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与建筑
分類: 图书,艺术,建筑,综合,
品牌: 郑时龄
基本信息·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页码:24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80186980X
·条形码:9787801869807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世博与建筑》系统地对世博会建筑进行了介绍,并对世博会每个阶段建筑技术发展进行了集中回顾和总结。全书以描述世界历届世博会建筑为基本内容,反映了世博会对城市建筑发展与城市生活方式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个建筑技术发展的切片,让读者了解既有的成果;同时,也为专业读者展示了未来建筑技术发展的新趋势,预示了未来建筑发展的方向。
作者简介郑时龄,同济大学工学博士,意大利罗马大学名誉博士,同济大学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美国建筑师学会荣誉资深会员。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建筑学会名誉理事长、上海市规划委员会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顾问等。主要论著有:《建筑批评学》、《世界大城市——上海》、《上海近代建筑风格》、《建筑理性论——建筑的价值体系与符号体系》,与陈易教授共同主编《世博会规划设计研究》、《世博园及世博场馆建筑与规划设计研究》、《和谐城市的探索——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及规划设计研究》等。曾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90多篇论文。
陈 易:同济大学工学博士,同济大学教授,一级注册建筑师,上海市建筑学会室内外环境设计委员会副主任。多年来从事生态建筑和生态城市研究,曾参与上海崇明岛东滩基础设施生态化研究,生态居住区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浦东新区生态居住社区研究等重大课题研究,并与英国有关学术机构共同研究生态城市。
与郑时龄教授共同主编《世博会规划设计研究》、《世博园及世博场馆建筑与规划设计研究》、《和谐城市的探索——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及规划设计研究》等。曾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60余篇论文。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早期世博会建筑
一、伦敦水晶宫
二、维也纳的“世界第八奇迹”
三、墨尔本的皇家展馆和悉尼花园宫
第二章 世博会建筑与巴黎的荣耀
一、巴黎的椭圆形大展馆
二、工业宫和特罗卡特罗宫
三、埃菲尔铁塔和机械馆
四、大宫和小宫
五、装饰艺术派建筑与新精神馆
六、面向生活的建筑与艺术
第三章 美国的世博会建筑
一、纽约水晶宫
二、五光十色的费城展馆
三、芝加哥的“白城”世博会
四、圣路易斯的庆典大厅和玉米宫
五、旧金山的珠宝塔和艺术宫
六、引领建筑新风尚的芝加哥世博会
七、汽车城市和纽约世博建筑
八、西雅图太空针和科学馆
九、纽约世博会的世博地球
十、美国举办的其他博览会
第四章 南欧的世博会建筑
一、 西班牙广场和巴塞罗那展览馆
二、 新罗马规划与建筑
三、 世博建筑在塞维利亚
四、 世博会与热那亚港
五、 里斯本的世博建筑
第五章 世界经济复苏期的世博建筑
一、 比利时历史上的世博建筑
二、 布鲁塞尔的原子塔
三、 蒙特利尔的世博建筑
四、 大阪世博会与日本建筑的崛起
第六章 生态建筑与世博会
一、 汉诺威原则与世博建筑
二、 爱知世博建筑的睿智
三、 萨拉戈萨世博水城
第七章 世博会与中国馆建筑
一、 1982年以来的中国馆
二、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与东方之冠
三、 上海世博会的各国展馆
参考文献
后记
……[看更多目录]
文摘插图:
第一章早期世博会建筑
