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温情(人生坐标)
分類: 图书,国学,国学研究,国学名家,南怀瑾,
品牌: 张中行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页码:20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9787505963450
·条形码:9787505963450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人生坐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永远的温情》抒写浩然之气,评说大家风骨,带你感悟大家风范。论做人,讲做事。元气淋漓,真情永在。梁实秋《梁启超的一次讲演》用速写的形式记录梁启超激扬的风貌,厚重的学识;余光中《文章与前额并高》以款款深情写下老师梁实秋对青年人的提掖;齐如山《梅兰芳的为人》用亲身体会讲述梅兰芳的做人与做事;杨绛《写的钱鐘书》以风趣细腻的笔触介绍大学者背后的故事;翟永明《林徽因在李庄》用真情追思林徽因那一代学者在困苦中的坚守;丹晨《顾准与》用反思认识顾准的睿智灼见和独立人格。
编辑推荐《永远的温情》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目录
一点点认识
记辜鸿铭
我的一位音乐教师
一点点认识
梁启超的一次演讲
胡博士
人间随处有乘除
文章与前额并高
难忘怀的一杯酒
永远的太老师沈从文
读张爱玲
元气淋漓
回忆蔡元培先生
元气淋漓的傅孟真
诤友
刚正不阿
回忆陈寅恪先生
顾准与《顾准日记》
常书鸿先生
俞平伯的风骨
大学者与“土包子”
清华校长罗家伦
觅渡,觅渡,渡何处?
张居正用人之道
顾颉刚
永远的温情
梅兰芳的为人
回忆吴昌硕
永在的温情
我与老舍
忆白石老人
写《围城》的钱锺书
启功先生二三事
曹禺先生追思
闻一多先生上课
名师
笑声泪痕
这颗心燃烧了一百年
赵元任夫妇二三事
无言的诉说
林徽因在李庄
……[看更多目录]
序言人来到世界,有多种目的。最基本的目的是认识世界。认识世界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的,另一种是间接的。那么,人类为什么要认识世界呢?也有两种,一种是生存的需要,另一种是审美的需要。这就是说,人只有掌握了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发现世界的美好,使我们的生活拥有更高的质地。
所以,我们要不断地学习。要学习,就离不开文字,尤其离不开美的文字。我们这里所说的美的文字,不是指书法中的文字,而是指字与字相连组合成的文章。离开了文章,单纯的字写得再好,又能有多大的意义呢?文章人人都可以写,但高低上下差异往往很大。想想我们为什么要看前人的作品,要看名家的作品?除了他们对文字的熟练运用,编织成美妙的句子外,关键是在字里行间抒发了他们的人生志向和丰富的思想追求。
一篇好的散文,往往就是人生立志的座右铭。不论是记人还是记事,其内容最终总是把人引向崇高。我不相信人生没有坐标,不同的人肯定有着不同的人生坐标。在文化多元的时代,我们或许不能要求每个人向三十年前那样都统一在同一个人生坐标下,去生存去生活。但这也不是放任自流,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社会是一个大机器,它的运转总是有一定的规律,谁背离这个规律,就会影响这个社会的正常运转。这里所说的规律,必然涉及人生目标、爱情生活、伦理道德,这些东西最终都会吸附在我们的肌体与灵魂中。我们就像这个庞大机器的每一个部件,以自己的方式,推动这个机器不断向前运转。
名家的产生有两条,一条是他对文字的贡献,另一条是他对思想的贡献。哪怕他写的作品不是大题材,只是花鸟鱼虫、生老病死、喜怒哀乐、人情冷暖,我们都会惊奇地发现,在文字的背后,一定会有他们卓然不同的思想品质。这些品质的东西,宛如灿烂群星,镶嵌在人生的坐标上,每每让我们仰望,都会带来心灵的抚慰与激荡。
