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背后:政学两界的人和事(温故书坊)
分類: 图书,文化,中国文化,文化史,
品牌: 张耀杰
基本信息·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26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9787563358939
·条形码:9787563358939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温故书坊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历史背后:政学两界的人和事》讲述民国学人的人生传奇和相互之间的矛盾纠葛,夹叙夹议,反思民国时期的学界风景和时代精神。主要收录作者近年来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章,内容涉及中国现代文化史的方方面面。在作者看来,没有细节就没有真实,没有真实就没有历史。作者讲述的是政学两界的旧情往事,所要发扬光大的却是21世纪的生命感悟和公民理性。
作者简介张耀杰,1964年生于河南禹州。主要著作有《中国话剧史》(合著)、《曹禺戏剧与宗教文化》、《戏剧大师曹禺》、《影剧之王田汉》、《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真相》、《俞梅荪与新民权运动》、《阳光天堂》、《北大教授》、《民国背影》等。
编辑推荐《历史背后:政学两界的人和事》:我所要点亮的政学两界的人和事,主要偏重于每一位人物和每一例事件的历史局限性……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要把历史的本来面目告诉给更多的朋友和读者,另一方面是为当下社会所存在的现实问题,提供一个历史性的解释。换言之,我所钩沉和讲述的虽然是政学两界老辈人的旧情往事,所要发扬光大的却是21世纪的生命感悟和公民理性。
——作者的话
目录
以不惑之思面对历史(自序)
北京大学与《新青年》编辑部
关于《新青年》编辑部的重新考证
胡适与罗家伦的历史记录
1949年之后的历史重构
周作人笔下的历史还原
林纾与《新青年》的文化之争
林纾的生平与贡献
陈独秀的骂人有理
钱玄同与刘半农的抢先发难
林纾的反击与被反击
蔡元培的亲自出马
陷入重围的林纾
对于林纾的重新认识
吴虞:《新青年》同人的倒算帐
吴虞生平
胡适与吴虞的公私交往
吴虞与女儿的家庭纠纷
吴虞的风流情事
倒算账的钱玄同
非儒反孔的历史功过
“阴护礼教”的专制根性
周作人的推波助澜
高一涵的误写历史
高一涵笔下的李大钊
访学日本的高一涵
胡适晚年的口述回忆
陈独秀的南下与李大钊的送行
五四前后的李大钊
针对胡适的歪曲丑化
俞颂华:“大公至正”的新闻先驱
《新青年》的理性反对者
五四时代的精神误区
采访苏俄的首席记者
《谈中等阶级》的“民治”理想
《申报月刊》的编辑生涯
“大公至正”的公民意识
北大讲义风潮的重新解读
北大讲义风潮的爆发
平息讲义风潮的胡适
讲义风潮中的冯省三
讲义风潮的后续故事
20年代的东大学潮与郭秉文
郭秉文时代的东南大学
杨铨与郭秉文的第一次较量
国民党的政治围剿
杨铨对郭秉文的秋后算账
周作人私信中的蔡元培
周作人私信中的蔡元培
“晚节之不易保守”
“几乎丧失理性矣”
鲁迅私信中的蔡元培
周作人与蔡元培的私人恩怨
《两地书》中的鲁迅与许广平
许广平与鲁迅的书信情缘
鲁迅对女师大风潮的直接介入
许广平的入党与鲁迅的跟进
广州学潮中的许广平
《两地书》的“党同伐异”
鲁迅与范文澜的曲折交往
范文澜的《忆鲁迅先生》
《对于“笑话”的笑话》
鲁迅与范文澜的和解
陈翰笙:被鲁迅批评的世纪老人
鲁迅笔下的“他‘家翰笙 ’”
陈翰笙夫妇的红色传奇
鲁迅与陈翰笙的间接联系
鲁迅与田汉的文坛恩怨
鲁迅与田汉 田汉与“绍伯”
“四条汉子”的政治命运
胡适笔下的杨铨之死
胡适笔下的杨铨之死
杨铨之死的暗箱黑幕
杨铨生前的暗箱操作
民权保障同盟的分裂
