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20世纪佛学经典文库)
分類: 图书,宗教与术数,佛教,佛教史,
品牌: 汤用彤
基本信息·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页码:609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307063808/9787307063808
·条形码:9787307063808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20世纪佛学经典文库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深入系统的分析了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印度佛教传入的历史,根据大量史料、经过认真详实的考证,总结出佛教思想传入中国的思想演变。《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特别注意阐述外来印度佛教文化与本土文化在中国从依附于中土文化,而由于文化之不同而发生矛盾和融合,逐渐为中国文化所吸收,以至于成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的历史过程。
作者简介汤用彤(1893—1964),字锡予,祖籍湖北省黄梅县,生于甘肃省渭源县。中国著名哲学史家、佛教史家,教育家、著名学者。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现代中国学术史上会通中西、接通华梵、熔铸古今的国学大师之一。与陈寅恪、吴宓并称“哈佛三杰”。
汤用彤毕业于清华学堂。留学美国,入汉姆林大学、哈佛大学深造,获哲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东南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大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常务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汤用彤通晓梵语、巴利语等多种外国语文,熟悉中国哲学、印度哲学、西方哲学,毕生致力于中国佛教史、魏晋玄学和印度哲学的研究。所著《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隋唐佛教史稿》,用科学方法系统地阐述了佛教从印度传入到唐朝时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特点、佛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的相互关系;详细地考察了中国佛教各个学派、宗派的兴起和衰落过程及其原委。他对中国佛教史料中关于佛教传入汉族地区的时间、重大的佛教历史事件、佛经的传译、重要的论著、著名僧人的生平、宗派与学派的关系、佛教与政治的关系等等都作了谨严的考证和解释。由于他对佛教有系统的研究,因而对印度哲学发展过程也有深入、全面的了解,他在《印度哲学史略》中采录了中国所保存的不少重要史料,并作了考证和评价。其学术成就获得中外有关学者的一致好评。
已出版的著作:《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隋唐佛教史稿》、《汤用彤学术论文集》(包括《魏晋玄学论稿》、《往日杂稿》、《康复札记》等)、《印度哲学史略》等。
编辑推荐《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规模之恢宏,结构之谨严,材料之丰富,考证之精确,问题提出之深刻,剖析解释之周密,实在可为中外学者们的楷模,是地地道道的一部经典著作。
目录
第一分 汉代之佛教
第一章 佛教入华诸传说
(一)伯益知有佛
(二)周世佛法已来
(三)孔子与佛
(四)燕昭王
(五)古阿育王寺
(六)秦始皇与佛教
(七)东方朔
(八)张骞
(九)休屠王金人
(十)刘向叙列仙
第二章 永平求法传说之考证
永平求法之传说
求法传说之考证
第三章 《四十二章经》考证
《四十二章经》译出传说
《四十二章经》出世甚早
《四十二章经》译本有二
《四十二章经》之叠经改窜
《四十二章经》之性质
第四章 汉代佛法之流布
开辟西域与佛教
伊存授经
鬼神方术
楚王英为浮屠斋戒祭祀
桓帝并祭二氏
《太平经》与化胡说
安世高之译经
支娄迦谶之译经
笮融事佛
牟子作《理惑论》
汉代佛法地理上之分布
第五章 佛道
精灵起灭
省欲去奢
禅法之流行
仁慈好施
佛陀祭祀
汉世僧伽
《太平经》与佛教
汉晋讲经与注经
总结
第二分 魏晋南北朝佛教
第六章 佛教玄学之滥觞(三国)
牟子《理惑论》
三国佛教史实与传说
支谦
康僧会
养生成神
神与道合
朱士行之西行
第七章 两晋际之名僧与名士
《般若经》之流传
竺法护
于法兰与于道邃
竺叔兰与支孝龙
帛法祖
玄风之南渡
竺道潜
支遁
东晋诸帝与佛法
名士与佛学
第八章 释道安
高僧与名僧
综论魏晋佛法兴盛之原因
竺佛图澄
道安年历
道安居河北
道安南行分张徒众
道安居襄阳
经典之整理
戒规之确立
弥勒净土之信仰
道安在长安与译经
道安在佛学上之地位
第九章 释道安时代之般若学
