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千年文学备忘录(名家文学讲坛)

分類: 图书,小说,作品集,综合,
品牌: 伊塔洛·卡尔维诺
基本信息·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
·页码:12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544707547
·条形码:9787544707541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名家文学讲坛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卡尔维诺在准备启程前往哈佛大学发表“诺顿讲座”前夕,不幸因脑溢血辞世,《新千年文学备忘录》因此被视为这位小说大师赠与世人的遗产。他在书中精心勾勒的文学价值,既可充当评鉴一般作品的尺度,也可以作为认识卡尔维诺的指南。卡尔维诺出入古今典籍、旁征博引,其阅读品味和学识见解令人叹为观止。这本专为熟悉和热爱小说艺术的行家和读者所写的备忘录,被誉为二十世纪最雄辩的文学辩护书,也是留给本世纪读者的最好礼物。担忧和关切文学之未来命运的读者,可以在这里发现十分有力的证词。
作者简介伊塔洛·卡尔维诺(1923—1985),意大利当代最有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在四十年的创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力求以最贴切的方法和形式表现当今的社会和现代人的精神,以及他对人生的感悟和信念。他的作品风格多样,每一部都达到极高的水准,表现了时代,更超越了时代。他于1985年猝然逝世,而与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但他在国际文坛上的影响与日俱增,他的创作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媒体推荐从未有人像天赋非凡、思想敏锐的意大利天才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那样,在这五篇讲稿中对写作艺术进行如此深刻的沉思。
——《纽约时报书评》
卡尔维诺的这些讲稿是他宝贵的文学遗嘱……他既是神奇的讲故事高手,又是令人神魂颠倒的理论家。
——《洛杉矶时报书评》
这些才华横溢的讲稿,或者说“备忘录”,是一场智慧之舞,是对那些使得卡尔维诺的小说如此有趣好看的特质的解读。
——《波士顿环球报》
编辑推荐《新千年文学备忘录》是名家文学讲坛丛书之一。
目录
轻
快
精确
形象
繁复
……[看更多目录]
文摘轻
我将在第一个演讲里谈论轻与重的对立,并将维护轻的价值。这不是说我认为重的美德不够吸引,而仅仅是因为我对轻更有心得。
写了四十年小说,探索了各种路子,做了各种实验,现在该是我尝试给自己的作品作一次总定义的时候了。我愿意这样定义:我的工作方法往往涉及减去重量。我努力消除重量,有时是消除人的重量,有时是消除天体的重量,有时是消除城市的重量;我尤其努力消除故事结构的重量和语言的重量。
在这个演讲里,我将尝试解释——既是向我自己也是向你们——为什么我会认为轻是一种价值而非缺陷;尝试指出我认为体现了我理想中的轻的往昔作品;尝试说明我把这一价值置于现在的哪个位子上,以及我怎样把它置于未来的脉络中。
我要从最后一点说起。当我开始我的写作生涯时,每个青年作家都有一个明确的迫切感,就是要表现他的时代。我满脑子良好的愿望,试图使自己与推动本世纪各种事件的那些无情的能量联系起来,不管是集体事件还是个人事件。我试图在推动我写作的那种富于冒险精神的、流浪汉小说式的内在节奏,与世界那乱作一团的、有时充满戏剧性有时充满怪诞感的奇观之间,找到某种平衡。很快我就意识到,在理应成为我的原材料的生活事实与我希望在写作中体现的轻逸笔触之间,存在着一道鸿沟,我必须付出日益巨大的努力去跨越它。也许到了那时候,我才渐渐意识到世界的重量、惯性和暧昧性——这种特质从一开始就如影随形紧跟着写作,除非你想办法躲避它。
有些时刻,我真感到整个世界都快变成石头了:一种缓慢的石化,视乎不同的人和不同的地方,进度有所不同,但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无一幸免。仿佛谁也无法逃避美杜莎那不可阻挡的目光。唯一有能力砍下美杜莎的头颅的,是穿着飞鞋的珀尔修斯。珀尔修斯不直视美杜莎的脸,而是通过他的铜盾反映的影像来观看她。是以,哪怕是这一刻,我也得求助于珀尔修斯,因为我也快被石钳夹住了——每当试图谈论我自己的过去,我就有这种感觉。还是干脆以神话的意象来组织我这次讲演吧。
为了砍下美杜莎的头颅而又不被她变成石头,珀尔修斯求助于最轻的事物,也即风与云,然后把目光停留在只能以通过间接方式去看的东西,也就是镜中的影像。我立即就想把这个神话当成诗人与世界的关系的寓言,当成写作时借鉴的方法上的榜样。但我知道,任何解释都会使神话贫化和窒息。对待神话,万万不可草率。最好是计神话栖居在记忆中,最好是停留在每一细节上,省思它们,而又不与它们的形象语言失去
……[看更多书摘]
后记此书已有过杨德友先生的译本《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香港社会思想,1994;辽宁教育,1997)、吴潜诚先生校审的译本《给下一轮太平盛世的备忘录》(台湾时报文化,1996)和萧天佑先生的译本《美国讲稿》(收入《卡尔维诺文集》,译林出版社,2001;《美国讲稿》单行本,译林出版社,2008)。萧译本是根据意大利原文译的,杨、吴译本,还有我这个译本,则是根据帕特里克·克雷的英译本。
第三讲的标题“形象”,我采用萧译本的译法;第五讲的标题“繁复”,我采用了杨译本的译法。第二讲谈到占星学时,说朱庇特主宰个人意识和社会意识、乌拉诺斯主宰“精神循环”纪元(见第55页),“主宰”两字我借用了萧译本的译法;书名《新千年文学备忘录》则脱白杨译本。在此,谨向萧天佑、杨德友两位先生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