社: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
·页码:596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9787208081031
·条形码:9787208081031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希腊人和希腊文明》系布氏身后出版的演说集《希腊文化史》的最新英文选译本,芬利、穆瑞等当代古典学名家曾为之付出了长期而又艰苦的努力。书中,布克哈特展现了对古希腊文化本质的深刻的洞察力,他对希腊的赛会精神、悲观主义、希腊民族及其城邦政体的优势和弱点,以及希腊的艺术、宗教、经济生活等诸多方面都有独到见解,对后来的古典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希腊人和希腊文明》也因而被誉为现代关于希腊文化的第一次也是最好的阐述。
作者简介雅各布·布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1818-1897),19世纪杰出的文化史、艺术史学家。生于瑞士巴塞尔,曾留学德国,师从实证主义学派创始人兰克。后又受业于美术史教授库格勒,研修艺术史和文化史。在巴塞尔火学长期担任历史学与艺术史讲座的教授,研究重点为欧洲艺术史与人文主义。主要历史著作有《君士坦丁大帝时代》(1853年)、《意人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1860年)和《希腊文化史》(1898-1902年)。此外,还有《意大利艺术宅库指南》(1855年)、《意大利文艺复兴史》(1867年)、《意大利艺术史论文集》以及2本遗著:《世界历史沉思录》和《历史片断》。
译者简介
王大庆,1969年生,历史学博士,副教授。现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主要研究方向为古希腊罗马史和中外古史比较研究。迄今出版专著两部,译著三部,在《世界历史》、《史学理论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代表作为《本与末——古代中国与占代希腊经济思想比较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
媒体推荐本书不仅是对布克哈特学识的一部总览,还可由此洞见十九世纪晚期知识分子
的思想世界。
——《纽约客》
本书不仅仅是研究十九世纪历史学,还是研究古代世界的必备工具书。
——《出版人周刊》
布克哈特是第一位揭示出政治在希腊生活中所占据的中心位置的学者,是他奠定了希腊政治和政治制度研究的现代理念的基础。布克哈特不断地使我们感到惊讶:他的著作仍然是现代关于希腊文化的第一次也是最好的阐述。
——[英]奥斯温·穆瑞
这是一部个性十足、智力强劲的史著,就像柴科夫斯基的乐曲好听好读,容易把读者引入耐人寻味的分析和概括而不能自已,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认识古希腊文化的意味深长的人口。
——郭小凌
布克哈特此书后来的影响表明,维拉莫威兹的批评是有失公允的。时至今天,我们对希腊文化一些根本特征的理解实际上恰恰是来自于布克哈特的这本著作。
——黄洋
编辑推荐《希腊人和希腊文明》是一部展现古希腊无穷魅力的文化史巨著,是文化历史学大师布克哈特里程碑式的力作。
目录
中译本序言(郭小凌)
前言(奥斯温-穆瑞)
序言(奥斯温·穆瑞)
希腊人
第一章 导言
第二章 希腊人和他们的神话
第三章 城邦
第四章 希腊人生活的基本特征
希腊文明
第一章 介绍性的评论
第二章 英雄时代
第三章 赛会时代
第四章 公元前5世纪
第五章 公元前4世纪到亚历山大时代
第六章 希腊化时代
附录 学习古代历史在思想上的必要性
注释
德文版原文和英文选译本相对应的页码
参考书目
索引
译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2000年早春,我在雅典大学校园书店里看到面世不久的布克哈特著《希腊人和希腊文明》一书英译本,遂即买了下来。
我已过了盲目阅读的年龄,知道为职称和生计写作的平庸洋人学者是多数,加之又是工薪族人,银两不多,所以在外国书店掏腰包前首先要考虑是否物有所值。见了布克哈特的书之所以出手,主要原因在于布克哈特先生的大名头。此前读过他的代表作《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中译本,知道这是上了西方史学史的文艺复兴文化史名家,没想到他还有厚厚一大本古希腊史的著作传世。