本时代般若学之派别
竺法雅之格义
本无宗
释道安之性空宗义
本无异宗
支道林之即色义
于法开之识含宗
幻化宗
支愍度之心无义
缘会宗
本末真俗与有无
总结
第十章 鸠摩罗什及其门下
鸠摩罗什之学历
罗什至凉州
罗什在长安
什公之译经
佛陀跋多罗与罗什
什公之著作
罗什之学
鸠摩罗什之弟子
僧肇传略
僧肇之学
义学之南趋
第十一章 释慧远
第十二章 传译求法与南北朝之佛教
第十三章 佛教之南统
第十四章 佛教之北统
第十五章 南北朝释教撰述
第十六章 竺道生
第十七章 南方涅槃佛性诸说
第十八章 南朝《成实论》之流行与般若三论之复兴
第十九章 北方之禅法净土与戒律
第二十章 北朝之佛学
跋
重印后记
重印再版小记
编校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佛教自传人中国,至今2000余年,作为制度化的宗教,在组织上蓬勃发展,在思想理论上的诠释也层出不穷;尤其自宋以下,佛教文化的渗透无所不在。思想家游走儒、释之间,士大夫玩习庄、禅,风流余泽,丰富了每个时代的精神风貌。虽然,佛教作为一种制度化的宗教,同样需要坚固信仰,以凝结教团而求其发展,觉悟的追求异化为对十方诸佛的顶礼膜拜,而求福田和瑞应;但是,佛教毕竟以“觉悟”为终极追求,表现了高度理性思辨的哲学特征。初传与鼎盛时期,中国思想家也多在佛门,至少同佛门有着割不断的思想上的纠葛;西行求法,也不同于基督、伊斯兰教礼拜耶路撒冷、麦加,而在于学问。正因为如此,近代思想家一再强调,“佛教乃智信而非迷信”,佛教思想的广泛渗透也导致其自身由缁衣而流入居士长者之间,至20世纪,以科学理性为显著学术特征的知识分子,公然与往圣大德同气相求,而研究佛学。他们弄潮涛头,以“为往圣继绝学”为使命,以科学和理性的学术精神,考校史迹,辨析源流,厘正文献,梳寻义理,“同情理解,广搜精求”,续佛慧命。显而易见,近百年的佛教研究,是建立在历史和逻辑相结合的基础上的现代科学和现代文明,佛教哲学、史学、文学、艺术等也就堂而皇之登上“赛先生”的讲台,作为系统的学术思想也在百年的科学领域焕发异彩。
这是佛教文化理性的百年,是佛学科学研究的百年!
17世纪,整个西方文明在文艺复兴运动的基础上,以欧洲为中心,孕育而成一股工业革命的浪潮。新兴的资产阶级作为一种社会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田园诗般的社会关系荡涤殆尽。它日甚一日地消灭生产资料、财富和人口的分散状态。
文摘第九章释道安时代之般若学
自汉之末叶,直讫刘宋初年,中国佛典之最流行者,当为《般若经》。即以翻译言之,亦译本甚多。最早者为支娄迦谶之十卷《道行》。《放光》、《光赞》,同为《大品》。《光赞》东晋时得释道安之表彰,乃稍流传,而《放光》于西晋即已行世。及罗什入长安,重译大小品,盛弘性空典籍,此学遂如日中天。然《般若》之始盛,远在什公以前。而其所以盛之故,则在当时以《老》、《庄》、《般若》并谈。玄理既盛于正始之后,《般若》乃附之以光大。据牟子《理惑论》及《大明度经注》等,均援用流行之《老》、《庄》玄理,则此事导源甚早。释道安《鼻奈耶序》日:“经流秦土,有自来矣。随天竺沙门所持来经,遇而便出。于十二部,《毗日罗》(《方等)部最多。以斯邦人《老》、《庄》教行,与《方等》经兼忘相似,故因风易行也。”兹章所述,即在掇拾罗什以前,《般若》流行之事实学说。盖在此时代,中国学术实生一大变动,而般若学为其主力之一也。吾称此时代为释道安时代者,盖安公用力最勤,后世推为正宗也。又表彰斯经诸人,考其年代,多与安公同时,在其前者甚少。据《祐录》道安《渐备经书叙》,谓“《大品》(《祐录》八道安《般若钞序》,言及胡大品。《祐录》十,僧伽罗刹《所集经后序》,言及安公《大品序》。其时《大品》者,指《放光经》)出后,先出诸公,略不综习,深可为恨。但《大品》顷来,东西诸讲习,无不以为业”。此可证在安公时,《般若》研究乃大盛也。
后记解放后开始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回头来看这一部旧作,感到非常惶悚。现在借重印的机会,作以下几点说明:
我过去反对以盲目信仰的态度来研究佛教史,因为这样必然会看不清楚佛教思想的真相。但是我在这一部书中把佛教史仅仅看作一种宗教思想的发展,而没有认识到佛教思想的发展和它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是分不开的。马克恩早已指出:
我们不是把世间问题变为神学问题,我们要把神学问题变为世间问题。(《关于犹太人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原则下,只有把宗教、神学的问题安放在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才可能正确地理解它。对于这一原则,恩格斯也同样地作出了重要的指示:
任何宗教不是别的,只是那些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界力量在人们头脑中幻想的反映,在这反映中,世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世间的形态。(《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这些原则性的指示,适用于一切宗教,自然佛教史也非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