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的复兴
分類: 图书,文学,文学理论,
作者: (美)布斯(Booth,W.)著,(美)约斯特(Jost,W.) 编,穆雷等译
出 版 社: 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5-1字数:版次: 1页数: 417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44707008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韦恩C.布斯是二十世纪下半叶卓越的文学批评家之一。他将毕生精力投入到对修辞艺术的研究之中……对于布斯教授来说,文学与其说是纸上的文字,倒不如说是一种综合的伦理行为.他把小说看做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一种契约,而其关键所在便是修辞——一种口头说服的艺术。
——《纽约时报》
(这部文集)几乎涵盖了布斯的所有重要主题:从伦理、流行文化和教学,到简奥斯汀、莎士比亚和巴赫金。他那振奋人心、使人愉悦的文风与他宽广深厚的阅读相辅相成……他如此清晰地向我们展示了他的探险成果,令人读来激动不已。
——《弗吉尼亚季评》
内容简介
以《小说修辞学》一举成名的韦恩C.布斯,其一生的浩瀚著述已成为文学研究领域的一座巨大宝藏,而本书撷取了其中最耀眼的十几颗经典之珠,汇成了一部“精华中的精华”,从各个层面展现了这位举足轻重的批评家对文学、修辞学等多个研究领域的重要贡献,其充满智慧的哲思和雄辩有力的文风更是发人深省,振奋人心。作为韦恩C.布斯漫长而荣耀的学术生涯的完美总结,本书是一部意义深远的纪念之作,它将带领我们更好地去探索听与说、读与写之艺术。
作者简介
韦恩C.布斯(1921-2005),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芝加哥大学教授。1961年出版的《小说修辞学》被学术界称为“二十世纪小说理论的里程碑”,他本人也被誉为“文学批评家的批评家”。另著有《反讽修辞学》(1974)、《批评的理解:多元论的力量与局限》(1979)、《我们所交的朋友:小说伦理学》(1988)、《修辞的修辞学》(2004)等。
目录
前言(沃尔特约斯特)
1 悲剧英雄麦克白
2 简奥斯汀《爱玛》中的距离控制
3 修辞立场
4 修辞学的复兴
5 作为修辞的隐喻:评估问题(以十则真实“论题”为例)
6 反讽的帝国--
7 理查德麦基翁的多元主义:教条主义与相对主义之间的路径
8 巴赫金如何将我唤醒
9 “我爱乔治-艾略特的方式”:与书为友作为被忽略的批评性隐喻
10 重新定位伦理批评
11 形式的伦理学:与鸺翼》一同飞翔
12 文学教学的伦理问题
13 “论道德趣味的标准”:作为道德探究的文学评论
14 修辞、科学、宗教
15 一个修辞学家眼中的大学理念
16 因为钟爱它:花时间、费时间及赎回时间
17 完结篇:纯粹修辞、求同修辞及对共同学习的寻求
注释
索引
译后记
书摘插图
2 简奥斯汀《爱玛》中的距离控制
《爱玛》中的同情和判断
亨利詹姆斯曾将简奥斯汀描述为一位直觉敏锐的小说家,他认为对她小说的效果(其中部分效果毫无疑问是相当不错的)的最好解释是“她无意识的一部分”。他说,她似乎对她的针线筐“陷入沉思”,继而“出神发呆”,继而捡起“丢下的针线活”作为“空想的些许高招”。这种亲切的指责以各种形式被重复着,近来的一种说法是,我们不会按照奥斯汀清醒的意图,对她所创造的人物作出反应。
