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历史制度分析

分類: 图书,经济,经济体制与改革,
品牌: 戴扬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页码:23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ISBN:7501791236/9787501791231
·条形码:9787501791231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历史制度分析》以历史制度分析理论作为分析框架,对二战以来东北亚地区合作的历史进程进行回顾与总结,考察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历史禀赋;从历史制度分析的演化博弈视角,通过历史经验与逻辑解释的结合,揭示影响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各种深层次结构性因素;从历史制度分析的三种制度变迁模式探讨东北亚区域合作可能的演变趋势,探讨促进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制度建设路径。东北亚区域合作是历史进程中各种力量长期演化博弈的结果,是一个不断制度化的过程。
作者简介戴扬,女,1979年出生,重庆市人,政治学博士,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教师。
主要从事新政治经济学、制度分析、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制度研究等科研和教学工作。曾参编教材《新政治经济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在《二十一世纪》(香港)《太平洋学报》《经济问题》《理论与改革》等期刊上发表论文数篇,主持并参与了《西方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研究》《新政治经济学及其在中国的适用性研究》《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政治经济分析》等课题。
编辑推荐《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历史制度分析》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
一、关于制度与历史制度分析
二、东北亚区域合作研究的现状
三、对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制度分析
四、现有研究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节 本书的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理论背景:历史制度分析
第一节 制度的广泛含义
一、现代社会科学中的制度
二、如何理解制度?
三、制度变迁的方式:嵌入、捆绑与互补
第二节 作为理论分析框架的历史制度分析
一、制度作为分析的逻辑起点
二、制度统合性:大范围跨域的分析
三、演化博弈观
四、“历史是重要的”
第三节 用于东北亚区域合作研究的历史制度分析
一、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理解东北亚区域合作
二、用“宏观”制度解释东北亚区域合作
第三章 东北亚区域合作的现行制度构成
第一节 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历史沿革
一、文化领域的交流: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渊源
二、东北亚地区国家间的经贸合作
三、战后东北亚地区的政治关系
第二节 东北亚区域合作中已有的制度框架
一、东北亚区域合作中国家层面的制度安排
二、东北亚区域合作中地方层面的制度安排
三、东北亚地区非政府组织合作的制度安排
四、不同层面制度安排之问的相互关系:复杂综合体
第三节 东北亚区域合作中制度安排的不同类型
一、自主型制度安排
二、合作型制度安排
三、协调型制度安排
第四章 东北亚地区国家层面合作的历史制度分析
第一节 国家层面合作的历史考察与特征分析
一、国家层面合作的演化历程
二、东北亚地区国家层面合作的制度安排
三、国家层面合作制度安排的特征分析
第二节 演化博弈视角下的国家层面合作
一、政治精英的“智力模型”:东北亚地区国家层面合作制度安排的基础
二、经济利益与东北亚地区国家层面合作制度安排的形成
三、国家层面合作制度安排的选择过程
第三节 国家层面合作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仍在危机中的东北亚
二、制度嵌入:国家层面合作制度安排与地区共识
第五章 东北亚地区地方层面合作的历史制度分析
第一节 地方层面合作的历史考察
一、东北亚地方层面合作的历史脉络
二、地方层面合作的制度安排
三、地方层面合作的特征分析
第二节 演化博弈观与地方层面合作的制度安排
一、潜在的经济收益与地方层面合作
二、制度选择中的政治因素分析:地方政府的作用
三、以潜在的经济收益和地方政府的合作偏好为基础的演化博弈
第三节 影响地方层面合作的各因素分析
一、制度互补:东北亚地区各国的地方经济发展与地方政府变革
二、制度捆绑:东北亚地区地方层面合作的发展
三、制度生成与变迁中的路径依赖:原有地方层面的合作对现在的影响
第六章 东北亚地区非政府组织层面合作的历史制度分析
第一节 非政府组织层面合作的历史嬗变
一、东北亚地区非政府组织合作的历史沿革
二、非政府组织合作的制度安排
三、非政府组织层面合作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非政府组织层面合作的演化博弈分析
一、以信任为基础的非政府组织合作:国民政治心理与社会文化因素
二、社会组织对制度选择的影响
三、以国民的政治心理和地区内社会组织的行为为基础的演化博弈
第三节 结构性因素分析:非政府层面合作制度安排的成效
一、制度生成与变迁中的路径依赖:东北亚非政府组织层面合作中的各国政府
二、制度嵌入:东北亚非政府组织层面合作与地区“共有信念系统”
第七章 促进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制度建设路径
