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闻新知张爱玲

分類: 图书,传记,文学家,中国,张爱玲,
品牌: 肖进
基本信息·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18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9787561770689
·条形码:9787561770689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旧闻新知张爱玲》第一部分是对20世纪40年代上海小报中有关张爱玲内容的爬梳、搜集、整理,有文章80多篇,涉及张爱玲的爱好、趣味、性格等方方面面。这些文章大多不是对张爱玲作品的赏鉴、批评和研究,而是以报纸媒体的立场,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对张爱玲的个人生活、好恶以及他人捕风捉影的言谈进行议论,展现出市民社会视野中的张爱玲形象。鉴于40年代上海一度被日伪占领,严肃出版业凋零,所以,小报上的张爱玲形象可能是张爱玲在20世纪40年代为数不多的真实影像之一。《旧闻新知张爱玲》第二部分主要是对近半个世纪以来,海内外张爱玲研究界的研究状况作一梳理、归纳和考辨、分析,并以综述的方式对张爱玲研究中的分歧、论争进行总结。作者用四个方面的论争来概括50年来的研究过程,较为清晰地呈现出张爱玲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旧闻新知张爱玲》第三部分是张爱玲的年谱简编。张爱玲的年谱编纂一直有人在做,但是一般还显简略。《旧闻新知张爱玲》对年谱的编写虽也没能克服资料上的困难,但编者在能够利用的资料范围内,尽量丰富各个阶段有关张爱玲的内容,且加上自己在资料搜寻上的成绩(如添加了40年代张爱玲的一篇佚作《炎樱衣谱》),基本上展现出张爱玲的生平。
编辑推荐《旧闻新知张爱玲》:
不得不说的废话
张爱玲之贵族身世
张爱玲与潘柳黛
张爱玲登台演戏
看《倾城之恋》后
炎樱衣谱
张爱玲婚事
男张爱玲
张爱玲骂张瑞芳
狂捧张爱玲未见太肉麻
……
翻开20世纪40年代旧上海的报纸与杂志,在秘闻轶事、凶杀色情、绯闻流言,甚至家长里短的拥挤与嘈杂之中,会看到她的身影:因稿费事件而与人争吵;因爱上有妇之夫而公园受辱;因奇装异服而使路人侧目;因汉奸丈夫而被人质疑身份;因写作成功而涉足影视;因家族背景而受人嘲弄……较之后人对她的崇仰,彼时人眼中的张爱玲是真正平民的、个人的,也就是一个普通的“人”。
编这个集子,多半是为了呈现20世纪40年代小报中的张爱玲,一切以客观、原始资料为主,不虚饰、不隐恶,希望能对张爱玲的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资料。后半部分是想对海内外张爱玲研究中的一些论争作一个线性的归纳、梳理,并探讨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本书把张爱玲的年谱编写放在第三部分 ,意图就是想为读者提供一个较为清晰的脉络,并尽可能详细,但受限于现有的资料并不全面,更为丰富的、全面的年谱有待于新的材料的出现。
目录
序言
第一辑 20世纪40年代上海小报中的张爱玲
辑录简介
一、平襟亚与张爱玲
一针见血/秋翁
记某女作家的一千元灰钿/秋翁
柬诸同文——为某女作家专事/秋翁
灰钿案平议/柳絮
最后的义务宣传/秋翁
不得不说的废话/张爱玲
“一千元”的经过/秋翁
“灰钿”之声明/汪宏声
与秋翁并无难过/柳絮
灰钿/文帚/