虽然我们无法断定简奥斯汀是否完全意识到自己的艺术技巧,但在仔细审视她任何一部作品的技巧后,会发现她绝不是那个无意识地做着针线活的老姑娘。尤其在《爱玛》中,确实很容易出现技巧失误,但我们发现了一位真正精通叙事修辞的大师。
在《爱玛》的开头,爱玛这位年轻的女主人公,拥有获取应有幸福的一切条件,只有一条除外。她聪明、机智、漂亮、富有并且有地位,拥有周围一切人的爱。她的确认为自己完满幸福,但她并没有意识到,唯一对她幸福造成威胁的正是她自己。虽然她富有魅力,但她既不能诚实地看到自己的自大,又忍不住要把自己的观念强加于人。她既不宽宏大量,又无自知之明。只有在她几乎毁掉自己,以及自己最亲密的朋友后,她才陡然发觉,从而改正了自己的错误。随着性格的转变,她做好了与她所爱之人结婚的准备。而在读者心目当中,其所爱之人在全书中恰代表着她所缺少的东西。
简奥斯汀用这种概括性的情节,无疑使自己面临严峻的难题。尽管爱玛的缺点具有喜剧化色彩,但仍不断产生严重危害。然而,她又必须使读者对其保持同情,否则读者不会对她的转变抱有足够的期望,更不会感到高兴。
显然,关于此类情节的问题在于,要找到某种方法,来使读者嘲笑女主人公所犯的错误和所受的惩罚,且期待看到她能改过自新并赢得幸福。在《汤姆琼斯》中,这种双重态度的获取(《小说修辞学》,第八章),一部分是通过虚构一些产生同情和消除忧虑的情节,另一部分则是通过直接的和同情的评论。在《爱玛》中,由于大多数情节需要用以阐述女主人公的缺点,这要么拉远了我们的感情距离,要么增加了我们的忧虑,所以必须运用不同的方法。如果我们从讽刺的字里行间中看不出爱玛的缺点,就无法深切地体验到作者为我们准备的喜剧性的…面。另外,如果像简.奥斯汀预言的那样,我们可能并不喜欢爱玛,或是如果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们并不会越来越喜欢她,那么我们就不会期待小说会以她转变之后理所当然与奈特利的幸福婚姻作为结局,即使结局确实是这样写的,我们也不会认为它是真实的。任何通过减少对她的喜爱,或是减少对她缺点的清晰观察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尝试,都会对整个小说造成致命的伤害。
通过控制内心观察获得同情
既展示缺点又获得同情,达到这一效果的最好方式莫过于让女主人公作为陈述者,以第三人称描述自己的经历。据我们所知,简.奥斯汀向来不曾系统地提出过任何理论,来对她的创作实践加以指导;她不像詹姆斯那样用“中心智慧”(central intelligence)或“清晰的反映者”(1ucid reflector)这类新创的术语,去描述她通过爱玛的眼睛去观察书中世界的写作方法。因此,我们根本不能确定詹姆斯对她“无意识”的指责在多大程度上是正确的。然而,她是否倾向于推敲自己这种写作方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的这种解决方法获得了成功。通过爱玛的眼睛展示大部分的故事情节,作者保证了读者应该跟随着爱玛游历,而不是去反对她。然而,这并不是仅仅让爱玛提供自己良心完全可靠的证据,以证明她拥有外表看不出来的一些可取之处。这种证据也可由作者的评论来提供,即使可能缺乏同样的说服力。尤为重要的是,无论该人物显露出如何的品质,持续的内心观察都会引导读者期望这位伴随着他们行进的人物能够获得好运。
从外部去看,除非我们能像伍德豪斯先生和奈特利那样了解爱玛,能够推断出她的真正价值,否则,爱玛应当是个不讨喜的人物。即使我们是在很容易受到引导的情况下去嘲笑她,这也绝不会使我们的笑声中包含同情的因素。对于一个毫无同情心的读者而言,最后揭露爱玛的缺点和羞耻极具艺术效果,并且,她与奈特利的婚姻即使并非毫无意义,也将形同虚设。除非我们希望看到爱玛转变并得到幸福,只有她转变才能使幸福成为可能,否则,这本书足足有三分之一的内容乏味至极。
