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梦土

分類: 图书,文学(旧类),散文随笔,中国当代,综合,
品牌: 席慕蓉
基本信息·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页码:29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506345862
·条形码:9787506345866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追寻梦土》讲述了:席慕蓉的诗,澄明热烈,真挚动人。台湾诗评名家萧萧称许她的风格是“似水柔情,精金意志”。她的诗作曾经深深影响了一代人的成长历程。除了在华文世界拥有广大的读者群之外,也被译成多国文字,英文及日文的单行本都已出版发行。近二十年来,席慕蓉更以“原乡书写”,确立了她在散文上的独特风格,学界认为她这些作品甚至有文化学上的特殊价值,影响非凡。
作家出版社同时推出《追寻梦土》与《蒙文课》两本散文集,是席慕蓉以多年在蒙古高原上的长途跋涉所谱成的追寻之歌。似水柔情仍在,精金意志更坚,值得向读者郑重推荐。
作者简介席慕蓉,祖籍内蒙古,出生在四川,童年在香港度过,成长在台湾。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毕业后,赴比利时深造。1966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曾获比利时皇家金牌奖,布鲁塞尔市政府金牌奖,1968年欧洲美协两项铜牌奖及1987年台湾中兴文艺奖章新诗奖等。 曾在国内外举行十余次个人画展。出版有诗集、画册、散文集及选本等五十余种。曾任台湾新竹师范学院油画及素描专职教授。现为专业画家,并为内蒙古大学、南开大学、宁夏大学、南通工学院及呼伦贝尔学院五校的名誉(或客座)教授。亦是鄂温克族与鄂伦春族的荣誉公民。
编辑推荐《追寻梦土》里收录的是与蒙古高原有关的文字,以一九八九年的夏天作为关键点,有的诉说在这之前从未见得原乡的迷惑和彷徨,还有的是在这之后,终于见着原乡的喜悦和忧伤……记录的是一个天涯游子如何面对自己的原乡,以及因之而起的种种触动和转变,更深深受到游牧文化的吸引,十几年间,逐渐从个人的乡愁转为对文化的探寻。
目录
初心——序
追寻梦土
辑一 在那遥远的地方
有一首歌
无边的回忆
飘蓬
飞鸟们
汗诺日美丽之湖
旧日的故事
莲座上的佛
困境
失母
还乡?!
在那遥远的地方
辑二 我的家在高原上
今夕何夕
萨如拉·明亮的光
风里的哈达
源
礼物
梦镜
母亲的河
我手中有笔
辑三 宝勒根道海
故居
经卷
顿悟
夜渡戈壁
四十年
黑森林
大雁的歌
父亲教我的歌
此身
父与女
我的愿望
辑四 七个夏天
记忆
朋友
“资料”与“经验”
嘉丝勒
远处的星光
嘎仙洞
穹苍·腾格里
胡马·胡马
歌王哈札布
丹僧叔叔
七个夏天
附录
三封信和一个故事/林东生
运气与机缘/林东生
回家真好/王行恭
朋友的信/晓风
时间草原/痖弦
书目
……[看更多目录]
序言我一直相信,生命的本相,不在表层,而是在极深极深的内里。
它不常显露,是很难用语言文字去清楚形容的质素,一我们只能偶尔透过直觉去感知它的存在,像是从灵魂深处隐约传来的呼唤。
总是在无法预知的时刻——或是从书页问的一个段落,或是在人生长路上的一处转折,那感动忽然来临,我们心中霎时充满了可能是伴随着刺痛的狂喜,也可能是一种神圣而又甘美得无法言传的战栗。恍如有种悲悯从高处对我们俯视,又恍如重逢那消逝已久的美好世界,那生命最初始的对一切美好事物似曾相识的乡愁。
是相对忘言,是很可能一说即错的邂逅。
因为,这感知的“直觉”,也是种很难去界定的东西。我们只知道它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只能被激发,却不能去刻意培养,更不会随着年龄与知识的累积而增长。
它是“初心”,是上苍分配给每一个个体的天赋,是让我们在恰当的时刻能够短暂地参透天机的触角;有人得到的多,有人得到的少,有人参透的范围很深很广,有人却只分得一处小小的角落。
我想,我是属于后者。
然而,即使仅只有一处小小的角落,我也常在那难得的时刻突然来临时慌乱得不知所措,更不会用言语去清楚形容,非得等到时间慢慢过去,等到自己逐渐安静下来之后,我才可能在灯下用文字来试着为那些已经消逝了的光影造像。
我多么希望,在不断地衡量、判断与取合之后,能够找到一种最精确的方式来表达出这种感动,以及我对于能拥有这种感动的生命的珍惜。
这就是我所有的诗以及散文的创作动机。
上面的这篇序文,写于一九九七年的舂末夏初,原是为了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席慕蓉自选集》所用的。
