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工、信任与企业成长
分類: 图书,管理,战略管理,成长与上市,
品牌: 周文
基本信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页码:31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100060648/9787100060646
·条形码:9787100060646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本文的研究在于强调现代经济学对古典经济学的回归,以分工为起点探讨企业的成长,将分工纳入到企业成长的分析框架。企业是在分工中产生,并随着分工的演进和深化不断成长;而分工又受市场规模的限制,没有市场的扩大,就不可能有分工的深化。另一方面,信任又是交易的基础。交易的扩张依赖于信任的扩展,没有信任的扩展就不可能有交易和市场的扩大。越是缺乏信任,人们之间的分工就越不发达,并且交易成本越高。当信任关系微弱到使交易成本高于分工与交换所能得到的好处时,分工就会陷入停滞困境。传统交易和市场向现代交易和市场的拓展就主要得力于信任从人格化向非人格化的扩展。因此,企业成长,一方面是源于分工的深化;另一方面是得益于信任半径的扩大。总的来看,信任是影响分工的一种深化机制,并为个人和企业参与分工提供长期化的、稳定的预期,从而保证交易的连续性和进一步扩展。从企业制度角度看,家族企业和合伙企业不能向现代企业转轨,主要是不能摆脱信任的约束困境,信任不能从血缘信任扩展到社会信任,这种信任“瓶颈”也就制约了企业的成长。
目录
序言
前言
第1章 导论
1.1 理论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1 理论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本文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1.2.1 基本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本文的主要观点和存在的不足
1.3.1 主要观点
1.3.2 存在的不足
1.4 本文研究的结构安排
第2章 文献述评和相关问题
2.1 企业成长理论研究的渊源与演进
2.1.1 古典经济学框架下的企业成长
2.1.2 新古典理论框架中的企业成长
2.1.3 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企业成长
2.2 信任研究的缘起和发展
2.3 信任研究的不同视角
2.3.1 信任研究的社会学路径
2.3.2 经济学中的信任研究
2.3.3 本文对信任研究的取向
2.3.4 企业成长中的社会资本问题
2.4 小结
第3章 企业的本质和成长:一个新的审视角度
3.1 企业的产生与成长
3.1.1 企业的契约性质
3.1.2 企业的不完全合约
3.1.3 企业的专业化与分工
3.1.4 企业性质新解:一个新的审视角度
3.2 企业成长:界定与综合
3.2.1 同质性假定与企业外生性成长
3.2.2 异质性假定与企业内生性成长
3.3 企业家与企业成长
3.3.1 企业家概念的论争
3.3.2 企业家与企业成长
3.3.3 分工与企业家
3.3.4 企业家与社会资本
3.4 企业规模和企业成长
3.5 小结
第4章 分工演进、市场深化与企业成长
4.1 分工演进与企业成长
4.2 斯密定理与杨格定理
4.2.1 斯密定理
4.2.2 斯密困境与杨格定理
4.2.3 巴泽尔定律:市场范围扩张的另一种解释
4.3 分工演进与交易效率
4.3.1 分工与交易效率
4.3.2 交易技术、交易组织与交易制度
4.3.3 分工深化与企业成长:一个简单模型
4.4 分工、集群与企业成长
4.4.1 集群的偶然性与分工
4.4.2 集群中的企业成长
4.4.3 企业集群:分工与交易成本的整合
4.4.4 集群中企业成长的信任机制变迁
4.5 小结
第5章 信任扩展、交易扩张与企业成长
5.1 市场、货币与信任
5.1.1 市场概念的拓展
5.1.2 市场演进的历程
5.1.3 信任对货币、商人和商业的影响
5.2 信任扩展与交易扩张
5.2.1 从人际信任到制度信任
5.2.2 从人格化交易到非人格化交易
5.2.3 交易扩展与信任扩张
5.3 信任、信誉与企业成长
5.3.1 人际信任与交易成本
5.3.2 人际信任与企业成长
5.3.3 组织创新与企业成长:人际信任和制度信任
4分工、信任与企业成长
5.3.4 企业信誉与企业成长
5.4 小结
第6章 企业内分工、信任与企业成长
6.1 企业内分工与合作剩余分享
6.1.1 市场分工与企业内分工
6.1.2 企业分工及合作剩余
6.1.3 要素稀缺与合作剩余的分享
6.2 企业成长中的内部治理
6.2.1 分工与代理制的形成及发展
6.2.2 委托代理理论与激励监督机制
6.2.3 雇主与雇员的关系:权威和管理参与制
6.2.4 分享激励与信任强化的机制
6.3 分工、信任与企业层级制
6.3.1 分工、企业层级制与企业成长
6.3.2 分工、协作与企业层级制演变
6.3.3 信任与企业层级制