女作家生财之道/一帆
关于张爱玲/秋水
《语林》出版/留司
张爱玲和《语林》/余晋
女作家一字一金/啼红
秋翁的慷慨/太白
红叶/秋翁
平襟亚与张爱玲/康海
《传奇》印象/文海犁
贵族血/半老书生
张爱玲之贵族身世/曰子
释张爱玲贵族血液/眉怃
贵族血液的大胆女作家
张爱玲重述连环套/上官燕
二、女作家的面孔
女作家/醉云
女作家/无名氏
女人的天地/秋水
张爱玲与潘柳黛/柳浪
女作家点描/黄次郎
女作家训练班/凤三
女作家的面孔/文海犁
小报上的女作者/商朱
看女作家/商朱
谈女作家/钱公侠
女作家给我的感觉/文海犁
女作家笑谈/佚名
苏青看还张爱玲/李七
苏青、颜洁、张爱玲/黑老夫
三、关于《倾城之恋》
张爱玲登台演戏/徒蒙
《倾城之恋》上舞台/《上海影坛》剧讯
张爱玲不演《倾城之恋》/裁云
关于《倾城之恋》/云郎
“大中”新闻:《倾城之恋》的演员/一青
《倾城之恋》将上演/君多
写《倾城之恋》的老实话/张爱玲
谈小说改编剧本/白文
《倾城之恋》/紫凤
看《倾城之恋》后/伏芝
观《倾城之恋》/含惊
四、论奇装异服
炎樱衣谱/张爱玲
张爱玲笔下的炎樱姊妹俩/商朱
张爱玲开时装公司/耳闻
奇装异服/文海犁
论奇装异服/正兴
张爱玲的衣着/老阁
论胡兰成与张爱玲/真西哲
张爱玲和胡兰成/李愚公耳
张爱玲将嫁胡兰成/喜鹊
贺张爱玲/老凤
应瑛娣是二皇娘/老凤
张爱玲婚事/黄瓜
张爱玲征婚/将往
张爱玲不识鸳鸯?/孤鹜
张爱玲到警局——西装男朋友随侍/云峰
五、见一见张爱玲
张爱玲使人舒服/海士
张爱玲画/秋水
花凋/秋水
见一见张爱玲/刘郎
张爱玲作品中之人名/柳絮
三个张爱玲/曼厂
张爱玲与余爱渌/刘凤
连环套之爱/戎轻露
随笔专家/霸珠藏
张爱玲与我的儿子/霸珠藏
张爱玲赞美路易士/巨人
两对对谈/离石
男张爱玲/靳苓
文人的诸好/老道人
张爱玲嗜吃臭豆腐干/诸葛
麦克风前的张爱玲/凤三
张爱玲哪里去了?/慕容妍
卡尔登门口张爱玲发嗲/柯洛
不了情/盖阿毛
张爱玲初见剧坛名二哥/白香树
《太太万岁》/桐叶
狂捧张爱玲未免太肉麻/钱眼
张爱玲骂张瑞芳/未人
张爱玲严遭盘问/彭朋
附逆未遂之女作家
张爱玲琵琶别抱/章绪
第二辑 20世纪60年代以来张爱玲研究论争综述
概说
一、林柏燕、夏志清、水晶等关于张爱玲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定位论争
二、朱西宁、王翟、唐文标关于“殖民地作家论”和“文学功能论”的论争
三、大陆学界对张爱玲的政治文化身份之争
四、刘再复、夏志清关于张爱玲文学史定位的基本价值取向之争
第三辑 张爱玲年谱简编
附录
张爱玲与《万象》矛盾的历史考察
从遗弃到回归?——张爱玲在现代文学史中的接受史
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自从大陆文坛、学界和一般读者“发现”了张爱玲之后,这个名字就渐渐地符号化了,同时也附着了越来越多的情绪色彩。这就是说,除了原本的作家身份外,“张爱玲”的附加值越来越多了。很难说这对张爱玲及其文学的历史评价是否都会是正面的或积极的。有时候,审美疲劳很易引发对立甚至厌恶心理,粉丝的非理性尖叫会被视作公共噪声,而商业炒作更会提醒人们在文学评价时尤其需要小心翼翼。——张爱玲由此很可能会成为一个必须“警惕”的存在和对象。
相比于20世纪90年代和2l世纪初,近年的张爱玲研究似乎进展不大;但相关的“动静”却又很大。比如,关于张爱玲佚作或遗作的出版之类。张爱玲仍是一位话题人物。这也就从一个特定的方面说明了,张爱玲研究确还有全面、深入展开的进一步空间。照理说,像张爱玲这种长期处在关注中心的人物,有关的研究资料应该渐渐会被穷尽了。
