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绣(中国民俗文化丛书)

分類: 图书,艺术,工艺美术,织染/刺绣/编织,
品牌: 郑珊珊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页码:21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9787508719320
·条形码:9787508719320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国民俗文化丛书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中国民间文化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传统文化,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华民族彼此认同的标志,是祖国同胞沟通情感的纽带。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巨大贡献。急剧变化的时代在淘洗着传统的民间文化。在当今时代,尤其有必要对我们丰富淳厚、历史悠远的民俗传统立此存照,将其中的优秀部分及其真谛展示给广大民众,使他们对中华大地、对祖国同胞、对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淳厚的民俗民风怀有更深刻的眷恋、热爱和崇敬。
作者简介郑珊珊,1997年7月毕业于广州暨南大学新闻系本科,2007年7月,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获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美术研究硕士学位。曾供职于《民间文化》旅游杂志、《城市旅游》杂志,为国内多家媒体、出版社供稿。从2005年开始赴欧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洲旅行,采访当地民间艺人以及考察当地文化遗产保护状况。
丛书主编简介:
刘魁立,著名民绗学家,民间文艺学家,哲学博士(俄罗斯),研究员、教授、博导,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
张旭,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群众文化》、《文化月刊》主编,现为文化部社会文化图书馆司(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
编辑推荐一个人从在胎中孕育直到死去,甚至死去很久很久,都始终处于民俗的环境中,民俗像空气一样是人们须臾不能离开的。志,是规范行为的准绳,是维系群体团结的黏合剂,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
刺绣
中华民俗是炎黄子孙沟通情感的纽带,是彼此认同的标志,是规范行为的准绳,是维系群体团结的黏合剂,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在民俗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文化创造、民族的真善美。
目录
第一章 刺绣的起源和历史沿革
先秦时的刺绣
汉魏时期的刺绣
隋唐时期的刺绣
宋元时期的刺绣
明清时期的刺绣
近当期的刺绣
近当代刺绣
第二章 刺绣文化与民俗
刺绣与服饰
民间荷包
刺绣与民俗
第三章 刺绣工艺
刺绣材料
刺绣工序
民间绣花样子
第四章 刺绣针法
平绣
条纹绣
点绣
编结绣
挑绣
补绣
辅助绣
第五章 刺绣艺术与审美
刺绣艺术的特点
刺绣鉴赏六要
刺绣精品的鉴赏和收藏
第六章 著名绣坤
苏绣
湘绣
蜀绣
粤绣
汴乡
瓯乡
汉绣
京绣
黎族刺绣
苗族刺绣
彝族刺绣
羌族刺绣
土族刺绣
瑶族刺绣
蒙古族刺绣
第七章 刺绣名家
韩希孟
倪仁吉
丁佩
胡莲仙
沈寿
……
……[看更多目录]
序言人生活于文化之中,正像人离不开空气一样。《周易》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无论汉语“文化”一词是否由此而来,这段话至少说明,我们的祖先向来对文化的重要性有十分清楚和极其深刻的理解。文化确乎是人之所以成为人、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根本标志。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创造了人,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人是文化的动物。
从文化本身来说,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的传统文化可以粗略地、也是相对地划分为两大分流,即所谓上层文化(或称高层文化、雅文化、精致文化……)和下层文化(或称基层文化、底层文化、低层文化、民间文化)。
文摘3.上绷
上绷就是分别与绣底两边缝合,缝时把绣底拉紧,针迹要直,以免绣底起皱纹。然后将绷布另一边分别嵌于绷轴槽内,两边的部位要相等,用嵌条(也可用草绳)嵌紧,接着将绷布卷在绷轴上,露出绣底,再把绷闩插入轴孔里,用脚踏紧绷轴,将绷钉插入闩孑L中。再在绣底的横头用棉线缝上绷边竹,缝时,棉线要来回交叉两三次,在绣底与绷布连接处多缝几针,以防脱针。绷好后,把绷线穿入缝线交叉的空隙中,缠在绷闩上,拉紧,使绣底服帖,无皱纹。
4.勾绷
将勾稿用细针钉在底料反面,透明的底料从正面呈现出稿样,此时再用铅笔或毛笔在底料上将线稿勾画下来。如底料透明度差,还可以将其放在装有灯光的玻璃台上勾稿。勾稿上的线条作为刺绣者下针的依据。
5.配线
由专人依原稿原色选定色线(指适合的种类及颜色的线)及线径(指选定适合的针法)。据《雪宦绣谱》记载,有青、黄、红、黑、白、绿、赭、紫、交、葱9类,88种原色,因其深浅可染制成745种不同的色彩,要从其中准确地挑选出正确的颜色,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