实际上,我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一书的印象并不算好。虽然阿克顿对该书赞誉有加,但我觉得布克哈特多半受19世纪哲学泛论的影响,主观的议论、顺手的联想较多,专业史学要求的详实引证偏少,且全书摊子铺得很大,章节段落之间缺少严密的逻辑联系,给人纷繁的感觉。
读了《希腊人和希腊文明》译者穆瑞的前言,方知这种写法乃是布克哈特治史的特点。他认为史学研究的目标是历史思想或观念,也就是喜欢“通古今之变”的通透见识,反感业已盛行的史料考据技术,把兰克等学者运用实证主义方法苦心孤诣求证出来的“历史真实”视为一堆“纯粹的历史事实垃圾”,浪费历史家的“精力”和“视力”。这种认识当然有它的合理性,因为兰克提倡的“如实直书”的实证目标把史学工作者变为了历史的录入员,忽略了历史向来具有的启发心智、提升智慧的教谕作用。换句话说,兰克同传统史学的追求唱反调,布克哈特却反其道而行之,成为传统史学夹叙夹议方法的继承人和捍卫者,区别只是多了一些“议”。
对布克哈特的这一做法我能够理解却不以为然,因为史学的研究过程如果没有确认事实的首道工序,如何能构建出合理恰当、趋近真实的价值评判或思想观念?二者如果有机结合则对史学善莫大焉。孔德的实证主义史学方法其实是对这两种偏向的适当修正。
《希腊人和希腊文明》一书当然还是布克哈特的风格。由于是在大学课堂中的讲稿,所以布克哈特思想的信马由缰更为明显,到处都是智力与史实接触碰撞之后擦出的思想火花,凸显出作者的主观介入。不细心的读者也能够轻而易举地发现,本书字里行间充溢着个人对古希腊文化的感受,其表达不加收敛掩饰,心到笔到,价值陈述胜过史实陈述。因此,这是一部个性十足、智力强劲的史著,就像柴可夫斯基的乐曲——别的作曲家的一个作品有几个令人心驰神往的乐句就不得了了,老柴的美妙乐句却四处泛滥——好听好读,容易把读者引入耐人寻味的分析和概括而不能自已,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认识古希腊文化的意味深长的入口。布克哈特说:“我们应该永远感谢希腊人对世界的洞察,在这里,他们与我们十分接近;在创造力的领域里,他们是如此伟大,这是他们的崇拜者所望尘莫及的。”我们也应该感谢布克哈特对古希腊文化的这种透心彻肺、如醉如痴的爱情,这使我们想追问为什么19世纪的许多欧洲知识分子会有这样一种情怀。
没有人很好地解答过这个问题,那时的知识分子只是倾心尽力地赞美古希腊人和他们的文化,比如恩格斯把希腊人称作“天才的小民族”,英国诗人雪莱则以复数第一人称认同自己和所有英国人“都是希腊人”。姑妄言之,还是轴心时代的希腊人对近代西方文明所作的非凡贡献折服了近代西方人。这些贡献包括自由、民主、法治、爱智、重德等基本价值观念,以及登峰造极的雕塑与戏剧艺术。在此基础上,今天西方的一些具体价值观,如公民社会、选举权、任期制、知情权、参与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政教分离、文职人员管理军队和宗教事务、逻辑思维和科学思维等等,都可以在古希腊人那里找到出处。这正是自文艺复兴运动以来被古希腊人俯视的蛮族后裔——西方的主流民族(盎格鲁·撒克逊人、日耳曼人、高卢人、北欧人、斯拉夫人等)那么积极主动地认同古希腊文化为自己的文化祖先和价值源泉的根源。
但这毕竟是19世纪的事情了。现在的欧美学界,古典学日益滑向边缘,人们的眼睛偏爱鼻子前面的人和事,为何这部100多年前的著述,却仍能引起当代史家的注意,并被译成英文试图加以推广呢?这说明布克哈特的道德文章还没有过时,仍然可以满足现代人的需要。
布克哈特的世纪是一个驱动世界变革的、热火朝天、光怪陆离的世纪:人类生产力的革命性进步在一个世纪里发生了两次,从工人发明家到教授和知识分子发明家,快得使人文社会学者们都来不及整理和归纳;政治领域则继续着暴风骤雨般的革命和改良,自由、平等、博爱、民主、法治的咒符仍旧呼风唤雨,推动着变天的浪潮;共产主义运动从幽灵演变成各国资产阶级俱乐部恐惧的洪水猛兽;思想家和大学者的高论和自信比山高、比海深,人们的心头好像长满了草……在骚动的欧洲社会中,却有一个心如止水的历史家布克哈特,他沉浸在古典时代和文艺复兴时代的欧洲文化遗产当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只解圣贤书,在字里行间发泄着自己对古典的那片衷情。这位教书匠在古希腊文化研究中获得了快乐,正如他所说,“人们不能对一个教师有太高的希望。但是首先,他应该使人们保持对精神造物价值的信仰。第二,他能够使人们相信,在这些造物中可以发现真正的快乐。”
历史的主要价值在于借鉴和参照。“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布克哈特在万丈红尘当中能够保持一份平静的心态,把研究和爱好当作自己的精神家园和快乐源泉,这给我们提供了一面照看自己嘴脸和内心的镜子。在这面镜子里,我感到了自己的低下和渺小,应该向布克哈特学习并感谢王大庆博士把这面镜子进口到中国来。