罗隆基的才子风流
挑战“党天下”的清华才子
多情多欲的才子风流
王右家与陈白露
罗隆基与浦熙修的“右派”命运
吴祖光与曹禺的戏剧情缘
《凤凰城》的一鸣惊人
曹禺的《正在想》与《蜕变》
政治运动中的曹禺与吴祖光
……[看更多目录]
序言我是一个有“历史癣”的读书人,这种“历史癣”的养成,根源于少年时代老辈人的讲古和自己的乱翻书,成熟于阅读英文读本以及胡适的中文著作。
1 964年,我出生于河南省禹县梁北公社大席店大队。据历史传说,尧舜时期,这里是以大禹为首的夏部族的聚居地。公元前2208年,大禹在这里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父传子,家天下”的专制王朝即夏王朝。由此可见,早在4000多年前,这里就是中国大陆最适宜于人类居住的区域。然而,留在我的童年记忆中的,却只有“饥饿”两个字。
听老人讲,我的爷爷张天霖和大爷爷张木霖,是在1 959年冬天“非正常死亡”的。
我们老张家在太爷一辈就绝了后,太爷是从十里开外的黄榆店抱来的外姓人,当地的民间土著,把从别人家里抱来用于传宗接代的养子叫作“买官儿”。我太爷虽说是个“买官儿”,却一直娇生惯养,长大后因为抽鸦片烟卖掉了全部的土地和房屋。我爷爷和大爷爷十三四岁便一人一条扁担走村串镇,靠着当贷郎挑夫赎回了房产,后来才有了我的父亲,再后来也就有了我。
文摘北京大学与《新青年》编辑部
在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之前,《新青年》6卷2期曾经公开发表一则《编辑部启事》:“近来外面的人往往把《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混为一谈,因此发生种种无谓的谣言。现在我们特别声明:《新青年》编辑和做文章的人虽然有几个在大学做教员,但是这个杂志完全是私人的组织,我们的议论完全归我们自己负责,和北京大学毫不相干。”
这里所说的“私人的组织”,其实是志同道合的同人组织。作为中国现代新闻出版史上最早出现的同人刊物之一种,《新青年》的异军突起与北京大学在思想教育界独占鳌头的特殊地位,有着密不可分的依存关系。“和北京大学毫不相干”,是《新青年》同人应对内忧外患的策略性话语。
关于《新青年》编辑部的重新考证
自1918年1月15日出版的4卷1期始,至1919年11月1日出版的6卷6期止,《新青年》杂志共有3卷18期是由编辑部同人轮流主编的。要正确理解《新青年》杂志与北京大学之间密不可分的依存关系,就必须弄清楚一个最为基本的历史事实:在这3卷18期中,究竟有哪些人正式主编过《新青年》杂志?
查《周作人日记》,1917年8月9日有如下记录:“晴,上午往大学收7月上半月俸……钱玄同君来访不值,仍服规那丸。下午钱君又来,留饭,剧谈至晚11时去,夜颇热。”
这是已经与陈独秀、胡适等人一起站在新文化运动最前沿的钱玄同,第一次登门拜访寄住在绍兴会馆的周氏兄弟。鲁迅也在当天日记中写道:“晴,大热。下午钱中季来谈,至夜分去。”
到了9月17日,周作人又在日记中写道:“阴,风。……以前论交钱君转送《新青年》。夜大雨。”
这里所说的“前论”,就是周作人于7日开始从《北美评论》第717期抄录翻译的学术论文《陀思妥夫斯奇之小说》,全文长5000多字,原作者是英国学者W.B.Trites。这篇用较为浅显的文言文翻译的论文,三个多月后正式发表于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4卷1期,是周作人在《新青年》发表的第一篇作品。
1918年1月23日,周作人在日记中写道:“上午往校,进德会记名为乙种会员。收《新青年》4卷1号8本,以赠霞卿……午至教育部同大哥及齐、陈二君至和记午餐。下午往寿宅,3时返。半农来谈。晚11时去。”
在同一天的《鲁迅日记》,有“午二弟来部,并邀陈师曾、齐寿山往和记饭。午后寄季市《新青年》一册,赠通俗图书馆、齐寿山、钱均夫各一册”的记录。
鲁迅笔下的季市,就是刚刚调任江西省教育厅厅长的教育部同事许寿裳。他之所以如此慷慨又如此郑重地拿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