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梦:李锐日本讲演纪行

分類: 图书,文学,外国文学,综合,
品牌: 李锐
基本信息·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14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563379312
·条形码:9787563379316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烧梦-李锐日本讲演纪行》内容为:既然使用方块字,那么和方块字相始终也根本无法拆开的文化传统,也就必然成为你写作的一部分,既然用方块字写作,你也就必然要被纠缠进一个多世纪以来的白话文运动,既然用方块字作,你就必然要面临“白话以后怎样”的历史性的煎熬和追问。
作者简介李锐,1950年生于北京,1974年发表第一篇小说,迄今已发表各类作品150万余字,系列小说《厚土》获第八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第12界台湾《中国时报》文学奖,出版小说集《丢失的长命锁》《红房子》《传说之死》,长篇小说《旧址》《无风之树》《万里无云》《银城故事》。作品先后被翻译成瑞典、英、法、日、德、荷兰等多种文字出版。2004年3月,获法国政府颁发的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
媒体推荐我忽然意会到,自己平生第一次到日本,第一次在日本的街头漫步,就来到大阪的法善寺,就走进了法善寺门葡这条又深又长的小巷。在暮色沉入黑夜的片刻之间,我无意中看见了爵本的隐私,看见了日本拒绝被标准化的民间信仰,看见了日本一种生生不息的传统,看见了日本人并不拿出来给别人“观光”的自己的生活。
——李锐·日本的隐私
目录
卷首语 日常,那一些细节
序言 日本的隐私
随笔一 嵯峨,嵯峨
李锐东京讲演会现场记录
随笔二 旅途中的一次记忆
李锐·毛丹青对话(二)传统是活的
李锐·毛丹青对话(二)鲁迅:中国文化向死而生的里程碑
附录一 幻灭之痛
随笔三 烧梦
李锐·毛丹青对话(三)我所有的故事就像升起来的自雾群
随笔四海浪让我想起了两个传奇
李锐·毛丹青对话(四)口语是汪洋大海:叙述就是一切
附录二 用方块字深刻地表达自己
外一篇 一位日本汉学家与我的交往
后记 时空置换文学远行
……[看更多目录]
序言从太原坐五十分钟飞机到北京。从北京坐将近三小时的飞机到关西机场。然后,再坐一个小时的机场大巴进城。汽车开上高速路的时候已经到了下午。初秋的大阪比太原暖和得多,西斜的阳光烤热了脸边的车窗,有些疲惫的眼睛渐渐淹没在大阪望不到边的楼群里。汽车,飞机。飞机,汽车。一路所见,无非都是柏油路,航空港,和没完没了的高楼大厦。然后,就是如我一样挤在汽车和飞机里来去匆匆的人群。再然后,就是那个在无数次旅行中被无数次证明过的经验:现代化的大都市都是相同的,渴望看见不同,那不过是眼睛的幻想。
在酒店似曾相识的“标准间”里放下行李,领路的毛丹青先生问我,怎么样,想去吃点什么?我说,第一次到日本,当然要吃日本菜。他笑笑,那好,一会儿有个大阪本地的朋友要过来,他是“大阪通”,咱们问问他大阪什么地方的饭馆最地道。于是,跟着那位“大阪通”先生在楼群和车流中七拐八拐,我们走进一条窄窄的小巷。巷口的墙壁上钉了一块街牌,红底白字写着:法善寺横丁。丹青告诉我,日语的“横丁”就是小巷、小胡同。
文摘插图:

随笔一
嵯峨,嵯峨……
十一月三号晚上到京都,五号下午离开。在京都只有不到两天的时间,其中四号的下午和晚上,吉田富夫教授盛意安排了佛教大学的公开演讲和晚宴,留给我看京都的时间只有演讲前的那个上午,和晚宴后的第二天上午,五号下午三点半就坐新干线去东京,车票就在我的书包里。东京之后是仙台,仙台之后是函馆,日程都是事先安排好的,一切都不可更改——这是一个现代旅行者必须遵守的规矩。
京都是千年古都,是日本文化的发源地,当初是仿照唐朝都城长安建设的,至今可以在京都的街牌上看到从“二条”一直到“十条”的街名。凑巧的是我就在一个叫做“南华门东四条”的胡同里住了三十年,所以,走在京都街头,似曾相识的感觉扑面而来。据我所知,在京都,国家指定的重点文化遗产建筑一百八十九处,国宝级的建筑三十八处。可留给我的时间只有两个上午,如此紧迫的时间,去看什么好呢?想来想去,既然注定了只能走马观花。索性放弃了选择。
后记对当代中国文学的观察,我有两副眼镜,一个是自己本来就戴着的,有空儿读小说,跟作家聊天儿,天南地北,属于非常直觉的,都算;还有一个就是日本的文艺时评,通过邻邦的报道评论,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领悟、一些意外的道理。其实,这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儿。用学者的话说,这叫“异文化之间的交往”。比如,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先生2002年私访莫言家乡,在从青岛返回北京的飞机上,我看他不停地写着什么,于是就问他:“是随感么?”
“不是的。”他摘下眼镜回答我说,“我在写信,写给美国的一位知名学者,我们正在报纸上写一封公开书信,反对美国打伊拉克。”
“在中国写是不是很有意义呢?”我带了一些猜测问他。大江先生点点头,连说:“是的,是的,没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