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教育类专业基础课系列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分類: 图书,教材教辅与参考书,大学,综合,
品牌: 孙培青
基本信息·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51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9787561764527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教育类专业基础课系列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中国教育史》讲述了:进入21世纪新时代,我们的祖国继续全面建设和谐的小康社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中共十七大会议之后,文化界响应号召,正在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热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的积极性,令我们振奋精神做好本职工作。教育史学科工作者应该与时俱进,为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教育传统作出自己的奉献,努力促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研究方法的创新。由于近年来学术界涌现一些新的研究成果,作者对一些历史问题也有新的体会,教学工作中又积累了新的经验,所以现在综合吸纳这些新东西,对《中国教育史》教材再作一次修订是适时的。
《中国教育史》是主要面向教育专业本科生的教材。自出版之后,许多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以及师资培训、学位课程先后采用本教材。为满足教学需要,第一版印刷8次,第二版印刷19次,累计印刷27次,印数271600册。
编辑推荐《中国教育史》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
第一章 原始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 中国教育的起源
一、中国大地最早的人类
二、教育的起源
第二节 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
一、生产劳动的教育
二、生活习俗的教育
三、原始宗教的教育
四、原始艺术的教育
五、体格和军事训练
第三节 氏族公社末期学校的萌芽
一、部落显贵世袭引起教育的变化
二、文字的产生提出新的教育需要
三、学校萌芽的传说
第二章 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 夏、商的教育
一、夏代的教育
二、商代的教育
第二节 西周的教育
一、西周的社会
二、西周的教育制度
三、六艺教育
第三节 春秋时期教育的变革
一、官学衰废
二、私学兴起
三、私学的历史特点
第四节 孔丘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二、重视教育的作用
三、提倡“有教无类”
四、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五、以“六艺”为教学内容
六、总结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七、主张自觉修养德行
八、树立教师的典范
九、历史影响
第三章 战国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 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
一、养士之风盛行
二、百家争鸣
三、私学发展
第二节 齐国的稷下学宫
一、稷下学宫始末
二、稷下学宫的性质和特点
三、稷下学官的历史意义
第三节 墨翟和墨家的教育思想
一、墨翟生平和墨家学派
二、论教育作用和教育目的
三、论教育内容
四、论教育方法
第四节 孟轲的教育思想
一、孟轲的生平和政治主张
二、“性善论”——教育理论的基础
三、论教育作用和教育目的
四、论理想人格
五、论教学
第五节 荀况的教育思想
一、荀况生活的时代和生平活动
二、“性恶论”与教育作用
三、论教育目的
四、论教育内容
五、论学习过程与思想方法
六、论教师的地位与作用
第六节 道家的教育思想
一、老庄及其道家学派
二、论教育的作用
三、论理想人格
四、论学习与求知
第七节 法家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一、从商鞅到韩非
二、绝对的“性恶论”
三、禁“二心私学”
四、“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第八节 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
一、《大学》
二、《中庸》
三、《学记》
四、《乐记》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 秦朝的教育政策及其措施
一、统一文字
二、严禁私学
三、吏师制度
第二节 汉朝的文化教育政策
一、各家并存,推重“黄老之学”的汉初文教政策
二、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第三节 汉朝学校教育的发展和经学教育的特点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二、今古文经学之争与汉朝经学教育的特点
第四节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著述
二、《对贤良策》和三大文教政策
三、论人性和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四、论道德教育
五、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第五节 王充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思想特征
二、论人性和教育的作用
三、培养“文人”和“鸿儒”的教育目标
四、“博通百家”的教育内容
五、论学习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 魏晋的学校教育
一、三国时期的官学教育
二、两晋时期的官学教育
三、魏晋时期的私学教育
第二节 南朝的学校教育
一、宋与齐的官学教育
二、梁与陈的官学教育
三、南朝的私学教育
第三节 北朝的学校教育
一、北朝的中央官学
二、北朝的地方官学
三、北朝的私学教育
第四节 魏晋玄学教育思潮
一、以顺应天性自然发展为教育旨归
二、以“真性”、“无为”为理想人格
三、顺应自然的道德教育论
第五节 傅玄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与教育活动
二、论教育的地位与作用
三、论学校教
四、论道德教育
第六节 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与教育活动
二、论士大夫教育
三、论儿童教育
四、论学习态度和方法
第六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 隋唐的文教政策
一、崇儒兴学
二、兼用佛道
三、发展科举
四、任立私学
第二节 隋唐学校教育的发展
一、学校受政策影响而时有起伏
二、中央官学
三、地方官学
四、私学
五、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
第三节 隋唐科举考试与学校教育
一、隋代科举考试制度的产生
二、唐代科举考试制度的发展
三、科举考试制度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第四节 隋唐的中外教育交流
一、隋唐与新罗的教育交流
二、隋唐与日本的教育交流
第五节 韩愈的教育思想
一、复兴儒学与反对佛老
二、论人性与教育的作用
三、论学
校教育与措施
四、论教学
五、论师道
第七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 宋朝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一、文教政策
二、教育制度
