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商的旧梦(海上文库)
分類: 图书,文学(旧类),散文随笔,中国当代,综合,
品牌: 沈昌文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页码:15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806789693/9787806789698
·条形码:9787806789698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海上文库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书商的旧梦》是前三联书店总经理兼《读书》杂志主编沈昌文先生的散文集。在这部文字平白、看似东拉西扯的小书中,他记录了一个编辑、出版人“以文会友”办杂志“谈情说爱”当编辑的历历往事,彰显出为他人做嫁衣而不厌苦累更不计名利的高尚风范,他对出版事业的满腔热情,更从中可看出新中国出版事业的艰难前进步伐。
作者简介沈昌文,一九三一年九月生于上海。在上海上了七年多中小学后,一九四五年三月起在金银首饰店学徒,讫一几五一年三月。学徒期间,工余曾在上海一些学校学习。最后学历是:上海民治新闻专科学校采访系二年级肄业。 一九五一年三月考入人民出版社(北京),任校对员、秘书、编辑等。一九八六年一月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经理,十年后退休。一九八○年三月起兼管《读书》杂志编务,任副主编、主编,讫一九九五年十二月。退休后常在海内外文化出版界奔走,为业内临时工。 著有《阁楼人语》,译作有:《控诉法西斯》(季米特洛夫)、《列宁对全学界妇女的遗教》(蔡特金)、《阿多拉茨基选集》(部分)、《马克思恩格斯为无产阶级政党而斗争的历史》(部分)、《苏维埃俄国与资本主义世界》(部分)、《马克思主义还是伯恩斯坦主义》(部分)、《出版物的成本核算》等。
编辑推荐《书商的旧梦》作者还著有《阁楼人语》,译作有:《控诉法西斯》(季米特洛夫)、《列宁对全学界妇女的遗教》(蔡特金)、《阿多拉茨基选集》(部分)、《马克思恩格斯为无产阶级政党而斗争的历史》(部分)、《苏维埃俄国与资本主义世界》(部分)、《马克思主义还是伯恩斯坦主义》(部分)、《出版物的成本核算》等。
目录
第一本历史教科书从旧资料中学习编辑工作的甘苦人民有读书的自由给“底气”上苍的安排宽容“淘气”“爱得死脱”旧时月色脑后的那根反骨若干乡谈罪孽之一感念闽籍翻译家“重审”精神于无意中得之走老路得新果文学版图和文化厨房盛事可再谁是衣食父母?七十二·五十五·三牛虻和虱子老年时期想做“三亚”人不良成性卫浩世的启示自愧不如阿拉伯数码之灾文化追求索引小事《阁楼人语))后记一头牛的看法一个错字出于爱的不爱和出于不爱的爱俞晓群数术著作跋《新世纪万有文库》第六辑弁言买它一本并不冤一点想法“看闹猛”小记历史的转折到北京去做“醒客”听听邓丽君吧!“任时光匆匆流去……”“束诸高阁”
……[看更多目录]
文摘第一本历史教科书不记得自己是否上过中国历史课。小时候上的是上海工部局学校,至今还背得出当时的英语第一课和日语第一课,但一点想不起在哪里学过中国史。半工半读上了大学,学的是新闻,也没上过历史课。真正看起历史书来,是一九五四年编辑部讨论出版张荫麟先生的《中国史纲》。编辑部讨论得热烈,勾起我这小学徒的兴趣,乘机读了生平第一本历史教科书。那时要出《中国史纲》,似乎是金灿然先生的主意。一九五四年前后重印解放前学术旧著,很热闹了一阵,直到一九五七年才戛然而止;又直到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大批特批此事;再以后,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又再走回头路。到目前为止,这本书似乎已有三个本子:一九五五、一九九八、一九九九。退休后想补补自己中国历史的缺课,再次搜集诸本来读,学习历史之余,还真好好回忆了一番五十来年中国出版史的一角。上世纪五十年代我们之讨论这本书,是研究如何出法。记得责任编辑是江平老大姐,人称江老太。江老太已谢世多年,她是三联书店编辑部难得的工作认真负责、为人耿直正派的资深编辑。当年讨论的是如何对待书中有问题的地方。几经研究,不得不将不符合当年史学标准处一一删节。但讨论到一个地方:书中说汉朝皇帝采取了刘敬的和亲政策,但又舍不得公主,只得用“同宗的一个不幸的女儿去替代”,而“单于所希罕的毋宁是蘖酒万石,稷米五千斛,杂缯万匹之类,而不是托名公主而未必娇妍的汉女”。这里“而未必娇妍”是否要删?说来话去,最后似是曾彦修、陈原先生拍板,凡可删可不删的地方一概不删,总算保留下来。这是当年领导的大胆敢为之处,自然在“文革”中又是罪名一桩。说起编书要作删节,最是当编辑的痛苦而又不得不为之事。尤其是编翻译稿,洋人放言畅论,中国编辑要是放之任之,不仅祸国殃民,而且影响自己的饭碗。我同吴彬女士一起编《情爱论》时,我主张既要重视作者强调肉欲的论点,但又认为必须删去论证这论点的不少论据。现在看来,实在痛心已极。后来同朱志焱兄一起编《第三次浪潮》,又不得不删去书中不少不符中国国情的话。后面这一举动,遭到了一位教授的正当的批评。他认为这一来,等于是美化了洋人,使我们的读者误以为这位作者对中国、对马列主义有正确的认识(至少是并没有误解)。这当然是个大问题。但如果照印不误呢?恕我说句不入调的话:我的饭碗肯定要丢了!“文革”中,同三联老前辈史枚先生朝夕共同劳动,谈到过这类问题。他教我一法:作删节,但标出“此处已删多少字”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