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近字辨误100例(常用字词句辨误小丛书)

分類: 图书,语言文字,汉语,汉字,汉字整理与简化,
品牌: 李行健
基本信息·出版社: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人民出版社
·页码:13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9787218062204
·条形码:9787218062204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常用字词句辨误小丛书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形近字辨误100例》,收入常用而易错易混的若干形近字,根据语用实际,从字形、字音和字义分别进行辨析,探索出错的原因。册子中所引形近误用的例句,出自各类媒体,必有所据。《形近字辨误100例》结合例句中的误写误用情况,分别加以辨析,以帮助读者掌握形近字各自跟字音字义之间的关系,旨在倡导规范,帮助读者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读写水平。本书在被撰写时尽量言之有物,论之有据,把语言事实说清楚,做到实用性、规范性和科学性相结合。
媒体推荐使用语言文字的水平如何,包括是不是符合规范,是一个人文化素养高低的表现。怎样提高自己的语文修养?除了平时说话写东西要注意外,看看有关这方面的读物是很有益的。这套《常用字词句辨误小丛书》就是为此而编写的。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著名语言学家 许嘉璐
这是一套为你指点语言文字迷津的丛书。让你享受咬文嚼字的乐趣,领略中华文化的风采,体悟汉语汉字的味道。丛书由多名专家学者撰写,贯彻语文标准,指导语文实践。丛书引例鲜活、具体,文字不刻板、不说教,充满丰富生动的语言知识。
——本套丛书主编 李行健、余志鸿
编辑推荐《形近字辨误100例》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目录
“万马”何以“齐暗”?/1
何来“板平”?/2
何物,“拌马绳”?/3
战事毁于多写一撇/4
世间没有“和氏壁”/5
不是“针贬”是“针砭”/7
“分辨”“分辩”不可混/9
“梁山伯”不是“梁山泊”/10
安徽没有“毫州”/11
谁是“巨擎”?/12
如何“对薄公堂”?/14
“墙”如何能“折”?/16
害人的快餐店/18
“欣尝”,还是“欣赏”?/19
要“称”要“秤”不一样/20
“驰聘”是啥玩意?/21
有“张”怎能还有“驰”?/22
自持≠自恃/24
“鬼鬼崇崇”是什么样子?/25
“唾涎三尺”?/26
“这里应该写‘味道醇厚’!”/28
“戳”和“戮”的不同/29
笔耕如何“不缀”?/30
“刺”不封口“刺”封口/31
别把剧场当赌场/32
张学良没有“贩依”基督/33
“荷戟独仿徨”?/34
“蜚”字莫错写错用/35
“亨”“享”的古今义/36
我姓“侯”不姓“候”/38
悬的不是“壹”/39
无法“慰籍”/40
为什么会混用?/41
诸葛亮“挥泪”斩何人?/43
“戛然而止”才有韵味/45
草管不了人命/47
阿拉法特命运多“桀”?/48
木棉和丝绵/49
“灸”是熏灼,“炙”是烤/50
“狙击”跟“阻击”不同/51
扫兴的“入场卷”/53
力作不是“杠鼎之作”/55
“荆柯”没有刺秦王/56
“穴中日窠,树上日巢”/58
“火坑”“火炕”两重天/59
“烩炙人口”对不对?/6l
错把“谓叹”当“喟叹”/62
“未耒”是何时?/63
新疆没有“旱懒”/65
“再接再励”是讹误/66
“板栗”变成了“板粟”/68
用“练”还是用“炼”?/69
“高梁”不能做馒头/71
“西冷印社”今何在?/72
“个中三味”错在哪?/73
“汨汨而流”向何方?/75
那不是“大姆指”/77
夏鼐先生吓一跳/78
“按捺”要用手/79
约定俗成说“涅磐”/80
“疱疹”和“庖人”/82
一字之差“床”变“屋”/84
“皤然悔悟”岂不晚矣?/85
林妹妹不在“一杯黄土”下/86
不能“分岐”/87
开不得的“窃门”/88
易错用三字辨/89
“疝”字索命是教训/91
高“赡”远瞩怎么看?/92
点戍划戌戊中空/93
逆流而上是“追溯”/95
“誊”“誉”不要混用/96
什么叫“贴子”?/97
“亭亭”才能玉立/99
“如火如茶”是什么样子?/100
没有“身价徒增”之说/101
肝末见病变!/103
鸭子跑到哪里去了?/105
是“无瑕”还是“无暇”?/106
不要“汹酒”/107
多说暖心的话/108
“让人目眩”为哪般?/109
多写两笔,险送一命/111
何来“膺品”?/112
“幺”“么”已分道扬镳/113
何“妖治”之有?/114
莫把“偈语”作“谒语”/115
别画蛇添足/116
你见过“绳头小楷”吗?/118
中国没有“颖川”/120
毛泽东帮卫士改别字/121
《诗经》何来“幽风”?/122
角落不关“偶”事/123
上海“环城公园”在何方?/124
此“蜇”非彼“蛰”/126
直言规劝真诤友/127
“卮言”“危言”须分清/128
一道选择题/130
用字取舍须据义/131
……[看更多目录]
序言语言是鲜活的、生动的,是有生命力的。它无时不在生长、变化,离开一个熟悉的语言环境,例如离乡或出国多年,回到原来生活的地方,就会发现当地有些话生疏了,隔膜了,甚至不明其所以然了。这是因为,语言发展了,自己的语言储备没有相应的变化。但是,语言里有些东西是不变的,或者说是变化得极慢,慢到在几十年里都察觉不出来。换句话说,语言的“变”与“不变”是相对的。这和我们的社会、家庭生活很相像:永远没有变化就会乏味,变得剧烈也会无法适应。文字是记录语言的,是使只有声音而没有形体的语言“有形化”的符号,其发展变化的道理和语言是一样的。
作为创造了语言文字、永远离不开语言文字、又受着语言文字“管辖”的人类,应该怎样应对语言文字的这一状况呢?其实很简单:对变得快的部分,只要不脱离社会生活,就会适应,否则自己听别人的话或看别人的作品时就会有困难;对于变得慢的部分,就不要随心所欲地或想当然地去改变,也就是不要违背千百年来形成、全民都在遵守的规则,否则你的话别人听不懂,你写的文章别人看不懂,白白费时费力,还可能造成误会,惹下麻烦。
文摘插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