那套选集一共有四册,全部内容约有一百万字,包含一册诗集,三册散文集。
《我的家在高原上》就在其中,也就是现在这本《追寻梦土》。
这本书里收录的是与蒙古高原有关的文字,以一九八九年的夏天作为关键点,有的诉说在这之前从未见得原乡的迷惑和彷徨,还有的是在这之后,终于见着原乡的喜悦和忧伤……
而如今,已经是二○○八年的冬天了。
北京的作家出版社愿意将这本旧作重新出版,并且与我的另一本新书《蒙文课》同时推出。
《蒙文课》这本书另有新序,而且早已全部校对完毕,寄回去给作家出版社了。
今天晚上才开始来校对这本《追寻梦土》,在灯下将旧作一篇又一篇地慢慢审阅过去,心中颇有感触,很想要在这里再多说几句话。
常听有人说:“悔其少作。”
那意思大概是年少的作品无论从哪一方面看都会觉得拙劣和单薄,怕因此坏了自己在创作上的名声吧。
可是,对我来说,却不完全是这样。
譬如在这本书里,最早的两篇如《无边的回忆》和《旧目的故事》,还是我在欧洲留学的时候写的,应该是一九六九年,新婚不久,从海外投稿回台湾,发表在当时的中央副刊上,离现在已快有四十年了。
四十年后再来读这些文字,是觉得颇为芜杂冗长,可是,也不想去修改它。因为,对我来说,这是一份珍贵的纪录。
它记录下我的“初心”。
原来,从那样年轻,那样早,那样远的岁月里,我就已经开始在寻找自己的“位置”了,几乎是生命自身的一种本能的寻求。
人类学家说,一个远离族群的人,在内心深处所有的惶惑与不安都是因为无法找到他自己原本应该有的“位置”。
这个“位置”,属于精神上的成分要远大于实质上的成分。
但是,它却又必须碰触到真实的时空才能显现出来。
在《追寻梦土》与《蒙文课》这两本书里,记录的是一个天涯游子如何面对自己的原乡,以及因之而起的种种触动和转变,更深深受到游牧文化的吸引,十几年间,逐渐从个人的乡愁转为对文化的探寻。
由于封面上的作者署名是“席慕蓉”,所以,读者当然可以认为,这只是我一个人的经历而已。
可是,在这条长路上逐日前行,我越来越明白,在这两本书里,作者的名字只不过是个代名词。书中的文字所呈现的,并不是一个人的大半生,而是许许多多人的故事。
是的,我是慢慢发现的,在这条长路上,原来以为只是属于我个人的寻求,其实也是许许多多族人对原乡美好大地的寻求啊!
“初心”仍在,并且不只是在我一个人的心里而已,能与众人分享这路途上的悲喜,是我年轻时从来不曾料想到的幸福。
文摘我是不到五岁就进了小学一年级的,在南京,在逸仙新村附近的一个小学里,我什么都不会,却学会了一首老师教的歌:
一二三四五六七,
我的朋友在哪里?
在上海,在南京,
我的朋友在这里。
这么多年来,我不单牢牢地记住了这首歌,并且还记住了教室里地板上温暖的阳光,和窗外对着我微笑的外婆的笑容。
我的女儿是在新竹上的幼稚园,三岁多的小女孩,每天早上去混两三个钟头,也不过是去混吃混喝,随便地唱唱玩玩罢了。所以那天下午,当她说要唱一首新歌给我听的时候,我并不太在意,埋头在书桌前的我,也不过如平日那样,随口地应答着她罢了。
然而,我小小的女儿却认真地唱起来了,用她那稚嫩的童音:
一二三四五六七.
我的朋友在哪里?
在台北,在新竹,
我的朋友在这里。
刹那之间,几十年来家国的忧患,所有的流浪、所有的辛酸都从我心中翻腾而出,我几乎要失声惊呼了。转身站起来面对着幼小的女儿,我小小的不解人事的女儿还抬着头问我:
“妈妈,宝贝唱得好不好听?”
我小声地回答她:“好听,宝贝唱得好听。”
孩子没有听出我声音里的哽咽,她高高兴兴地一边唱一边跑出去找小朋友玩了,我一个人站在屋子的中间,发现热泪已流得满脸。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我会对那个后山上开满了油桐花的小小学校里的孩子们,对他们那样羡慕的原因吧。
是今年五月初的时候,我们新竹师专美术科的师生一起下乡,到苗栗县南庄国小办一场“艺术服务社会”的活动。我们带了一些作品展览出来,再放一些电影,再请邻近的国校学生们来一起写生,送给他们一些奖品和纪念的礼物,虽然天气一直很阴沉而且不断地下着小雨,但是,所有的活动也都热热闹闹地办起来了。
南庄国小实在很小很小,紧紧地贴在山边。周围全是山,全种满了油桐,正开着一簇一簇的白花,风吹过来,后山上的白花就一瓣一瓣地飘落了下来,有的飘到山上人家的屋顶上,有的就飘落到学校的操场上来了。
学校里的老师和小朋友们原来大概也是企盼着这样一天的,所以,他们也排演了一些节目来娱宾的,没想到会下这样的细雨,一会儿阴又一会儿晴,让人捉摸不定。在走过走廊的时候,我不止一次地听见小朋友在问他们的老师:
“老师,要不要换衣服?要不要换嘛?”
为了礼貌的关系,声音是压得很低很轻的,可是仍然可以感觉得出那语调里面所含的焦急与失望。
幸好十点多钟的时候,天气开始稳定了,甚至露出了阳光,扩音器里传出了请小朋友回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