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哲学文化(罗蒂自选集)

分類: 图书,哲学,欧美哲学,美国哲学,
品牌: 理查德·罗蒂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页码:27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532746208/9787532746200
·条形码:9787532746200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罗蒂自选集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罗蒂在《后哲学文化》中不仅批判了分析哲学运动,而且还批判了一个自柏拉图以来的,对寻求现象背后的绝对实在的表象感兴趣的哲学传统。他倡导一种崭新的“后哲学文化”,在这种文化中,无论牧师、物理学家还是诗人、政治家,都不比别人更“理性”、更“科学”、更“深刻”,而那些特别出众的人不过是善于成为人的人。他也认为,不存在可以作为一切学科之“样板”的学科。罗蒂指出,如果启蒙运动给我们带来的是后神学文化,那么对柏拉图主义传统的超越将会导致后哲学文化的诞生。
作者简介理查德·罗蒂(Riehard Rorty,1931-2007),当代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思想家,美国新实用主义哲学和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罗蒂在耶鲁大学取得哲学博士学位,曾执教于普林斯顿大学、弗吉尼亚大学、斯坦福大学。罗蒂的主要著作
在国内出版的有:《哲学和自然之镜》及《后哲学文化》等。
理查德·罗蒂生前亲自选取在其学术生涯的不同时期所发表的具有代表性的论文,经过分类整理而成本套自选集,其中大多数论文是第一次在国内出版,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目录
作者序
1 哲学和后哲学文化
1.1 柏拉图主义、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
1.2 实用主义和当代哲学
1.3 后哲学文化
2 哲学作为科学、作为隐喻和作为政治
3 自然科学是否具有自然性
3.1 导言
3.2 实在论与相对论
3.3 实在论与工具论
3.4 实在论与实用主义
3.5 科学性作为道德之德性
4 科学作为亲和性
5 解构
5.1 解构主义理论
5.2 解构主义批评
5.3 解构和激进政治
6 反本质主义和文学左派
7 民主先于哲学
8 后现代主义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
9 实用主义、戴维森和真理
9.1 越少则越多
9.2 皮尔斯半途而废的办法
9.3 戴维森和场语言学家
9.4 戴维森作为非还原的物理主义者
9.5 戴维森和达米特
9.6 戴维森、实在论和反实在论
10 实用主义、相对主义和非理性主义
10.1 实用主义
10.2 相对主义
10.3 非理性主义
附录1 从哲学到后哲学
附录2 传记与哲学
……[看更多目录]
序言毫无疑问,罗蒂是今日美国最重要的、其观点也最有争议的哲学家之一。哈佛大学荣休教授卡维尔甚至称罗蒂为自詹姆斯和杜威以来最著名的美国哲学家。加拿大著名哲学家泰勒虽然不同意罗蒂的看法,但也指出,罗蒂总是能够以一种全新的、出人意料的视角来看待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这可能是人们对他的哲学感兴趣的原因之一。另外一个原因则可能如卡维尔所指出的:罗蒂从学院哲学走向了世界哲学(基于康德对这两种哲学的区分)。我们知道,当罗蒂离开了作为学院哲学之象征的普林斯顿哲学系而出任弗吉尼亚大学凯南人文讲座教授以后,他主要是在文学系和法学院上课,在他从弗吉尼亚大学提前退休以后,更是去了斯坦福大学的比较文学系任教。可是他所讲的实际上还是正宗的哲学问题。这使得真正对哲学问题感兴趣的人仍然不能不读他的著作,而从事政治和法律哲学、文学和文化问题研究的人也对他的哲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下面,我将对罗蒂的主要著作、他与一些当代哲学家的主要争论以及他的主要哲学立场作一简单的介绍。
文摘现象学看作是“客观主义”传统的两个产物。他企图把实用主义对“精神性”的放弃,和胡塞尔对它的重认,一起置于他自己对“西方形而上学”的说明中。他与胡塞尔一样认为:
每一个独立的、想使自己摆脱所有先见的哲学家都必须
有一种洞见:所有他认为理所当然的东西都是先见,而所有先
见都是模糊不清的东西,来自传统的积淀……这二点甚至也适用于被称为“哲学”的伟大任务和理想。①
但海德格尔认为,在批评其前辈的自我理解方面,无论是胡塞尔还是实用主义者,都不够彻底。实用主义企图用培根对自然的最大控制的梦想来代替柏拉图一笛卡儿主义“普遍知识”的观念。海德格尔对此不以为然。胡塞尔想把伽利略的技术设想为以某种“先验的”东西为“基础”的。对此,他也同样嗤之以鼻。在海德格尔看来,无论是想把文化“奠基”于具体的人的需要还是“奠基”于先验的主体的计划,都不过是那些需要克服的“先见”的进一步表明。
尽管在估计本世纪的危险这点上,海德格尔与胡塞尔非常接近,但他的实际哲学学说却更接近于杜威。同胡塞尔一样,海德格尔认为,“欧洲的危机源于一种被误导的理性主义。”②但他认为对基础的需要本身就是这种被误导的理性主义的一个征兆。《存在与时间》一书充满了对为胡塞尔和笛卡儿所共有的学说的批判。在该书中,他把“客观科学知识”看作是“存在于世界”的一种次要的、派生的形式,源于对工具的使用。这与杜威的培根主义如出一辙。①海德格尔解决哲学假问题的方法是,把社会实践看作一种首要的、不容置疑的要素,而不是一种需要解释的东西。这种解决方法乃是布兰登所谓“社会的本体论优先性”的一个例证。②
海德格尔与实用主义一致的另一方面是,他们都完全不相信把胡塞尔与柏拉图、笛卡儿连接在一起的视觉隐喻。胡塞尔和卡尔纳普都具有传统的柏拉图主义的期望,即达到一个可以看到一切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的观点。对他们来说,哲学的目的就是要提出一种可以把文化的每一个方面都置于其中的形式框架。这两个人都是具有普特南所谓“上帝观点”的哲学家。对这样的、想对可能性领域有一种像上帝一样的把握的企图,即想为每一个可能出现的实际事件准备好一个框架的企图,海德格尔的形容词是“数学的”。他把“数学的”定义为:“‘关于’我们实际上已经知道的事物的。”③在海德格尔看来,对数学的东西的追求,对一种形式的非历史的框架的追求,乃是胡塞尔的现象学、卡尔纳普的实证主义和客观主义传统的暗藏的纽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