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哥(双百大地印文丛)
分類: 图书,小说(旧类),中国当代小说,综合,
品牌: 王十月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页码:24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508724240
·条形码:9787508724249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双百大地印文丛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收进这部小说里的有一个小长篇,附一个中篇,都是王十月的代表作。
《大哥》以上世纪80年代的乡村和90年代的城市变迁为背景,以大哥王中秋的成长与命运转变为主线,以”我“ (王红兵)、西狗、刘小手、阿标等一群生于70年代的乡村青年的成长为辅线,生动地描写了改革开放30年前后,农民离开土地努力融入城市的过程中所遭遇的失落、痛苦、迷茫、梦想与欢乐。
《国家订单》写的是打工拼博多年终成一家服装厂老板的”小老板”,陷入了资金断链的边缘,工厂眼看就要倒闭。和他情同手足的兄弟李想,此时也萌生去意。而9·11事件的发生,激发了美国民众的爱国热情,大家纷纷在门口挂起国旗,一时间国旗需求猛增,而美国国旗都是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小镇上生产的。失踪数月的中间商赖查理给小老板带来了五天生产二十万面国旗的订单。小老板的工厂因此起死回生。然而因为超限度的加班,工人张怀恩被累死在车间,小老板面临官司,工厂破产,他最后跑上了高压电塔,上演了一场老板的跳楼秀。小说原载《人民文学》2008年4期头题,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作品与争鸣》、《中篇小说月报》、《名作欣赏》及多种年度选本选载。
作者简介王十月,本名王世孝,1972年生于湖北省石首市调关镇南湖村。初中毕业后,在外打工,先后在武汉、佛山、东莞、深圳等地做过丝印工、车间主管、质量总监、杂工、调色工、杂志社聘用编辑、自由撰稿人、广告公司艺术指导等职。现居东莞。 怀揣记录和反映农民工现实生活的文学梦想,王十月2000年开始小说创作。作品散见《作品》、《特区文学》《人民文学》、《中国作家》、《十月》、《山花》、《天涯》、《大家》、《青年文学》、《光明日报》等数十家文学期刊。出版有长篇小说《烦躁不安》、《31区》,获得过广东省第15届新人新作奖、首届《作品》奖、首届共青团中央鲲鹃文学奖一等奖、第七届深圳青年文学奖等,中篇小说《一座山有多高》获“第八届新语丝网络文学一等奖”。为“打工文学”的代表人物。
媒体推荐坎坷和苦难可以成为人生的补药,它会让坚强的人挺起人格的脊梁,向梦想的彼岸跋涉失败、挫折或成功都无法停下毅行者的脚步,因为奋斗的历程,就是人生最宝贵的构成。王十月的文字,其实就是一种充满苦辣酸甜、五彩斑斓、不屈不挠的梦境,体验这一大梦,或许对每一个人处世都有益处。
——中国作协主席团成员、广东省作协副主席吕雷
编辑推荐“打工文学”的代表作家王十月,亲述大哥和乡村的青春岁月。
那些泥土和青草的味道深深存在我的手掌中,轻轻一握,大哥,你好吗?记忆深处,被困的青春,天边的风掠过田园,梦,行走的痛,都在做着最后的告别。
序言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喜庆日子里,由中央文明办、民政部、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广电总局、中国作协等六部门组织的“情系农家,共创文明”系列公益文化活动之一:百部农民作品陆续出版了。首批推出的20部不同体裁的作品,记录着农村改革30年的雨雪风霜,散发着神州广袤大地的泥土芬芳,令人为之振奋120部图书中,有农民作家的小说14部,农民诗歌、散文、剧本、民间故事选各1部,农民书画集两部。这些不同体裁、不同门类的文学艺术作品,从不同侧面忠实记录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通过这些农民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我们不仅看到了30年来在我国农村发生巨变的现实,更令人欣喜的是,我们还看到了在物质方面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民,已经开始了新的精神文化追求。在新中国的创作史上,还很少有过这样全方位展示农村文化建设成果的集群式作品;在新中国的出版史上,也很少有过这样成规模出版的农民作者的系列佳作。因此,仅从这个角度来审视,这些作品的集中出版就不容小觑。