文摘第一辑 20世纪40年代上海小报中的张爱玲
辑录简介
收录在这里的是20世纪40年代上海小报上有关张爱玲的一些零星文字。一共有80余篇,撰稿者多为当时的小报文人,文章有长有短,内容也是五花八门。有极具史料价值的资料钩沉,也有借名人八卦赚一点稿费的无聊之作。张爱玲在40年代的上海沦陷区文坛是一个奇迹。她进入文坛的时间并不早,然而出手不凡,很快成为文坛的当红明星。虽说陨落得也早,但毕竟有过盛名,这一盛名自然少不了引来小报文人的兴趣。在1944年至1947年左右的几年间(1945年以后张爱玲就很少再写作了,更多的是从事编剧工作,当时较为轰动的是电影《倾城之恋》和《不了情》的创作),上海小报上出现了许多有关张爱玲的花边新闻。正如李楠所说,上海小报充斥着名人流言、世俗风月,是一个释放欲望的藏污纳垢之地。张爱玲少年成名,家世显赫,行事古怪,在民族危难之时我行我素,在写作的盛年嫁给汉奸胡兰成,这都是小报文人关注的焦点。所以小报之中有关张爱玲的流言蜚语颇多。如对张爱玲胡兰成的结合,小报不仅大肆渲染,而且寻根究底扒出了胡兰成与张爱玲结合之前的两任妻子,并对胡、张和胡的前任妻子应瑛娣之间的闹剧津津乐道;又如40年代上海文坛闹得沸沸扬扬的“一千元灰钿事件”,在事情的是非曲直没有说清的情况下,张爱玲成了小报文人笔下的“生意眼”作家,一时含沙射影的讥讽和谩骂不断;其他的还有关于张爱玲的身世问题,贵族身份当时也成了小报文人关注的焦点,一些小报文字极尽奚落之能事,讽刺张为“贵族血”之女作家。所有这些,都是上海小报藏污纳垢、杂树丛生、泥沙俱下的芜杂状态的显现。李楠在梳理晚清民国时期上海小报时即把小报的这种特性总括为“与现代市民社会共生”的一种状态,是“市井众生的‘浮世绘"’,可谓抓住了小报的最根本特征。
当然,说小报的这样一种特征并不是就在极力贬低小报。相对于五四新文学传统,小报的价值就在它的言说空间的不同。小报的产生主要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其直接对象是市民阶层,其性质是通俗的、大众的,而这正是正统的新文学所不屑为之的。因此,小报自主地选择这样一个“边缘的姿态”言说世态万种,自然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记录本真社会状况的万花筒。在明星八卦、流言蜚语、家长里短、游戏风月的小报世界,我们会逐渐看清彼时真实的社会情状。这是一种历史的还原,而小报就是这样一个活生生的“历史现场”。
今年暑期,承吴俊老师启发,带着“回到历史现场
……[看更多书摘]
后记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关于张爱玲的研究与论述之“多”与“盛”,已经形成与鲁学、红学、钱学相并立的“张学”。海内外相关的论文、著作,不说汗牛充栋,也足以蔚为大观。各种各样的论述话语,从宏大叙事到文本分析,从女性主义到后现代批评,以至后殖民、后结构主义等都在张爱玲这里找到了用武之地。有关张爱玲,我们还需要说些什么?
也许一切的再论述都是多余的,前人已经说得够多的了;也许不是,因为我们总能找到说话的理由。作为一个充满魅力(glamour)的作家,张爱玲注定会受到各种各样的解读与评论,正如“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心中的张爱玲也是不同的。不仅我们这些后来者,就是在张爱玲生长和成名的那个时代,也早已有人对她指指点点,言语之间甚或带着点鄙夷与不屑。这也许是因为彼时的张爱玲还没有来得及被人罩上一圈耀眼的光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