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常道(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与批评书系)
分類: 图书,文学(旧类),文学理论,文学评论与研究,综合,
品牌: 谢有顺
基本信息·出版社:作家出版社出版
·页码:27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9787506345378
·条形码:9787506345378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与批评书系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文学的常道》作者谢有顺,当代中国的文学史,是当代中国社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从来都是与文学批评紧密相连的。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间,中国作家们创造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学的新历史辉煌,这中间文学批评发挥了应有的特殊作用。 是为了回顾和总结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家的理论研究与批评的历程,以及他们为中国当代文学所作的贡献,也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的文学事业,由作家出版社特别组织编辑的,辑中选择了有代表性的当代评论家谢有顺的作品,这些集子都是他在自己文学研究与批评作品中挑选出来的。这不仅仅是批评家自己的成果,也代表了当今文坛批评界的最高水准,同时它又以不同的个人风格闪烁着这些批评家们独立的睿智光芒。
作者简介谢有顺,男,1972年8月生于福建省长汀县。先后在福建师范大学和复旦火学就读大学本科和文学博士。历任南方都市报编辑(1998年),一级作家(20134年),广东省作家协会创研部副主任(2005年)。2006年起,任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与批评研究。在《文学评论》等刊发表论文三百多篇,二百余万字。出版有《活在真实中》、《话语的德性》、《先锋就是自由》、《此时的事物》、《从俗世中来,到灵魂里去》、《从密室到旷野:中国当代文学的精神转型》等著作十几种。主编有《中国当代作家评传》、《优雅的汉语》等丛书多套。曾获第二届冯牧文学奖·青年批评家奖、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等多个奖项,并被中国青年作家批评家论坛推选为“2005年度青年批评家”。
编辑推荐《文学的常道》的出版,既是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一个里程碑,更是广大作家和文学爱好者的一次精神盛宴,也是从事当代文学研究者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
目录
自序中国当代文学的有与无第一章 乡愁、现实和精神成人第二章 涛歌的根据地:地方与时代第三章 文学身体学第四章 散文的写作伦理第五章 散文的后面站着一个人第六章 叙事也是一种权力第七章 短篇小说的写作可能性第八章 消费社会的叙事处境第九章 先锋小说的生存哲学第十章 先锋就是自由第十一章 颂歌时代的写作勇气第十二章 小说的逻辑、情理和说服力第十三章 小说诞生于“孤独的个人”余论从密窄到旷野附录简论三十五位作家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这是一个大时代,也是一个灵魂受苦的时代。所谓大时代,是因为它问题丛生,有智慧的人,自可从这些问题中“先立其大”:所谓灵魂受苦,是说众人的生命多闷在欲望里面,超拔不出来,心思散乱,文笔浮华,开不出有重量的精神境界,这样,在我们身边站立起来的就不过是一堆物质。即便是为文,也多半是耍小聪明,走经验主义和趣味主义的路子,无法实现生命上的翻转,更没有心灵的方向感,看上去虽然热闹,精神根底上其实还是一片迷茫。要谈文学的时代性,我以为这是个核心问题。谁都知道,文学在今日面临着巨大的困境,但只从文学本身看,已无从
文摘第一章 乡愁、现实和精神成人一、失语与发声应该为诗歌说一点什么。在今天这个时代,小说可以畅销,散文可以名世,话剧可以成为政府文化项目,批评也可以寄生于学术场,惟独诗歌,一直保持着边缘和独立的状态。没有市场,没有版税回报,也没有多少文学权力的青睐,它坚韧、纯粹的存在,如同一场发生在诗人间的秘密游戏,有些寂寞,但往往不失自尊。我见过很多的诗人,他们大多以人生作文,以性情立世,热爱写作,尊重汉语,对诗歌本身怀着深切的感情,即便遭到旁人奚落,内心也不为所动,常为自己能觅得一句好诗喝酒、流泪。在这样的时代,还有这么多贵重的诗心活跃在生活的各个角落,确实令人感动。相反,小说虽然热闹,但越来越像俗物,有些甚至还成了混世哲学的传声筒。我见过很多小说家,他们聚在一起,几乎从不谈论文学,除了版税和印数,话题无非是时事政治或段子笑话。这和诗人们的生存状态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我无意于在这种生存状态之间分出高低。我只是想说,细节会泄露一个人的内心,正如圣经所言,“他心怎样思量,他为人就是怎样”。心被物感之后,写作岂能不受影响?一个日益平庸和粗鄙的时代,势必产生平庸和粗鄙的写作;这个写作大势一旦形成,一个没有灵魂的时代就诞生了。今天许多中国人正走在这条路上,作家们也普遍被这道洪流卷着走,缺乏自省,作品多为一时一利而写。无病呻吟,心如坚铁,自我复制,这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通病,尤以小说、散文为甚。如果作家没有了悲伤和愤怒,没有了灵魂的失眠和不安,如果文学不再是有感而发,不再对人世充满理解之同情,写作还有何存在的意义?中国古人讲人如其人,知人论世,所谓“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这都是老调重弹了,今天却有重申的价值。小能奢望从一颗斤斤计较的心灵里会产生出广阔的文学,正如小能梦想伟大的作品会从浅薄的游戏精神中生长出来。一个时代的定作总是和一个时代的灵魂状况紧密地交织在一起,越过写作者的灵魂图景奢淡文学,这不过是另一种精神造假而已。文学应该向我们展现更多的信念和诚实,从而告别虚假和平庸;面对触目惊心的心灵衰败,作家们应该尊灵魂、养心力,积蓄健旺、发达、清明的生命气息,来为写作正名。在一个没有灵魂的社会,进行一种无关痛痒的写作,不过足在浪费生命而已——要意识到这一点,需要作家们有一种写作的胆识,真正在文学上精神成人。木心说,“五四以来,许多文学作品之所以不成熟,原因足作者的‘人’没有成熟。”①这话足很深刻的一没
……[看更多书摘]
后记今年七月,在北京的一次小型聚会上,作家出版社新任社长何建明先生,提出要为我们几位批评家出一套丛书,当时谈兴很浓,编辑安然女士甚至提出了周密、详细的出版计划,但我心里并没有怎么在意。我一点都不怀疑作家出版社的诚意,只是,考虑到现在的出版形势,批评丛书市场堪忧,我不愿鼓励出版社涉险,说句实话,我个人出书至今已超过十种,但没有哪一本书给出版社带来了经济损失,因此,我从不让出版方为难,只要对方稍有疑虑,我都会主动放弃出版机会。我一直认为,学术道路固然寂寞,但也不能孤冷到在偌大的中国连几千个读者都找不到。尤其是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