然而,要获得同情的笑声并不是那么容易。为了达到喜剧的效果,比较容易的办法是,再创造一个傻瓜式的人物,同时保持着女主人公的完美无瑕。有一类人物尤难获得同情的笑声,因为他们的缺点并不是来自其令人同情的美德。对于贪婪而机智的沃尔波内,只有在他的受害者比他更贪婪且不如他机智时,我们才会站在他那边;而一旦无辜的受害者西丽亚和博纳里欧登上舞台,幽默的性质立即改变,我们也就不再一味对其胜利怀抱快乐之情。相比之下,那些令人同情的伟大喜剧主角之所以具有喜剧性,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身上的缺点,比如,托比大叔的多愁善感缘自于其身上某种美德过剩。堂吉诃德的疯狂部分是由于他那近乎疯狂的理想主义,以及对不幸者过度爱怜的感情。他每一次疯狂的举动都使我们更有理由喜爱这个本意善良的老傻瓜。因此,我们嘲笑他的心情类似于嘲笑我们自身缺点的心情——那种宽容仁慈的心情。我们这么做也许是卑鄙的;对于毫无幽默感的人来说,这种笑声更像是一种恶意的消遣。但,不管自恋是什么,我们都用了一种完全宽容的方式加以自嘲,并以同样方式嘲笑了堂吉诃德,因为,我们确信他和我们一样心地善良。
在爱玛的喜剧争执里,没有任何可为这种效果服务的成分。她的缺点并非由拥有过度的美德造成。她试图摆布哈丽特,只是出于对权力和虚荣的欲望,而非出于过度的仁慈。她与弗兰克丘吉尔调情则出于空虚和缺乏责任感。她虐待简费尔法克斯,仅仅因为简这个人品质善良。当她辱骂贝茨小姐,则完全是由于她本身就缺乏“温柔”及“善意”。若透过简费尔法克斯、埃尔顿夫人,或是罗伯特马丁等人的眼睛去观看,我们只需想想爱玛的故事可能会是什么样子,就将会认识到从任何自然观察的角度出发,爱玛都不会获得任何同情。然而,无论爱玛的视角注定有多么模糊,将她作为事件的反映者都是一个必然的决定。简费尔法克斯在全书当中所体现的大部分价值取向,直到最后才被爱玛发现。在简的眼中,早前的爱玛,实在令人难以容忍。
然而,简奥斯汀并不会让我们忘记,爱玛并不像她表面上看起来的那样。在每一段描述她错误举止的内容中——即便这些内容大部分是她自己眼睛的所见——总有一部分内容是她的自责。我们生动地看到,她粗野地对待可怜呆傻的贝茨小姐,而又更形象地感受到她被奈特利指责后去拜访贝茨小姐时自责悔恨的心态。我们看到她不断地试图逗弄哈丽特,同时也更细致鲜明地看到她的自我惩罚(第十六至十八章)。我们看到,她像埃尔顿夫人那样骄傲地吹嘘自己不需要婚姻,近似炫耀地吹嘘自己的“生活消遣”(第十章)。但我们对她太过熟悉了,并不会对她自我意识的思想信以为真。在第三十八章之后,我们看到了她终于遭受惩罚,既而承认她自己真正需要的是爱,这也正是我们一直都明了的。“如果她的朋友圈里能发生的事情都发生了的话,哈特菲尔德相形之下肯定会成为一片废墟,而她为了使爸爸高兴,会怀着仅存的破损的幸福心情留下。将在兰多尔斯出生的孩子无疑是一种纽带,比她自己甚至更为珍贵;而韦斯顿夫人的心思和所有时间都可能会被她占据……一切美好的东西可能都会化为乌有”(第四十八章)。
从我们对一个非常迷糊且极为迷人的年轻女性内心的持续观察中,得到的或许最令人欣喜的效果,是她对奈特利的不断思念。她一直以来都认为他有着过人的心智和出众的美德,她的这种看法是对的。她是使我们认真对待他的权威的主要权威。然而,她对他的每一次思念都产生了错误的想法。奈特利责备她,读者知道奈特利做得很正确。但是爱玛都做了些什么呢?
……
书摘与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