第二节 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一、辽朝的教育制度
二、金朝的教育制度
三、元朝的教育制度
第三节 宋元时期的书院
一、书院的萌芽
二、宋朝的书院
三、元朝的书院
第四节 宋元时期的蒙学
一、蒙学教育的发展
二、蒙学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三、蒙学教材
第五节 宋元时期的科举制度
一、宋朝的科举制度
二、元朝的科举制度
三、宋元科举制度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第六节 王安石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与教育活动
二、主持“熙宁兴学”
三、崇实尚用的教育思想
四、系统的人才理论
第七节 朱熹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二、关于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三、论“小学”和“大学”教育
四、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
五、论读书法
第八章 明朝的教育
第九章 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
第十章 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
第十一章 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第十二章 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
第十三章 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
第十四章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第十五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
参考书目
……[看更多目录]
序言作为一名当代中国的教育工作者,不但要有献身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高度热情,还应当掌握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才能自觉地做好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这是大家的共识。今天的教育科学不是个别人的发明创造,而是古今中外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和许多先行者教育理论思维的结晶。教育科学是在教育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完善的,教育历史是教育科学的重要源泉,如果没有人类几万年教育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没有教育家几千年教育理论思维的丰富材料,要创造高水平的教育科学是难以想象的。中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历来重视教育,形成优良的传统。历史上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辩证的教育教学思想、持久的尊师重教传统,虽经数千年岁月的磨砺、风雨的冲刷,仍然给进入社会主义现时代的教育留下深刻的影响,这是不可忽视的现实。作为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只有学习和总结我国的教育历史,了解中国教育的昨天和前天,才能更深刻地认识中国教育的今天,这将为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提供有益的历史经验。
中国教育史是教育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研究中国自古至今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总结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经验、教训及其特点,作出科学的评价,探求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学习中国教育史,了解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的源流,将有助于树立唯物辩证的教育发展观,扩大教育知识眼界,激励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批判教育历史上封建专制落后黑暗的一面,发扬民主科学进步光辉的一面,也将增强中华民族的自尊心,鼓舞人们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的自信心。
现在全国高等师范学校教育专业都将中国教育史作为必修的基础课程,但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大家深感有编写中国教育史教材的迫切需要。本教材就是为了适应这种需要而编写的,并被国家教委推荐为全国高等学校文科教材。我们根据中国教育史课程的教学任务,结合我们对中国教育史的认识,以及多年从事这门课程教学实践的体会,来构思教材的体系和内容。
文摘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
本章导读
教育的起源既是社会发展史问题,也是世界性的教育理论问题。它需要借助考古发现提供的实际材料,利用现代科技测定的结果,通过实证研究,实事求是地获得合理的结论。现在已有多种教育起源的学说,但还没有公认的最终结论。社会生活是推动教育活动的力量,则是客观的事实。原始社会的教育内容和活动方式是由当时的生活条件所决定的,并且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的发展而演变。教育的这种原始自然状态,只是教育发展的初级阶段。我们可以从发展的历史过程先后不同阶段的比较,多方面认识原始阶段教育的特点。
中华大地很早就有人类存在和活动。人类在自然界里,面临着十分严酷的生物竞争。个体无法孤立地生活,只有依靠群体的力量,才能克服险恶的自然环境而继续生存,这就必然要在人与人之间结成一定的联系。因此,自从有了人类,便形成了人类社会。随着人类的出现与社会的形成,产生了教育。它以培养人为目的,是人类社会所必需的、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一。人类最初的社会是野蛮蒙昧的原始人群,需要教育为物质生产和人的再生产服务,以推动社会的发展。因此,教育活动在原始人群的生活中普遍存在。
大量的考古研究表明,中国原始社会的发展经过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原始人群时期,大约从200万年前至5万年前;第二阶段,氏族公社时期,大约从5万年前至公元前21世纪。第一阶段极其漫长,教育的发展也极为缓慢。第二阶段发展速度有所加快,氏族公社进行多方面内容的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特点。到了氏族公社的末期,才出现教育机构的萌芽。
第一节 中国教育的起源
一、中国大地最早的人类
中国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国家。从200万年前开始,远古的人类就已经劳动、生息、繁衍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曾指出:“自有人生,便有教育。”在中国土地上一有人类存在,就有教育活动,这也就是中国教育史的开端。
20世纪以来,我国科学工作者愈来愈多地发现原始人群活动的遗迹,它们分布在陕西、北京、山西、河南、云南、重庆等地区。他们将现代新技术手段运用于考古研究,获得了不少新的发现,把人类在中国出现的时间逐步推前。1927年发现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猿人遗骸化石,称为“北京人”,科学测定距今大约四五十万年前;1964年发现的陕西省蓝田县猿人头骨化石,称为“蓝田人”,科学测定距今大约100万年前;1965年发现的云南元谋县猿人牙齿化石,称为“元谋人”,科学测定距今大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