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伤寒论
分類: 图书,医学,中医学,经典古籍,
作者: (汉)张仲景著
出 版 社: 山东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6-1字数:版次: 1页数: 190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33026967包装: 精装内容简介
《伤寒论》一书,原由成无己本《素》、《灵》、《难经》诸书而作,因仲景方论,以辨析其理,极表里虚实阴阳生死之说,究药病轻重去取加减之意,真得张长沙之旨趣。其原著《伤寒论》十卷,《明理论》三卷,《论方》一卷,已行于世。清初张卿子,钱塘人,尝谓仲景之书,精入无伦,非善读,未免滞于语下,诸家论及,各有发明,聊摄成氏,引经析义,尤称详洽,虽抵牾附会间或时有,然诸家莫能胜之,故悉依旧本,不敢去取,他如叔微、潜善、洁古、安常、东垣、丹溪、安道。近代如三阳、宇泰诸君子,单词片语,虽不尽拘长沙辙迹,实深得长沙精义,急为采入,以补六经未发之旨也。是书,仲景自序原为十六卷,至王叔和次为三十六卷,今坊本仅得十卷,而七、八卷又合两为十卷,仅次遗方,先详略,非复仲景、叔和之旧矣。今依辨平脉法为第一卷,自伤寒大例及六经次第不复,妄有诠次,止以先后匀适,约为六卷,其遗方并入论集,便于检阅云云。张卿子据成氏原本,增以后贤发明,使成书益臻美备,惟张书已将《明理论》删去,今仍附刊于本书之后,藉资参考,增张氏之注,复成氏之旧,益见详备。
目录
提要
严序
序
医林列传
《伤寒杂病论》集
凡例
音释
卷一
辨脉法第
平脉法第二
卷二
伤寒例第三
辨痉湿喝脉证第四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
卷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
卷四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
卷五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
卷六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卷七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证并治第十四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辨可发汗证并治第十六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辨不可吐第十八
辨可吐第十九
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辨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书摘插图
卷一
辨脉法第
问曰:脉有阴阳者,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内经》曰: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兹首论曰脉之阴阳者,以脉从阴阳始故也。阳脉有五,阴脉有五,以脉从五行生故也。阳道常饶,大、浮、数、动、滑五者,比之平脉也,有余,故谓之阳。阴道常乏,沉、涩、弱、弦、微五者,比之平脉也,不及,故谓之阴。伤寒之为病,邪在表,则见阳脉,邪在里,则见阴脉。阴病见阳脉而主生者,则邪气自里之表,欲汗而解也,如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者是也。阳病见阴脉而主死者,则邪气自表入里,正虚邪胜,如谵言妄语,脉沉细者死是也。《金匮要略》曰:诸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此之谓也。王三阳云:阴病见阳脉,邪气虽盛,而元气未脱也。阳病见阴脉,邪气既盛,而元气已脱也。此皆初起便是阴证,便是阳证,固非后来自里之表,自表之里也。何也?若邪既传里,难得复之表而发汗。况邪气自表入里,此又阳证传阴之常,岂可便断为死乎!惟阳证脉沉,则阴脉见矣,沉又不数,而反见微弱,方是死脉。然则此非元气脱而何?故成引厥阴中风谵言妄语二条,是自里之表,自表之里二旬,不能无疑也。
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答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期十七曰当剧。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期十四曰当剧。
结者,气偏结固,阴阳之气,不得而杂之。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杂以为和,不相杂以为结。浮、数,阳脉也,能食而不大便,里实也,为阳气结固,阴不得而杂之,是名阳结。沉、迟,阴脉也,不能食,身体重,阴病也,阴病见阴脉,则当下利,今大便硬者,为阴气结固,阳不得而杂之,是名阴结。论其数者,伤寒之病,一曰太阳,二曰阳明,三曰少阳,四曰太阴,五曰少阴,六曰厥阴,至六曰为传经尽,七曰当愈,七曰不愈者,谓之再传。经言再传经者,再自太阳而传,至十二曰再至厥阴,为传经尽,十三曰当愈。十三曰不愈者,谓之过经。言再传过太阳之经,亦以次而传之也。阳结为火,至十七曰传少阴水,水能制火,火邪解散则愈。阴结属水,至十四曰传阳明土,土能制水,水邪解散则愈。彼邪气结甚,水又不能制火,土又不能制水,故当剧。《内经》曰:一候后则病,二候后则病甚,三侯后则病危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