6.4 小结
第7章 企业成长:一个历史视角的考察
7.1 分工、信任与家族企业成长
7.1.1 家族企业的孵化与成长中的问题
7.1.2 信任扩展与家族企业成长
7.2 分工、信任与合伙制企业
7.2.1 合伙制企业的进步:分工与信任的拓展
7.2.2 合伙制企业的局限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7.3 分工、信任与公司制企业
7.3.1 公司制企业的超越和资本合作
7.3.2 公司制企业中的分工和代理人问题
7.4 小结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企业是经济的微观主体,企业成长是经济繁荣的基础。因此,研究企业成长是理解经济成长的关键。但是正如彭罗斯所言:“据我所知,至今还没有一位经济学家尝试过研究企业成长的系统理论。这让我觉得非常奇怪,所以我确信任何作这个尝试的人都应当谨慎地进行每一步研究。”①
而之所以需要“谨慎”地进行每一步研究,是因为企业成长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涉及企业制度变革、结构调整以及竞争力、战略和管理行为研究等诸多方面。也正因为如此,有关企业成长的问题既是一个热门话题,也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
企业成长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斯密认为,分工是企业成长的主要诱因——生产的分工和专业化促进了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导致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反过来,扩大的生产规模又深化了企业的分工协作。这种循环累进,带来了企业的规模经济,也就实现了企业成长。继斯密之后,约翰·穆勒和马歇尔重点探讨了企业规模和企业成长的关系,至此,始于分工视角的企业成长演变成了简单的规模经济理论。
文摘第二,信任机制促进企业之间加快交易频率,有利于形成产业集群柔性、高效的竞争优势。
第三,信任机制促进产业集群组织间的知识共享,即使是特殊知识和隐性知识也能在信任的气氛下得到扩散。由此,增强了集群中企业的集体学习效应,有助于知识的外溢和扩散。
(2)产业集群信任机制的动态变迁
信任本身是嵌入在社会结构、经济交易之中的一种功能化的社会机制。因此,当社会结构和经济交易发生变迁时,信任本身的内涵和功能也会相应发生变化。“从经济活动植根于社会关系中,转到社会关系植根于经济体系中,这种变化不是整个世界都是相同的,也永远不会完成。”①也就是说,产业集群信任的产生与发生作用是一个动态过程,它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而发生变化。
在产业集群发展的形成时期,驱动企业集群的内在动力主要是地理因素。企业数量较少,交易量相对不足,又受到特定市场的局限。因此,集群初期的企业网络基本上是建立在企业家个人身份的认知上,也就是企业家自身的人际关系或者社会关系为基础的个人网络形成了集群初期的企业网络,这种个人网络来自于企业家先前的社会或者个人经历而积累起来的“缘”关系,比如血缘、地缘、业缘、学缘等。因此,在产业集群形成时期,企业家个人之间通过熟悉度、友谊建立起来的人际信任就成为企业信任的基石。企业间彼此分工协作更多依靠非文字的契约,也就是威廉姆森提出的关系性契约(Relational Contract)来协调生产环节,诸如信息分享、资源共享与互补等。
后记本书是在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完成的。当初的选题源于福山《信任》的启发,由此,我开始关注中国的企业成长问题。在思路形成中,我不断大量阅读中外文献,在博士生导师丁任重的精心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作为本书的最后成形,原有的框架作了许多调整和修改,特别在第4章、第5章和第6章都作了大的修改,以至于交稿时间一再拖延。在此,我要特别感谢责任编辑张胜纪老师对我的宽容和厚爱,并同时对张胜纪老师的认真和敬业表达敬意。
正如任何学术成果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完成的一样,本书的最终成果也吸收了大量前人的研究文献。在此,我谨向这些经济学前辈表达自己深深的谢意。
我还要感谢云南大学杨先明对我成长的关心和本书完成的催促,书中一些重要观点,多次与他商榷。北京大学曹和平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李义平教授;四川大学周春教授、邓翔教授、蒋永穆教授;西南财经大学杨继瑞教授、程民选教授、刘崇仪教授、何永芳教授对本书观点的肯定也使我获益匪浅。贵州大学的李晓红博士对本书的完成提供了许多帮助。在此,一并表达真诚谢意。
当然,本书的完成不意味着研究的“大功告成”。学无止境,未来的路还很长,我期待着更多专家学者的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