如果名家的作品,再与祖国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那么那样的作家就该是大家。我们呼唤大家,我们也关注那些后起的新秀。在人生的坐标轴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支点,理想追求。人生不完全是写出来的,更需要如何去做。反之,有了丰富的人生,不知如何去表达,便失去了人与社会共鸣的可能。
这就给散文写作者出了个难题,散文究竟怎样写。我们的回答:一是看看前人怎样写;二是看看前人还有哪些没有写;三是不适合自己的坚决不写。所谓看看前人怎样写,主要是看他们的技法。而最容易比较的就是看同题和题材相近的作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选编了这套“人生坐标”丛书,目的在于既阐释名家对人生的态度,给读者以启迪,同时又对散文写作者提供创作借鉴,使散文爱好者得到对美的欣赏与共鸣。至于对人生成长的影响,那就要看个人的感受了,我们希望您看后多少能有所启发。那样,我们的努力就值得。需要说明的是,本丛书在编选过程中,由于时间仓促,有个别作者没能及时联系上,望看到此书后,尽快告之地址,以便寄送样书和稿酬。
(Email:honghail967@sina.com)
周明红孩
二○○九年三月二十六日
文摘胡博士是个有大名的人物。在手持玉帛的人们的眼里是这样,在手持干戈的人们的眼里似乎尤其是这样,因为如果无名,就犯不上大动干戈了。可是以他为话题却很不合适。一是他的事迹,几乎尽人皆知,“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不用说了,其后呢,有他自己写的《四十自述》,再其后,做了最高学府北京大学的校长,渡海峡东行,做院长、大使等等,所谓事实俱在,用不着述说。二,关于学术成就,他是经史子集无所不问,无所不写,大兼早直到老庄和孔孟,小(当然是按旧传统说)兼晚直到《红楼梦》和《老残游记》,所谓文献足征,也用不着述说。三是不管谈哪方面,都会碰到评价问题,这很不好办,向这一方偏,站在那一方的人们不能容忍,向那一方偏,站在这一方的人们不能容忍,居中,两方都会斥为骑墙派或模棱派,也不能容忍,总之将是费力不讨好。可是我这《琐话》有不少是涉及北京大学的,胡博士是北京大学的重要人物,漏掉他,有人会怀疑这是有什么避忌。不得已,只好借用孔北海让梨的办法,拿小的,谈一些琐屑。
胡博士一九一七年来北大,到我上学时期,论资历,已经是老人物了。可是年岁并不很大,不过是“四十而不惑”。看外貌更年轻,像是三十岁多一些。中等以上身材,清秀,白净。永远是“学士头”,就是头发留前不留后,中间高一些。永远穿长袍,好像博士学位不是来自美国。总之,以貌取人,大家共有的印象,是个风流潇洒的本土人物。
形貌本土,心里,以及口中,有不少来自异国的东西。这有思想,或说具体一些,是对社会、人生以及与生活有关的种种事物(包括语言文学)的看法。——这方面问题太大,还是谈小一些的,那是科学方法。我们本土的,有时候谈阴阳,说太极,玄想而不顾事实。科学方法则不然,要详考因果,遵循逻辑,要在事实的基础上建立知识系统。这对本土说是比较新鲜的,可是也比较切实,所以有力量。初露锋芒是破蔡元培校长的《石头记索隐》。蔡先生那里是猜谜,甚至做白日梦,经不住科学方法的事实一撞,碎了。在红学的历史上,胡博士这篇《(红楼梦)考证》很重要,它写于一九二一年,刚刚“五四”之后,此后,大家对索隐派的猜谜没有兴趣了,改为集中力量考曹府,以及与之有关联的脂砚、敦敏等。也是用这种方法,胡博士还写了几种书和大量的文章,得失如何可以从略。
“五四”前后,胡博士成为文化界的风云人物,主要原因自然是笔勤,并触及当时文化方面的尖锐问题,这就是大家都熟知的文学革命。还有个原因,其实也不次要,是他喜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