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街区的孩子们

分類: 图书,小说,外国,现当代小说,非洲,
品牌: 纳吉布·马哈福兹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页码:43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532134768/9787532134762
·条形码:9787532134762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我们街区的孩子们》被公认为二十世纪伟大的现代寓言小说。小说全景式、史诗式地书写了街区的开拓者老祖父杰巴拉维及其数代子孙的救世故事。杰巴拉维,一位有如神明,仿佛永生的神秘人物,在拓土建街之后,便深居简出,与世隔绝,却掌握着世俗的权力与遥远的真理。
杰巴拉维允诺所有的子孙都享受到继承权,过上好日子。子孙们把获得继承权作为实现幸福的唯一途径,于是继承权成为世代争斗的焦点。欺压和掠夺,以及随之而来的反抗与斗争,在一代代子孙中间反复重演——
杰巴勒抛弃了富贵的生活,在杰巴拉维的启示下发动民众用武力消灭暴虐的头人,建立了公正和秩序;
从先人的经历和杰巴拉维的暗示中,里法阿明白了财产、力量和威望并不意味着幸福的道理。他以治病驱魔为业,追求没有仇恨、团结友爱的生活,并为此献身;
高西姆另辟蹊径,成立健康俱乐部,组织民众上山练棍习武,用武力打败残暴的头人,迫使经管人让步,把继承权还给全族人,使街区进入了太平的高西姆时代;
末代子孙阿拉法特为揭开杰巴拉维的力量之谜潜入老宅,失手掐死女仆,杰巴拉维受惊亡故。阿拉法特后来死于头人之手,但他留给街区后人的炸药配方,却为人们带来了希望。
《我们街区的孩子们》折射了从先知时代直至科学时代的人类社会演进过程。深入探讨了历史、命运、权力及真理等问题。融现实主义、象征主义及荒诞性、神秘性为一体。
作者简介纳吉布·马哈福兹(Naguib Mahfouz 1911—2006),埃及作家。1988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享有“阿拉伯文学之父”美誉,被视为阿拉伯世界最重要的知识分子之一。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生涯中,创作了近五十部作品,他“丰富的著作使人们思考生活中的重要课题。像时代的爱情和本质、社会和准则、知识和信仰等主题在多种情景中反复出现,引人深思,激发良知,鼓舞人们勇敢对待。”(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其小说力作包括享誉世界的《宫间街》、《思宫街》、《甘露街》三部曲和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我们街区的孩子们》等。他以毕生的创作将阿拉伯小说推上了现实主义的顶峰,而他的现实主义又极为独特地“将现实的沧桑与难以言明的永恒化为了一体”(萨伊德语),传达了对人类的现状与未来的深切忧虑和关怀。
目录
载负心灵飞向美好和崇高(译序)
开场白
艾德海姆
杰巴勒
里法阿
高西姆
阿拉法特
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人的渴望与追求可谓是人类精神活动的核心。作为人学的文学,自然会展现出人类心灵和精神的方方面面,成为人类心灵和精神的史书。
从古至今的神话、英雄史诗乃至近现代的文学作品,无一不是反映这一精神活动的林林总总。人们追求的幸福、理想虽然因认识的不同而各异,但是为了追求幸福、理想,人们编织着大大小小的梦,却是共同的现象:小到为获得心爱之物、爱情或友谊;大到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创造一个大同世界。而后一种涉及人类所追求的最高理想,实现它确非易事。迄今,人类已经走过了漫长的艰苦的岁月。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类仍然在为理想而奋斗,并在此过程中不断修正和深化对自我、对人生以及对赖以生存的宇宙空间的认识,逐渐掌握规律,向理想迈进。
《我们街区的孩子们》就是这样一部从埃及社会现实和社会发展进程出发,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思考人类的命运、弘扬积极人生的、高品位的文学作品。它的作者是享有阿拉伯文学之父美誉,并于1988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埃及作家纳吉布?马哈福兹。
中国读者对这位埃及作家并不陌生。早在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前,他的长篇小说《宫间街三部曲》(1986)、《平民史诗》(1984)、《米达格胡同》(1985)等多部作品的译本已在中国问世。有关他的介绍文章和论文不时见诸国内报刊。1986年,中国阿拉伯文学研究会第二次研讨会上还就这位埃及作家不同时期的创作进行过专题研讨。
马哈福兹的代表作《宫间街三部曲》(1956—1957)开阔了阿拉伯小说的视野,从一人一事的描述,扩展到一个家庭的三代人;从描写个人命运,上升到关注国家民族的前途,进而反映埃及二十世纪上半叶的风云变幻以及新与旧的搏斗。
