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中国文史精华年选(花城年选系列)
分類: 图书,历史,中国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年),总述,
品牌: 向继东
基本信息·出版社:广东省出版集团,花城出版社
·页码:30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536055587/9787536055582
·条形码:9787536055582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花城年选系列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2008中国文史精华年选》精选了《61个阶级弟兄和他们的阶级敌人》、《30多年前的中国地震新闻》、《波尔布特:并不遥远的教训》、《蒋介石日记的现状及其真实性问题》、《巨石下的坚韧与顽强》、《万名志愿军战俘选择去台湾始末》、《1949年后的“双枪老太婆”》等50余篇2007年度中国文史佳作。
作者简介向继东,资深编辑,湖南溆浦人,生于上世纪50年代。编辑文字,也写些文字。著有《生活没有旁观者》、《思想的风景》。主编有“往事书系”、“回望文丛”、“中国杂文精选”、“中国文史精华年选”等多种。曾任《随笔》特邀副主编。现供职于某省报。
编辑推荐《2008中国文史精华年选》精选了50余篇2008年度中国文史佳作,有口述实录,有亲历往事,有知识分子心史等等。历史就是一面多棱镜,或是一座重峦叠嶂的大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要识得其真面貌,惟有远近高低看。《2008中国文史精华年选》是一些历史的碎片,为20世纪史的研究者提供了参考的文本。
目录
向继东 前言
口述实录
韩福东 张颖 陈刚 雷敏 胡福明:写文章时已准备坐牢
鲁利玲 我亲历的“四五”运动
陶恒生口述李菁整理 我的父亲陶希圣与“高陶事件”始末
韩子华口述关听整理 韩复榘的功与过
其人其事
林雪 1949年后的“双枪老太婆”
吴学昭 听杨绛谈往事
资中筠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李南央 好一个“小兵”金敬迈
雷音 向达与翦伯赞
晓风 “小”人物?大尊严
朱正 《查太莱夫人的情人》和我
魏邦良 “我若死,天地将为之变色”
利川津津 我们连里的七个“反革命”
李蟠 一根绳子,两条人命
肖复兴 老知青蔡立坚生前身后
丹晨 洪君彦章含之政治语境下的非正常生活
王国华 路翎:作为战士的悲剧
邵燕祥 李慎之的“服罪”和“不服罪”
何方 悲情革命家孟用潜
钦象 象山蒲湾村假墓真相
杜兴 “周扒皮”的1947
王伟 还你一个真实的白求恩
欧阳哲生 丁文江的“苏俄经验”
蔡登山 温雅中有“铁”
傅国涌 世间已无宋教仁
往事沧桑
余焕椿 真理标准讨论中的新闻交锋
史义军 “九一三”事件后的“批林”内情
阎长贵 毛泽东在“文革”初期就厌恶见到江青吗?
徐庆全 陈寅恪《论(再生缘)》出版风波
杜兴 61个阶级弟兄和他们的阶级敌人
智效民 1955年:著名文化人收入知多少?
李若建 1950年代:谣言席卷千万国人
范泓 金圆券风潮与国民党的沉沦
孙国林 延安时期的稿费制度
刘统 毛泽东痛批“夸夸其谈”
程巢父 抗战胜利后知识分子的舆论幅度
宋石男 民国四川地震“遗书”
文史杂俎
杨天石 蒋介石日记的现状及其真实性问题
胡文辉 史迪威问题与中国现代史的修正(外一题)
李杨 “陶希圣代书《中国之命运》”一说新解
陈四益 人格的尊严
李恩柱 孙嘉淦的衰变
谢泳 关于《沁园春雪》的两则史料(外一题)
雷颐 书与人的命运
薛原 萧乾、冯雪峰及其他
宋志坚 《讨论》、《挑战》及其他
汤国基 30多年前的中国地震新闻
向继东 马歇尔与中国
戴晴 巨石下的坚韧与顽强
王彬彬 汪精卫见溥仪
徐宗懋闻达 万名志愿军战俘选择去台湾始末
赵健雄 两位初中老师
域外嘹望
郑异凡 十月的炮声
蓝英年 一生荣辱话索翁
王晓林 波尔布特:并不遥远的教训
鄢烈山 众所不知的废奴英雄:威伯福斯
刘兴雨 杰弗逊的账单
……[看更多目录]
序言去年的“文史精华年选”编了篇《“草原英雄小姐妹”背后的故事》,书出版后,有不少朋友打来电话或是发来邮件说:“这故事骗了我们几十年,原来不是那么回事啊!”说过之后,不胜感叹。那是一个非常的年代,真正救了“小姐妹”的人因为是“右派分子”而换成了别人;更不可思议的是,媒体在大肆塑造“救人英雄”的同时,却要另一个真正的“救人者”承受人生的磨难。是媒体人的错吗?确实也一言难尽。
有人说过,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自己作为传统媒介从业者,却没能躬身践行。现在有一种很强势的观点:说当下媒体的竞争就是观点的
文摘口述实录
胡福明:写文章时已准备坐牢
韩福东张颖陈刚雷敏
原刊编者按:1978年5月10日,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第60期首先发表经胡耀邦同志审定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5月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署名,公开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天,新华社转发此文。5月12日,《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同时转载。
2008,是改革开放30周年。这30年,不仅是国家生命力从萎靡到进发的30年,更是个人的生存空间、自由选择和各种权益得以逐步舒张的30年。3000年来的每一次改革,从商鞅到王安石,从张居正到康有为,无一不是国家政权的宏大叙事、豪杰枭雄的烙印足痕。唯有这30年的变革,分田按印的农民,摆摊设点的个体户,白手起家的企业主,奋笔疾呼的知识分子,与执政者掌权者一道占据着历史舞台的中心。
这是我们每一个人共同奋斗的记忆,是我们每一个人共同凝结的历史。
这里转载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最初作者胡福明的报道,以还原这场波澜壮阔的洪流中那些真实而鲜活的细节。
30年前,胡福明43岁。头发花白的他与孙长江等人合作,写下了名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为第一次思想解放的先声。该文掀起了全国范围内的真理标准大讨论,为否定“两个凡是”、进一步反思“文革”和推进改革开放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和舆论基础。
这篇文章改变了胡福明的命运,使他由学界转入政坛;它也在很大程度上引导了处于十字路口的中国的走向。彼时,“文革”的创伤尚未痊愈,旧有的思维模式仍强悍地霸占着主流意识形态广场。这是一个需要回归常识的年代,胡福明内心激荡的想法与中央高层的革新力量不谋而合,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正是国内有识之士在新时期将来未来之际谋划的意识形态“兵变”。“说到底,这篇文章也只不过反映了全党全国人民共同的心声,讲了大家想讲的话。早晚有人要出来讲话,要出来写文章,要来批判‘两个凡是’,你相信不相信?这是历史的规律。时势决定了需要这个文章,而我恰好是写了这个题目,恰好比人家早讲了几天,就起这么个作用。”胡福明对《南方都市报》记者说。
30年后的今天,胡福明的头发全白了。早上,他仍要踱步到江苏省政协自己的办公室内读书。案上放着出版社刚刚邮寄来的全本《赫鲁晓夫回忆录》。“我原来读过,但是被删了很多,所以这次买了全本。”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衰成败仍是他迄今最关注的时代话题之一。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文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