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保障与社会法建设(中国社会法论坛)
分類: 图书,政治,中国政治,国家行政管理,民政工作,
品牌: 陈甦
基本信息·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页码:32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ISBN:750970958X/9787509709580
·条形码:9787509709580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国社会法论坛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民生保障与社会法建设》内容简介:保障民生,完善法治,是这个时代的重要主题。《民生保障与社会法建设》记载了法律人特别是社会法学者对这一时代主题的严肃思考与孜孜求索。社会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社会法是中国特色法律体系的重要部门,如何通过社会法的完善推进社会建设、保障民生,保护公民的社会权利是《民生保障与社会法建设》的主要内容。《民生保障与社会法建设》将为您展示社会建设、民生保障与法治完善之间的关系,反映社会法的时代使命与理论前沿。
编辑推荐《民生保障与社会法建设》:中国社会法论坛。
目录
社会法理论的回顾与展望
社会法的部门法定位研究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社会法学的理论贡献
中国社会法学三十年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立法与实践
社会法视域下的NGO与善治政府
境外社会工作立法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发
劳动法的改革与实施
集体协商在劳动关系发展中的理论与实践
对《劳动合同法》中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误读的勘正
我国劳动法制的特点、问题和建议
我国反就业歧视的对策
制度缺失与城乡劳动力平等就业权
劳动报酬请求权的法规范分析
论劳动者休假权保护的法理基础
如何应对当前劳动案件数量急剧上升的挑战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我国社会补偿、社会福利以及社会救济制度的热点问题
我国社会保险立法研究
论医事法的性质
医疗保险公平性的理性回归与制度完善
《儿童权利公约》与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
教育优惠政策与少数民族的平等保障
我国灾害救助法律制度的完善
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权的法律保护
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出版《中国社会法论坛》丛书,是我们一直想做的事。
在经过较长时期本不应有的立法滞后、研究清淡的境况之后,如今的社会法正以异军突起般的态势,成为法制建设的重点和法学研究的热点。社会法境遇的变化是社会呼唤与时代选择的结果,是社会发展目标不断调整和社会治理机制不断完善的结果,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社会法研究就此会成为法学当中的“显学”,因为社会法研究成为“显学”,除了要有社会需求和时代机遇之外,还要有专注于社会法理论研究与制度实践的持续不懈的集体努力。出版《中国社会法论坛》丛书,就是这种集体努力的一部分。
出版《中国社会法论坛》丛书的直接缘由,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持续举办的学术研讨会——“中国社会法论坛”。自2006年起,法学所开始举办“中国社会法论坛”,并由当时成立不久的社会法研究室具体承办。举办“中国社会法论坛”,旨在为从事社会法理论研究和制度实践的专家学者提供一个有组织规划并保持独特学术品位的交流平台。首先,论坛要反映社会法研究的发展历程,以论坛举办的连续性,彰显社会法研究的深入性;以论坛组织的精当性,体现社会法研究的代表性。其二,论坛要保持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和判断力,紧密追踪社会法研究领域的学术动向,力争每届论坛能够设定具有标识意义的主题,使论坛讨论的内容能够契合当时社会法研究的重点与热点。其三,论坛要保持对社会法实践的密切关注,成为理论研究与实践体现、实践经验与理论创新相互转换的良好中介,充分展示社会法领域专家学者的学术智慧与社会责任。
文摘插图:
四 中国社会立法的体系建构
(一)复合角度:中国社会立法的必由之路
为了落实社会法保障和促进公民生存和发展条件与能力的着眼点,完成转变政府职能、上移社会立法重心的要求,必须选择适当的立法角度,继续建构和完善中国社会立法体系。在现代劳动法的立法工作中,立法角度的问题并不突出,对于成文法系国家来说,通常的选择都是以统一的劳动法典为纲,展开现代劳动契约法、集体劳动法、劳动基准法和劳动监察与劳动争议处理法,形成完整的现代劳动法体系,这也是我国的选择。然而,进入社会保障立法,情况就发生根本的变化:制定一部统一的社会保障法典在技术上十分困难。一是社会保障的范围、水平、内容都随着国家实力的增长而不断变化,单一的立法很难预测并包容这些历时性差异;二是社会保障的具体工作有轻重缓急之分,有试点一推广的步骤,因此需要广泛采用单行立法和地方立法;三是社会保障法与其他部门法特别是行政法关系密切,如果试图涵括与社会保障相关的一切规范,就将不可避免地发生与其他部门法的交叠,不仅容易发生法律冲突,而且不利于提高有限立法资源的使用效率。因此,中国今后以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为主的社会立法,不可能走统一社会保障法典甚至社会福利法典的道路。
结合各国经验,中国需要根据社会立法着眼点的实现机制,设定社会立法的不同角度,由不同角度的立法形成自己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法律体系。社会立法的着眼点是保障和促进公民生存和发展权利、条件与能力,其实现机制可描述为:国家、社会组织和特定个人,从事社会建设,发展社会事业,实现公民的生存和发展权益。这一机制包含三个要素:主体、事业和权益,相应形成了中国社会立法的三个角度:主体立法、事业立法和权益立法。在我国现有立法当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是典型的主体立法,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等则基本可归人权益立法之列。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现代劳动法并不适宜划分上述三个角度,下文的讨论仅针对社会保障立法。
后记在200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以“完善社会法治,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召开了第一届“中国社会法论坛”;在2008年,又以“改革开放与社会法三十年”为主题,召开了第二届“中国社会法论坛”。这两次全国性的社会法学术研讨会,得到了许多专家学者的积极响应与大力支持。来自社会法研究教学领域的学者,来自社会法立法执法领域的专家,以其深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研讨会上发表了他们对社会法理论研究和社会法制度建设的真知灼见。事后的经验表明,他们在“中国社会法论坛”上发表的理论见解和制度主张,对我国的社会法建设起到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
为了让理论界和实务界更多的人分享这两次“中国社会法论坛”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智慧,推动社会法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社会法制度建设的持续发展,我们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还是决定遴选这两次会议的优秀论文予以结集出版。这些论文的具体主题涉及社会法概念的界定、社会法的体系、社会法的范畴等社会法基础理论问题,还涉及劳动法律制度的完善与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与实施等法治实践问题。本论文集根据会议研讨的主题,对会议论文做了适当的选择和编辑,力求反映社会法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以及社会法制度建设的重点问题。体会到与会者对社会发展与民生保障的学术关怀,对社会法制度建设与社会法理论研究的热切投入,我们将本书命名为《民生保障与社会法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