马哈福兹写完三部曲后的1952年,埃及爆发了革命,推翻了王朝统治,赶走了殖民者,建立了独立的共和国。尔后,国家又推行了一系列的国有化政策。马哈福兹为之欢欣鼓舞。他曾天真地以为革命大功告成,作为一个文学家的使命似乎也已结束。与此同时,三部曲的出版遇到麻烦使他大失所望,于是搁笔四年。然而革命后出现的新问题,社会进程的反复和挫折又使其陷入深思,拨动了他那颗赤子之心。
马哈福兹一向视艺术为生命,强调“文学是一种审美活动”。他在早期的文章中写道,“艺术的职责是载负心灵飞向美好崇高的境界。在那里,个人与集体的意识结合,人的个性进入包容大地与上天的统一之中。心灵与科学、哲学的亲和,艺术才能圆满地完成其使命”(《艺术与文学》)。他也认为,小说的写法本无一定之规,成功的作品都“源于作家内在的旋律”,作家就要寻求这一旋律,写出“符合自己的东西来”(《与马哈福兹在一起》)。
在创作中,马哈福兹不断探索人生的奥秘,寻求通向理想境界的道路。他从不回避人生的艰难。他深知,人活着并不轻松,社会的每一进步都伴随着痛苦与牺牲,人必须知难而进。在提倡科学,反对各种形式的迷信,宣传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他也十分重视道德精神在通向完美境界中的重要作用。他敏锐地察觉到,面临社会剧变或空前灾难,人们经常感到始料不及,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这种时候,需要人们沉静下来,对尚不完全把握的生活进行消化总结,甚至反省。
文摘我们街区原本是一片荒漠。一望无垠的穆格托姆沙漠延伸到它脚下。那儿只有杰巴拉维建造的一栋孤零零的房子,与恐惧、寂静、强盗抗衡。房子的围墙很高,圈出了很大一片土地,西半边是花园,东半边是一座三层的住房。
一天,主人召集他的几个儿子到连接花园的一层会客厅里。伊德里斯、阿巴斯、里杜万、杰利勒和艾德海姆都来了。他们身穿丝质长袍,站在父亲面前毕恭毕敬,目不斜视,只敢偶尔偷偷瞥上一眼。杰巴拉维吩咐大家在他身旁的凳子上落座,不时用雄鹰般犀利的目光扫视儿子们。他站起来,朝厅门走去,又在门前停住脚步,望向花园。偌大的花园,绕院墙栽种着一圈高大的无花果树和椰枣树。麻雀在枝头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园子中央的花坛里,指甲花和素馨花竞相怒放。整个花园一派牛机,而大厅里却一片死寂。兄弟几个望着父亲那犹如下凡星宿般的强壮体魄,以为父亲已将他们忘却,相互交换着探询的目光。他们知道,每当父亲要作出重大决定时都是这副样子。他在家中,和在街区里一样,拥有绝对的权威。他从来不把儿子们放在眼里。所以,他们的心情格外不安。
老人原地不动地转过身来,开始用沙哑深沉的嗓音讲话。霎时问,那低沉有力的声音在空旷的大厅里,在高高的墙壁与地毯之间回响:
“到时候了,我看最好由其他人经管家产……”
他审视在座的儿子们。他们的脸上毫无表情。经管家产对贪图清闲自在、沉湎青春欢乐的人来说没有任何吸引力。按规矩,大哥伊德里斯是当然的合法继承人,其他人无需多想。伊德里斯暗自思忖:“多沉重的负担!这想法欠考虑,便宜了这些刁蛮无用的雇工!”此刻,杰巴拉维又接着说:
“我决定让你们的弟弟艾德海姆在我的指导下经营家产。”
几兄弟的脸上立刻流露出惊讶的神情。他们迅速而激动地匆匆交换目光,只有艾德海姆腼腆地不知所措,低下头来。杰巴拉维转过身子,漫不经心地又说了一句:
“我把你们召集来,就为这件事。”
伊德里斯愤愤不平,但又不好发作,竭力克制着情绪,一时间呆若木鸡。弟弟们尴尬地看着他。除了艾德海姆,每个人都屈服于父亲的威严,对父亲剥夺伊德里斯的继承权,只能表示无声的抗议。伊德里斯用低低的,似乎发自他人躯体的声音说:
“不过,爸爸……”
父亲转过脸来,冷冷地打断他:
“不过什么?!”
弟兄们赶紧避开父亲的目光,以免被他发现心中的不满。伊德里斯却执拗地说:
“不过,我是大儿子……”
杰巴拉维面带不悦。
“我想我是知道的。我是你
……[看更多书摘]
后记马哈福兹的三部曲,是我在研究阿拉伯文学之前读过的第一部阿拉伯文学作品,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进入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所后,很快就进入了他那广阔的文学世界,把他作为研究的重点。先是写出三篇散论,后又把它纳入我对阿拉伯文学与苏非神秘主义的课题之中。在他获奖之后,我有幸翻译了他的巨著《我们街区的孩子们》,于1990年由花城出版社出版。当时书名为《世代寻梦记》。
2008年上海文艺出版社购买了该书版权,并决定采用国内已有的、由阿拉伯原文译出的译本。我的译本被选中。时隔十八年了,为了不留下遗憾,重新校订是需要的。校订时用的是黎巴嫩文学出版社第九版(2002),与我原来所用的第二版有所不同。小说已由112章增加到114章。“艾德海姆”篇中的第7章和第20章都根据故事的情节分成了两章。我也据此作了变动。
为了弄清这一变动从何时、哪个版本开始的,我找来了该书的另一个译本,关傅译的《街魂》(1991)。他的译本已经是114章了。由于马哈福兹和关傅都已故去,这一变动是由作者抑或由出版社做出的,从哪一版开始的,已无法弄清。但是此一变动,在斯·艾伦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中有所提及,后来又成为评论界对其褒贬的依据之一,其中原由和隐秘只能待日后去破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