第一节 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制度变迁: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
一、成长中的协调型制度安排:喜忧参半的政治与安全合作
二、合作型制度安排的进展:多样性的经济合作崭露头角
三、演化中的自主型制度安排:地区共识在东北亚的发展
第二节 东北亚区域合作制度变迁的现实路径选择
一、通过区域外力量的捆绑作用实现制度的顺利变迁
二、以社会网络的嵌入形成新的制度安排
三、通过制度互补性提高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制度化程度
第三节 促进东北亚区域合作制度变迁的具体措施
一、增强中央政府的合作偏好
二、提高地方政府的合作参与能力
三、以非政府间合作积极培育地区共识
第八章 结语
一、本书主要观点总结
二、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前景
三、余论: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东北亚地区的区域合作在国际上可以说是一种“奇观”,一方面,区域内各-国之间,特别是中、日、韩三国之间的经贸合作非常密切,在各自的贸易和投资领域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相互又存在合作上的政治障碍,特别是中日、韩日之间缺乏政治互信。东北亚区域合作呈现经“热”政“冷”的状态已经多年了。由于同属儒家文化圈,中、日、韩三国的民间往来十分密切,文化交流非常频繁,一种“东亚”的认同感逐渐在形成。
“奇观”是一种不正常的情况,迟早要改变。如果东北亚这三个主要国家之间在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往来越来越多,合作越来越紧密,政治方面的合作也会随之推进。从我个人多年来研读制度主义文献的体会出发,我设想,如果区域内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制度化程度高,而且合作制度密集,会形成一种整体的制度效应,自发地出现政治合作制度的需求,从而推动区域内政治方面的合作。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通过对东北亚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合作的制度研究,分析该区域合作制度的总体情况,从合作制度的整体发育水平探讨政治合作的前景,探讨如何促进政治合作。
这是一个多少带有一些“空想”色彩的题目,不但难度大,而且有失败的风险。戴扬以“初生牛犊”的精神,接受了我给她的这个艰巨任务,以“东北亚区域合作”作为她的博士论文题目。经过艰辛的努力,戴扬顺利完成了她的博士论文,其论文得到评审专家的肯定与好评。我的假设也初步得到证实。这使我感到非常欣慰,同时也感谢戴扬的辛勤努力。戴扬在原博士论文的基础上扩充拓展为一本专著,提出研究东北亚区域合作一种新的角度,值得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参考和评论。
文摘第二章理论背景:历史制度分析
第一节制度的广泛含义
一、现代社会科学中的制度
(一)政治学中的制度
在某些方面,制度主义和制度分析方式如古希腊哲学家一样古老地影响着我们的社会。以各种方式相互作用的制度被千年来的思想家们研究和理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科学家们已经开始了系统的制度研究。在传统上,政治学中的制度研究集中关注法律理论、立法以及政治制度之间的规范关系。自20世纪80年代始,这一正统的研究观念发生了转变,出现所谓“新制度主义”,它是制度研究在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领域的复兴。20世纪80年代以来,当代西方政治科学研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现象就是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兴起。制度主义代表了一种向政治学原初基础的回归。谓之“主义”,因其有两个维度:一是作为理论的制度主义,二是作为方法论的制度主义。
政治学中的制度研究有新旧之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制度研究在理论上发生了巨大的转向,这种转向,或者说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理论上的转向,既有认识论上的因素,也有方法论上的考虑。制度分析在认识论上的变化和方法论上的转向,是我们将当今的政治学中的制度研究划分为新制度主义和旧制度主义的重要原因所在。
后记知识、学问的获取自然艰难,欲在浩渺的知识海洋中,添加上一点个人发现的颗粒和创造的水珠,就更是一件相当艰难的事情。何为制度?制度如何演化?区域合作与制度的关系怎样?如何理解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这些问题一直是困扰和迷惑我多年进而驱使我不断思考的问题。当初,我的导师杨龙教授将我引入这一充满挑战的前沿领域时,我便以“无知者无畏”的勇气开始了对这些论题的探索。“万里长征第一步”,这本书是在我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完成的,书中的主要观点是近些年来我不断思考的结果。作为一名刚刚踏上追求知识之路的青年学者,今日斗胆将“处女作”呈现在诸位方家面前。还望批评指正。写作的过程是一次精神之旅,在这个过程中我时常为获得新知识和新思想而欣喜万分,也时常为自己的无知而感到苦恼异常,希望“力足以副其志”,希望达到理想状态,回头却又发现有那样多的遗憾和不完美。
在书稿的写作和修改过程中,我所承受的恩惠,或许不是言语所能表达。我的导师杨龙教授将我引进门,给予我颇多点拨、鼓励。这本书从选题到定稿都得到老师极大的支持与帮助。师恩难忘,感激老师一直以来的耐心、宽容与爱护。同时,我也要衷心地感谢张光教授、朱光磊教授,他们的帮助、宽容与鼓励,给予我向上的信心和勇气,另外,还要感谢吴志成教授、徐行教授、孙晓春教授、常健教授,他们在本书的写作与修改过程中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四川大学周敬伟教授和姜晓萍教授也在工作和生活中给予我很大的支持,在此一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