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伯记双重修辞解读

分類: 图书,宗教与术数,基督教,圣经,
品牌: 张缨
基本信息·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29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561770065/9787561770061
·条形码:9787561770061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约伯记双重修辞解读》脱胎于作者的博士论文,对这部宗教典籍《约伯记》,进行双重修辞的解读。内容包括《约伯记》主题之谜、《约伯记》与“申命派史记”、悲剧抑或喜剧、祝福抑或诅咒、 质疑神义抑或首肯神意、惩罚抑或考验等。
编辑推荐《约伯记双重修辞解读》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
缩写表
第一章 《约伯记》主题之谜
一、约伯的故事
二、修辞迷宫
三、主题之谜
第二章 《约伯记》与“申命派史记”
一、《约伯记》的主题是什么
1.福勒滕:因人而异
2.纽森:复调
二、“申命派史记”的笔法
第三章 悲剧抑或喜剧
一、小引
二、欧里庇得斯式的悲剧?
三、《约伯记》是喜剧?
四、“会饮”式的《约伯记》?
五、悲喜交加的双重修辞
1.情节突转中的悲喜
2.双重修辞
第四章 祝福抑或诅咒
一、小引
二、《申命记》式的虔敬典范
1.完全
2.正直
3.敬畏上帝
4.远离恶事
5.尽心
三、祝福与诅咒的含混
1.用“祝福”表达“诅咒”
2.从“祝福”转向“诅咒”
四、“寻求”与“看不见”
五、“要求倾听”与“不得回答”
六、对“约”忠诚
七、“归还”:复兴的希望与安慰
第五章 质疑神义抑或首肯神意
一、小引
二、异族人约伯与以色列上帝耶和华
1.异乡异族的约伯
2.一个多名的上帝
三、“无故”与无辜
1.撒但:耶和华的怀疑“替身”
2.“无故”:戏剧式的苦难提问
四、不义与无序
1.义人为何受苦?
2.恶人为何亨通?
五、道德秩序与宇宙秩序
1.上帝的智慧:深不可测
2.上帝的权能:创造与维系
第六章 惩罚抑或考验
一、小引
二、“你们议论我,不如我的仆人约伯说得是”
三、考验而非惩罚:《约伯记》的苦难观
结语
附录一:《约伯记》成书年代考
附录二:“申命派史记”研究史小识
英汉人名译名表
汉英人名译名表
参考书目
后记
……[看更多目录]
文摘第一章 《约伯记》主题之谜
一、约伯的故事
《约伯记》是个看上去并不复杂的故事。如果用最简洁的话讲述,可以这样说:虔敬正直的约伯原本生活安康富足,上帝深为有如此的仆人而骄傲,但上帝的使者撒但挑战约伯的虔敬,于是约伯突然间遭受了丧失一切财产儿女的灾祸并身患恶疾。约伯的友人们来看望他,他们虽然同情约伯的遭遇,却坚信人不会无缘无故遇到灾难,必定是约伯犯了错,得到上帝的惩处。面对友人的怀疑和责难,约伯坚持自己的无辜。最后上帝双倍归还了约伯的财产,使他重获健康,享高寿而终。
当然,倘若紧扣《约伯记》的文本,这个故事就要显得复杂一些——
虔敬正直到无懈可击的约伯原本家产殷实、儿女满堂,“在东方”地位至尊。耶和华上帝对约伯的出众品行深感骄傲,他向神使撒但夸耀他的仆人约伯,撒但不服气,他对耶和华说,约伯敬畏上帝是因他所拥有的一切都蒙上帝眷顾,从而,约伯对上帝的敬畏并非无缘无故。撒但相信一旦剥夺约伯所拥有的一切,他必定当面“祝福”(“诅咒”的婉语)上帝。耶和华接受了撒但的挑衅,把约伯交到撒但手中,但叮嘱撒但不可伤及约伯。撒但于是将约伯一切所有——家产及儿女——齐齐裹挟而去。约伯听说自己一下子变得一无所有,一边表示哀恸,一边不忘敬拜上帝并祝福“耶和华的名”。
当耶和华上帝又见到撒但时,他再度夸赞自己的仆人约伯,称他面对无缘无故的灾祸依然持守正直,撒但还是不以为然,他跟上帝说,人珍惜自己的性命胜过一切,若是将约伯的身体交给他,约伯必定不再持守他的虔敬,耶和华上帝再度将约伯交在撒但手中,又叮嘱他要留存约伯的性命。撒但于是击打约伯,令其从脚掌到头顶生满毒疮,其痒难忍。在此情况下,约伯的妻子要他“‘祝福’上帝,死了算了”,然而约伯斥责他的妻子说话愚顽,他反问他的妻子:难道我们从上帝手里只能得好处,就受不得灾祸么?
至此,耶和华上帝和撒但的打赌似乎已见分晓,不过,《约伯记》的情节甚至文体随着约伯的三个朋友(以利法、比勒达、琐法)的到来而急转直下。
面对三个朋友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切肤痛苦而长时间保持的沉默,约伯突然以诗体语言开口诅咒自己的出生之日!约伯自怨自艾道:“为何我不降生即亡、出胎即死?这样,我早已安睡……他深深慨叹:如今,我不得安逸,没有平静,因有患难降临我。”
约伯的朋友以利法听到约伯的悲愤独白,不由试图开导他,要他耐心接受上帝的管教和惩治。然而,以利法劝诫的言辞在饱受折磨的
……[看更多书摘]
后记本书脱胎于笔者的博士论文,为方便各层次读者的阅读要求,成书过程中对原文结构、内容和格式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和增删,期待读者的指正。借此机会,笔者希望对多年求学过程中各位师长及亲友的关怀表示衷心谢忱。
首先要深深感谢我的导师——香港中文大学文化与宗教研究系李炽昌教授。作为资深的华人圣经学者,李炽昌教授不仅在学术上深有造诣,而且热心推动中国的圣经研究。五年前,我有幸进入香港中文大学宗教学研究部深造,加入李老师主持的“《希伯莱圣经》培养计划”。几年中,李老师邀请诸多世界一流的圣经学者和他一起培育该计划中的多位中国内地研究生,令我受到严格的学术训练,极大地丰富和扩大了我的学术视野。在博士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李老师自始至终接纳我的独立思考,不断帮助我澄清构想、纠正偏差,在我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支持并鼓励我。不仅本文的完成得益于李老师的直接指导,我在圣经研究领域取得的点滴进步,都应归功于他。
还要特别感谢我的硕士导师——复旦大学哲学系张庆熊教授。张老师始终关心我在求学道路上的成长,他与李老师以不同的方式同样体现了宽厚却不失严格的指导风格。张老师总是怀着无限耐心包容我的懈怠,对我的每一点进步予以肯定和鼓励,给我充分的空间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向,在关键之处指出我的不足,正是张老师当年的敦促和鼓励,使我有勇气继续在学术道路上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