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文化(艺术与观念)
分類: 图书,艺术,艺术理论与评论,艺术欣赏与评论,
品牌: 格林伯格
基本信息·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35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563383980
·条形码:9787563383986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艺术与观念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格林伯格在《艺术与文化》中悖论性地将西方马克思主义观点与前卫艺术理论交织起来,提出了他的现代主义艺术理念——一种自主艺术。亦即以自身为主置的艺术。通过重述始于奠奈的法国现代艺术史,更重要的是通过亲自参与在美国现代艺术的进程中,格林伯格不仅为我们清晰地勾勒了欧美现代艺术的基本路线圈,而且为我们揭示了现代主义的真正本质与秘密核心:“现代主义,一育以麓之。就是以规矩的特有方式反对规矩本身。”
作者简介克莱门特·格林伯格(1909-1994)是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批评家之一。由于他的主要观点代表了现代主义艺术理论的法典化,他便成了现代主义艺术与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分水岭。几乎所有同情或支持现代主义艺术的人都为他辩护,与此同时.几乎所有的后现代主义艺术支持者都首先将批评的矛头指向他。著有《艺术与文化》、《朴素的美学》、《格林伯格艺术批评文集》(1—4卷)等。
编辑推荐《艺术与文化》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
序言
文化一般
前卫与庸俗
文化的处境
巴黎的艺术
后期莫奈
雷诺阿
塞尚
75岁的毕加索
论拼贴
乔治·卢奥
勃拉克
马克·夏加尔
大师莱热
雅克·利比西茨
康定斯基
苏丁
巴黎画派:1946
在研讨会上的发言
艺术一般
“原始”绘画
抽象艺术、再现艺术及其他
新雕塑
《党派评论》“艺术年鉴”:1952
架上画的危机
现代主义雕塑及其绘画前辈
温德汉姆·刘易斯反对抽象艺术
拜占庭的平行物
论自然在现代主义绘画中的角色
美国的艺术
托马斯·艾金斯
约翰·马林
温斯洛·霍默
汉斯·霍夫曼
密尔顿·艾弗里
大卫·史密斯
“美国式”绘画
三十年代后期的纽约
文学
T.S.艾略特:书评一则
一部维多利亚时代的小说
贝尔托德·布莱希特的诗
卡夫卡的犹太特性
索引
译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收集在此书中的篇什最初发表于《党派评论》(Partisan Review)、《国家》(The Nation)、《评论》(Commentary)、《艺术》(Arts)(其前身是《艺术文摘》[Art Digest]),《艺术新闻》(Art News)以及《新领袖》(The New Leader)等刊物。少数重新发表者亦然.当修订没有改变我原来观点的实质时,我只单独标明第一次发表的时间.当修订已经改变了原先的观点时,我在某些情况下既标明了第一次发表的时间,也标明了修订的时间。而在另一些修订得更多的情况下,我就只标明修订的时间。
此书没有想要成为我的艺术批评活动的完整精确的记录。我的许多观点已经有所改变,而且还有更多材料没有收进这个论文集。我并不否认自己属于那种在公众中接受教育的批评家,但是我看不出有什么理由要将我自我教育中涉及的仓促与空泛保留在一本书里。
克莱门特·格林伯格
文摘前卫与庸俗
一种文明可以同时产生两种如此不同的事物:T.S.艾略特(T.S.Eliot)的诗与叮砰巷(Tin Pan Alley)的歌,勃拉克(Braque)的画与《星期六晚邮报》 (Saturday Hening Post)的封面。这四样东西都符合文化的逻辑,而且表面上看都是同一种文化的组成部分和同一个社会的产物。然而,它们的关系似乎到此为止。一首艾略特的诗与一首艾迪·格斯特(Eddie Guest)2的诗——什么样的文化视角可以大到使我们能将它们置于一种富有启发性的相互关系之中?如此巨大的悬殊存在于单一文化传统框架内,这一点现在是,并且长期以来一直是被视为理所当然的——这一事实表明了这种悬殊是事物的自然秩序的一部分?还是某种全新的东西,只有我们时代才有的现象?
答案远不止是美学内部的研究可以回答的。在我看来,有必要比以往更紧密、更具原创性地研究特殊而非一般个体所遭遇的审美经验与这种经验得以发生的社会和历史语境之间的关系。除上述问题外,我们的发现将会回答其他的甚至更为重要的问题。
后记格林伯格的重要性似乎已无需多言.当著名哲学家、艺术批评家阿瑟.丹托(Arthur Danto)1995年在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举办的梅隆讲座(MellonLectures)上开讲时,他心目中的评论对象其实只有两人:瓦萨里(Vasari)、克莱门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
他们分别代表了西方文艺复兴以来艺术史的上半场和下半场:瓦萨里是西方传统艺术,即再现性艺术最大的叙事大师,格林伯格则是西方现代艺术,即以自身为表达对象的艺术最大的叙事大师。如今,在丹托看来.西方艺术好像已经来到了加时赛,即艺术终结之后的“后艺术”时代。
遗憾的是,在后学纷纷扬扬喧闹了将近20年之后,当国人早已从格林伯格的批评者们那里仿佛清晰地看到了他的形象后,格林伯格却一直是缺席的。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一部格林伯格文集的完整译本,仅有的几篇论文,译文的质量也良莠混杂,参差不齐。这极大地损害了中文语境对格林伯格乃至整个西方现代艺术批评传统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