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源白金宝
分類: 图书,历史,考古 文物,
作者: 张忠培主编,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吉林大学考古学系编著
出 版 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5-1字数:版次: 1页数: 282印刷时间:开本: 大16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030246134包装: 精装内容简介
本书是吉林大学考古学系和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986年在肇源白金宝遗址第三次发掘的考古报告。这是迄今嫩江下游最大规模的考古发掘。该遗址堆积厚,时代跨度长,文化内涵丰富,依据层位关系及对出土遗物的分析比较,遗址可划分为四种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第一期为夏至早商时期的小拉哈文化;第二期为年代相当于晚商时期的白金宝二期文化;第三期属于白金宝文化;第四期是晚于白金宝文化的汉书二期文化。其中第一、二期文化遗存为首次发现,这一发现填补了以往考古工作的空白,由此确立了松嫩平原夏至战国考古学文化的序列和编年体系。本书附插图181幅,彩色图版10幅,黑白图版106幅。
本书可供考古、历史以及边疆史地研究人员阅读、参考。
目录
序
壹前言
贰地层堆积与遗址分期
一、地层堆积
二、遗址分期
叁第一期文化遗存
一、遗迹
(一)房址
(二)灰坑
1.长方形坑
2.方形坑
3.圆形坑
4.椭圆形坑
(三)灰沟
二、遗物
(一)陶器
1.容器
2.工具
3.饰品
(二)铜器
(三)石器
(四)骨、角、蚌器
三、陶器组合序列与分段
肆第二期文化遗存
一、遗迹
(一)房址
(二)灰坑
1.长方形坑
2.方形坑
3.圆形坑
4.椭圆形坑
二、遗物
(一)陶器
1.容器
2.工具
3.饰品及玩具
(二)石器
(三)骨器
伍第三期文化遗存
一、遗迹
(一)房址
(二)灰坑
1.圆形坑
2.椭圆形坑
3.长方形坑
4.不规则形坑
(三)灰沟
(四)隧道
二、遗物
(一)陶器
1.容器
2.支脚
3.工具
4.饰品和玩具
(二)铜器
(三)石器
(四)骨、角、牙、蚌器
三、陶器组合序列与分段
陆第四期文化遗存
一、遗迹
……
柒结语
附表
附录
后记
书摘插图
贰地层堆积与遗址分期
一、地层堆积
受降水和风力侵蚀,遗址的东南面形成数条沟壑,剖面上暴露出较厚的文化堆积层,内含陶片、鱼骨、蚌壳等,逢大雨过后,经常可见冲出的完整陶器。遗址的地表上散布着许多陶片、蚌壳等遗物,发掘区位于遗址的东部偏南,地势平坦,现为耕地。从勘探和发掘情况来看,地层堆积大体呈水平状相叠压,一般厚度为1.5~2米,最深处可达3米,最浅处仅0.5米。遗址地层堆积按土色、土质及包含物统一划分为5层,除第5层外,其他各层在遗址发掘区域内基本均有分布,少数探方有断层或夹有土质土色纷杂的局部堆积层。以下逐层介绍。
第1层:黄褐色,土质颗粒较大,含沙量大,结构疏松,内含植物根须,厚0.15~0.45米。该层遍布整个发掘区,出土有现代砖块、瓷片、铁钉等,见有绳纹陶片,属现代耕土层。
第2层:褐色土,质地较细腻,含沙,结构紧密,厚0.15~0.3米。该层遍布整个发掘区,个别探方可见犁沟痕迹,堆积内除含少量碎陶片外,还出有近代青花瓷片和辽金篦纹陶片。
第3层分为三小层:
3A层:灰褐色土,土质呈颗粒状,沙性,结构松软,厚0.1~0.3米。该层除少数探方未见外,大多数探方均有分布。包含物主要为夹砂黄褐陶片,纹饰有绳纹、几何篦纹、指甲纹、附加堆纹,可辨器形有鬲、罐、钵、单耳杯、支座等,也见少量的陶纺轮、骨、蚌器。
38层:分布不普遍,见于发掘区东南部和东北部的诸探方。灰黑色土,质地较疏松,含蚌壳、鱼骨、兽骨及少量红烧土块,厚0.1~0.5米。该层出土陶片较多,质地、纹饰和器形与3A层大体相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