文摘生活
布克哈特1818年出生在巴塞尔,他的家庭是巴塞尔的一个大的市民家族的一个小的分支:自从15世纪,布克哈特这个姓氏在这座城市就十分显赫。他的父亲是一个新教的牧师,受到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的神学的很大影响。巴塞尔是一座贵族城市,保守而日渐繁荣,同时远离欧洲动荡的政局;布克哈特就是这座城市知识界的一员。布克哈特在巴塞尔获得了一个神学学位,但没有充任教职,青年时代的学习使他坚信基督的生平是一个神话。1839年,他到了柏林,师从兰克、柏克和德罗伊森学习历史;但他最要好的也是对他影响最大的朋友是弗兰茨?库格勒(Franz Kugler),一位研究新兴学科艺术史的波希米亚教授。在他的另一位朋友格特弗雷德·金克尔(Gottfried Kinkel)身上,他发现了最后一丝伟大的浪漫主义;他进入了金克尔的情妇、离婚的乔安娜?马修克斯(Johanna Mattmeux)的圈子,还有贝蒂娜.冯.阿尼姆(Bettina von Arnim),她曾经爱上了歌德,在柏林与她的姐姐——伟大的法律史家F.C.冯。塞维尼(F.C.von Sav—igny)的遗孀——住在一起。在金克尔与乔安娜于1844年举行的婚礼上,布克哈特是他最要好的朋友;但是在金克尔随后成为一个革命者之后,他们的关系疏远了。1848年金克尔被判处死刑,在他妻子的帮助下逃亡到伦敦,在那里乔安娜最终自杀身亡。
1844年,布克哈特安全地回到巴塞尔,在那里,他为一家重要的保守主义报纸《巴塞尔时报》(Baslel Zeitung)做了18个月的编辑。他开始在大学发表有关绘画史的演说,由于批评占统治地位的拿撤勒画派(Nazarene Sch001)而遭到了宗教界的攻击,这个画派由一些在罗马的德国宗教画家组成,被视为前拉斐尔时代后期的楷模。1852年,他辞去了大学的职位,前往意大利,在那里他写出了受到巨大欢迎的《向导》(Cicerone)(1854年),“一本欣赏意大利艺术的指南”,这本书至今仍然是了解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三代艺术家创作的建筑、雕塑和绘画的标准入门读物,在他的有生之年就再版了6次。以此为基础,他得到了苏黎世工艺学校(znrich Polytechnic)的教职。1858年,他被任命为巴塞尔大学的历史教授,他可以在大学和高等中学同时发表演说;从1874年开始,他还被聘为艺术史的教授。第一任教职延续到1885年,第二任延续到1893年。不论在历史和艺术史领域他都是一个虔诚而勤奋的演说家,每周授课达10小时,此外还为普通公众讲很多次。
布克哈特终身未婚(尽管在年轻的时候他曾经堕入爱河
……[看更多书摘]
后记我最初接触布克哈特是在刚上大学的时候。在一位老师的推荐下,初涉史学殿堂的我开始阅读布克哈特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何新译,马香雪校,商务印书馆,1979年),没想到一下子就被书中所描述的那个躁动不安但充满创造激情的时代吸引了进去,于是边看边做摘录,很久以后,当我再次拿出这个本子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竟然几乎把这本书抄了一遍。说实话,虽然这本文化史的名著对自己影响颇深,但对这本书的作者的了解一直是非常有限的。
大学毕业后我选择了世界古代史作为自己继续深造的方向,十分幸运地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先后在郭小凌教授和刘家和先生的门下学习古代希腊史和中外古史比较研究。几年以前,当我第一次看到这本((希腊人和希腊文明》的时候,才知道布克哈特不仅是一位文艺复兴研究的专家,也是一位学养极为深厚的古典学家,在认真地通读了这本书之后更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惊讶之余开始萌生了进一步了解这位十九世纪伟大的历史学者的想法,于是开始搜集布克哈特的有关资料,使我再次感到吃惊的是,国内关于布克哈特的介绍和研究竟然十分寥寥,原因何在呢?这种情形反而更加激发了自己对布克哈特的兴趣。
三年前,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的姚映然女士找到我,提出有意翻译出版这个取材于布克哈特身后出版的演说集《希腊文化史》(Griechische Kulturgeschichte)的新的英文选译本,问我能否承担本书的翻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