这些农民作家艺术家笔下的作品是当代农民记录农村改革开放历史、倾诉自己人生体验的作品,视角独特,意义不凡。30年的改革风云,是一个民族凤凰涅榘的整体记忆,是一个国家天翻地覆的历史嬗变,它的伟大贡献无论怎么估计都不为过,尤其是它镌刻在丰饶沃土、广阔农村的深深履迹,更让我们叹为观止。今天,这些农民作品让我们看到了这种巨变的现实——从北国的山村到南国的水乡,从西部的黄土高坡到东部的新兴市镇,30年的改革使中国农村换了人间,新一代农民正英姿勃发地前行在希望的田野上。这些农民作品还让我们理解了巨变的深度内涵。他们诉诸笔墨,用多种艺术形式来言说自己的喜悦,勾画自己的憧憬,抒发自己的感喟,表达自己的诉求。这些作品是改革在场者农民自己的切身感受。
首批出版的20部图书也是中国农民表现自己独特审美追求,弘扬民族优秀传统的作品,风格是质朴的,文本是厚重的。作者特殊的精神站位和农村丰富的文学资源,彰显出农民创作一种独特的审美效应。作品自然流露出的乡土色彩,朴素乡音土语的恰当运用,也是这些作品的一个亮点。
“情系农家,共创文明”活动意义重大,新农村建设的蓝图非常动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一翼是文化建设,文化建设的主体应该是农民。了解农村、熟悉农民的这些作者,他们所创作的优秀文学、艺术作品,农民读者喜闻乐见。因此,只有农民作者队伍壮大了,农村群众的文化活动才可能持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可能获得绵绵不绝的文化原动力。而帮助他们提高创作水平,则是专业作家责无旁贷的光荣任务。本次活动中,许多作家和农民作者结成帮扶对子,热心辅导农民作者的创作。这既提升了农民作者的文学水准,又使作家自身获取了鲜活的生活素材,创作的艺术灵感。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真正实现牵手双赢。为了在新农村建设中添一份力量,中国作协还将把这项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同时,中国社会出版社大力发现、培育、扶持农民作者,挖掘、抢救、保护农村民间、民俗文化精品,出版百部农民作品,为新农村建设送去宝贵的精神食粮,更是一项意义非凡之举措,我很高兴应邀为之作序,更看重这些农民的作品本身即是镌刻在农村丰饶大地上的改革履迹。
文摘退学
1987年5月5日,对于我来说是个难忘的日子。那一天,班主任秦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笑眯眯地拍着我的肩,说:王红兵呀王红兵,知道找你有什么事吗?
我低着头,脚尖在地上轻轻地擦着一块瓜子皮。秦老师叹了口气,说:我看你读书是没指望了,你何必在学校浪费你爹妈的钱呢,不如回到家里帮你爹妈做点事,就是去捉点泥鳅摸点虾,也比在学校读书强!
在这之前我就听说了,在参加中考之前要进行一次筛考。所谓筛考,就是把学习成绩差的、没有希望考上中专或者高中的学生,像筛掉米里的糠一样筛除,因为这些“糠”会影响学校的整体形象。班主任秦老师曾经在班会上说:“不能让一颗老鼠屎搞坏了一锅粥。何况,我们班上有十三颗老鼠屎!”秦老师这样说时,目光炯炯,在全班同学的脸上扫了一遍。那些自以为是“老鼠屎”的学生们就都低下了头。我当然也低下了头。别说在班上找出十三颗老鼠屎,就算从班上找出三颗老鼠屎,我也会很荣幸地当选。
就这样,我光荣地从中学退学了。回家之后,父亲就开始用劳动对我进行惩罚,父亲每天都让我做农活。收割完秋庄稼,就是农闲了,父亲实在找不出什么事让我干了,就只好放任自流听之任之了。
那年冬天的大部分时光,我是在刘小手的小手理发店里度过的。和我一起泡在理发店里的还有西狗、四毛和赵大伟。
后记开始动笔为这部书写下后记时,离我在2003年的冬天动笔写下第一个章节,已经很遥远了;离我背着蛇皮袋离开长江边那个叫着南湖村的小村庄更加遥远。遥远得在回望来路时,心里总是止不住感慨万千。
动笔写这部书的初衷,只是想对我的童年和少年生活作一次深情回望。于是先有了这部书中关于童年和少年的篇章。后来,书中的少年长大了,和当年的我一样,用蛇皮袋背着梦想离开故乡出门打工。后来,少年的哥哥王中秋,那个曾经有着那么多梦想而又无奈梦想过早破灭的乡村才子,心中的梦也渐渐复苏了。这是时代给他们的机遇,如果没有开放的生活,就不会有王中秋后来的梦想。然而,生活对于我的王中秋而言是残酷的,他耽搁了很多年,他太急切,而城乡生活巨大的落差让他陷入了迷途。我明白,我的写作不能就这样停下来,我要继续关注他们后来的生活。于是,在书中,“我”离开了故乡,西狗离开了故乡,王中秋也离开了故乡,为了梦而从乡村来到城市。
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