14世纪,伦敦的经济开始增长,新教主义的胜利加速了城市商业的发展。1666年伦敦大火之后,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重建工作,很快就成为欧洲最大的城市。19世纪人口极度增长,欧洲的人口从拿破仑战争期间的大约两亿增长到世界大战爆发时的六亿。在18世纪,欧洲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六分之一,而在一个世纪多一点的时间里就增长到了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死亡率的下降。1800年,西方世界没有一座城市的人口超过100万。伦敦,作为当时最大的城市,只有959 310人,巴黎只有50万多一点,而维也纳只有巴黎人口的一半。1750-1800年间,英格兰的人口仅为欧洲的8%,英国的出生率大约保持在37‰,而死亡率却从18世纪中期的35‰,下降到19世纪中期的20‰。伦敦在19世纪20年代时,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城市建成区的人口增加到122万。到1851年,伦敦已经达到250万人,而巴黎则超过100万居民,它们当时的规模是其他城市所无法匹敌的。1829年,公共马车开始了一场陆地运输方面的革命,不到10年又实现了铁路运输。1845年对公共卫生进行了调查,暴露了伦敦的严重缺陷。随后通过了立法,以保证供应洁净的水。
伴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英国在1850年已经进入了城市化时期,成为世界上多数人口居住在城市中的第一个国家,英国也率先成为一种主要依靠大规模生产的新型城市。1850年,占世界人口2%的英国生产的工业产品已经占世界工业产品总量的一半。英国自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革命以来,生产力突飞猛进。迅速增长。伦敦举办1851年世博会时,英国的各种产品在世界上堪称首屈一指。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对伦敦作了这样的描述:“像伦敦这样的城市,就是逛上几个钟头也看不到它的尽头,而且也遇不到表明快接近开阔的田野的些许征象——这样的城市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东西。这种大规模的集中,250万人这样聚集在一个地方,使这250万人的力量增加了100倍。”这次博览会意味着从简单的商品交换到新的生产技术、新的生活理念交流的重大转变,表明了城市及其生活方式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在1851年以前,欧洲各国已经在举办各种工业博览会,1761年英国首次举办了只延续两周的工业展览会,获得很大的成功。1828年至1845年,英国曾经尝试过举办类似博览会的活动。1849年,英国在伯明翰第一次为展
……[看更多书摘]
后记上海即将举办2010年世博会,世博会将对上海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生活方式的进步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也会普遍提高市民对城市和城市建筑的认识。建筑无疑是世博会园区最耀眼的展品,引导参观者了解建筑,提高建筑美学素养,也是世博会的重大意义之一。
在接到东方出版中心的委托时,一开始并没有太多的犹豫,原因是自2000年以来我们已经参与了申办世博会以及有关世博会规划和建筑的许多实际工作,承担了一些研究课题,在上海市科委和世博局的支持和帮助下做了一些工作,培养的许多研究生也都以世博会作为研究课题。近年来,也多方留意收集有关世博会的书籍,原以为只要将资料予以系统的整理就能完成撰写有关世博会建筑的书。真到动手写的时候,才发现手头的资料远远不够翔实,大部分文献都描述世博会,而非世博会建筑。世博会建筑的历史几乎已经变成无形的历史,绝大部分建筑早已拆毁。而建筑史书所关注的也多半是作为实体存在的建筑,即使对十分重要的世博会建筑,许多建筑历史也基本上是一笔带过,更没有进行详细的论述。因此,我们只能进行更广泛的阅读,从许多专著中寻找散落的有关素材和只鳞片爪,写这本书的时间也比原先预计的要长得多。
在整理收集资料、广泛阅读的过程中发现,世博会实际上是一个丰富的建筑宝库,世博会同时也是国际建筑博览会,而这个宝库在国內尚未被充分认识。
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得到世博局有关领导和部门的帮助及指导,也得到昊燕莛女士、吴建中先生、曹怡蔚女士的帮助,没有他们的真诚相助,这本书会逊色得多,在此谨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参考、使用了一些文献的图片资料,由于编写时间紧迫,加之缺少联络方式,无法与这些原图片资料的作者一一联系,在此深表歉意。相关作者见本书后可与编著者或出版社联系,我们将按规定支付图片稿酬。
限于编著者的写作水平和资料的局限性,本书一定存在不少可以改进的地方,期盼得到各位前辈、学长和读者的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