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认知研究(第四辑)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语言文字 ,
作者: 唐孝威,黄华新主编
出 版 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7-1字数:版次: 1页数: 280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509708248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自乔姆斯基发表《句法结构》以来,从认知角度研究语言成了语言学的一个主要进路;同时,语言学本身也成了认知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在生物演化中,语言活动是心智和认知发展的一个新水平,然而除了语言活动,人类还有其他的心智活动和认知能力。一般说来,认知科学是语言学、哲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人类学和神经科学为了全面探究人类基本的心智活动和认知能力,以及人工实现这些能力而形成的一个交叉整合的学科群,为了推动国内认知科学的交叉整合和深入研究,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策划了《语言与认知研究》辑刊,并将连续出版。
作者简介
唐孝威,男,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国家创新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主要研究方向为脑科学研究、语言与认知研究等。多次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次主持和参与国内颇具影响的香山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6部,代表作有《意识论:意识问题的自然科学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梦的本质——兼评弗洛伊德理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脑功能原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等。目前正在主持“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认知科学及其应用”、国家“985”二期项目“语言与认知研究中的前沿问题”。
目录
用心理相互作用及其统一性观点研究认知
意识的科学与哲学研究
无意识活动的一个理论框架
阈下知觉研究中觉知状态测量方法的发展与启示
植物状态患者的意识评估
脑内能量消耗及其与意识状态的关系
冰山下的力量——无意识加工浅析
从意识论到扩展的全局工作空间理论——意识理论框架的发展
论心物关系问题:从自然的观点看
科学理论表述的概念分析——哲学介入当代意识问题研究的一种有效进路
现代世界观中的意识及其哲学难题
心智哲学
意向性的起源:同一性、自创性和意义
研究意识的生物自然主义进路
协作的自然主义
自由与自愿
知识论中的“回溯问题”与“确证”的回应
从实验室研究看认知文化
集体意向性: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之争
集体何以可能?
——吉尔伯特多元主体哲学理论评述
书摘插图
阈下知觉研究中觉知状态测量方法的发展与启示
阈下知觉启动指当呈现的刺激没有被被试有意识地知觉到,但却影响到随后的相关刺激的加工的现象。因此,阈下知觉是一种无意识知觉。
对无意识知觉的研究较早开始于Poetz(1917),当然,更早的还可追溯到莱布尼兹。20世纪50年代,Klein。和他的同事做的大量工作大大推动了无意识知觉的研究进程。最初的研究发现,无意识知觉对刺激主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上加以分析,如一个人能加工单词的、物理的,甚至正字法的特征,却不能识别单词的意义;在典型的“盲视”现象中,盲视病人能够无意识地对运动、波长、朝向、空间定位或这些特征结合进行辨别,但却不能报告刺激的内容。而在过去20年左右的时间里,许多研究人员把注意力转向探讨无意识知觉能否进行刺激深层加工问题,如无意识语义启动。尤其自Marcel(1983)的经典性研究开始,已经发展出了大量的复杂方法对其加以研究,并宣称获得了无意识语义加工的证据,但是,这一研究结论尚未得到广泛认可。主要原因在于,自阈下知觉启动现象被发现开始,就一直伴随着有关被试对所呈现刺激的觉知状态的争论,即被试是否意识到了或觉知到了自己的知觉行为。由于有效的觉知状态的测量是阈下知觉启动是否产生的逻辑前提,因此,对可靠而准确的测量方法的寻求成为阈下知觉研究无法回避的中心问题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