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岗村的故事(陈桂棣、春桃《中国农民调查》之后又一力作!)
分類: 图书,文学,中国文学,纪实文学,报告文学集,
品牌: 陈桂棣
基本信息·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页码:32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ISBN:7507528367/9787507528367
·条形码:9787507528367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小岗村的故事》:一九七八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当小岗村十八户农民“趁着夜色,走进那座破败的农家茅屋时,他们没有想到,这个普通的冬日夜晚,其实正是中国农村改革的黎明。”
小岗村被上上下下公认为“中国改革第一村”。可以说,中国没有一座村庄,会像小岗这样导致乌托邦式人民公社的彻底解体,并从根本上孕育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动员起十三亿中国人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在中国农村改革三十周年之际,作者对小岗村进行了为时半年的深入采访,在深受鼓舞与由衷感佩的同时,却也听到了许多闻所未闻的故事,让人感到意外,甚至不可思议。由此引发了对中国农村改革、经济改革,以及小岗人为什么无力续写昔日奇迹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
作者简介陈桂棣,安徽省怀远县人,国家一级作家。1990年任合肥作家协会主席,至今已有长篇小说、报告文学、散文、电影剧本等创作。 曾获首届中华文学选刊奖、首届鲁迅报告文学奖、人民文学奖。代表作为《中国农民调查》《包公遗骨记》(与妻子吴春桃合编)。其他作品有:《不死的土地》《悲剧的诞生》《一起诈骗的背后》等。
春桃,女,湖南醴陵人,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创作涉足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电视剧等领域,其作品曾获“当代”文学奖。现供职于合肥市文联。
《中国农民调查》,揭露了当时农民的生存状况和农业社会里的不公平现象。该书发行仅17天,即销售15万册 ,在社会各界引起极大反响,成为当年出版界重要事件。该书后来在黑市畅销一时。本书是两位作者继《中国农民调查》后又一部重量级作品。
编辑推荐海报:
《小岗村的故事》:建国六十年、农村改革三十周年献礼的一部重量级作品。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问题已引起全体国民的关注。本书被称为中国农民问题最具影响力的声音。
真实:作者用长达半年的时间北上南下,深入采访当事人,将被人们有意无意改写了的历史予以还原。
公正:这是一部主旋律作品,同时,又真实地反映了现实中的落后面和历史进程中各色人物的真实表现。
充实:大量细节和第一手资料,比如对万里的描写,对小岗村成名后的变迁,都超越了以往同一题材作品。
深刻:通过对小岗村的个案调查,展现三十年中国农村改革的发展轨迹,引出深层次的思考。
目录
第一章 歃血为盟
1.一辈子不再当农民 / 12
2.秘密会议 / 27
3.没有不透风的墙 / 44
第二章 突破禁区
1.“削职为民”/ 58
2.我给你一个电话号码 / 69
3.把天戳了一个窟窿 / 82
4.中国农村改革宣言书 / 97
第三章 风雨兼程
1.温饱之后的小岗人 / 108
2.祸不单行 / 118
3.住上了大房子 / 130
4.夭折的养殖场 / 138
第四章 好事多磨
1.三家工厂随风消逝 / 154
2.当了一回人大代表 / 164
3.进京看望万里 / 173
第五章 证明自己
1.不平静的小岗村 / 184
2.江泽民看望小岗人 / 197
3.二十年后当村长 / 201
4.一段西西弗的故事 / 209
第六章 祸起萧墙
1.讨个说法 / 226
2.瓶盖厂被炸 / 238
3.县领导批办的凤阳大案 / 246
4.退隐 / 254
5.一次流产的村长选举 / 264
第七章 壮士暮年
1.斗胆再进中南海 / 270
2.小岗村终于变了样 / 287
3.与严俊昌面对面 / 297
4.严宏昌的大家庭 / 305
5.胡锦涛来到小岗村 / 313
……[看更多目录]
序言“中国改革第一村”——小岗村 和当年不怕杀头坐牢也要“分田到户”的带头人严宏昌,早已是名扬天下了。新华通讯社《半月谈》杂志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出的一期特刊曾这样评述:当小岗村十八户农民“趁着夜色,走进那座破败的农家茅屋时,他们没有想到,这个普通的冬日夜晚,其实正是中国农村改革的黎明”,是他们“催生了中国农村的一轮大变革,孕育了后来改变亿万农民命运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因此,“他们的名字,也将自此载入史册”。
当然,在采访中我们发现,历史有它偶然的一面,当年有不少地方的中国农民,同样在冒着风险“分田到组”,甚至“包产到户”,不仅时间上比小岗早,而且人数之众、影响之大,也不是小岗可以比拟的。但是,后来小岗村被上上下下公认为“中国改革第一村”,自然有它必然的原因。可以说,中国没有一座村庄,会像小岗这样牵动着中国农村改革的进程,牵动着执政党几代领袖关注的目光;牵动着一场又一场思想观念的大碰撞,导致乌托邦式的人民公社的彻底解体,并从根本上孕育和催生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而引发出历时更久、波及更广的以城市为重点的中国经济体制更加深刻的变革,影响和动员起十三亿中国人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在中国农村改革三十周年之际,我们对小岗村进行了一次为时半年的采访,在深受鼓舞与由衷感佩的同时,却也听到了许多闻所未闻的故事,让人感到意外,甚至,不可思议。奇怪的是,这么多年了,其中的许多故事几乎没有被媒体正视过,或披露过。
听小岗人讲述三十年来发生的这些故事,有些,由于太意外,我们的思绪禁不住常常从故事中跳出来,突发奇想:
假如小岗村没有这些故事,中国的农村改革,或者说中国的改革会是个什么样子呢?
假如这里不是亿万人瞩目的“中国改革第一村”,小岗村的这许多故事还会发生吗?
为什么,曾经不怕杀头大无畏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序幕的小岗人,却无力再现当年的雄风、续写昔日令人炫目的奇迹呢?
虽然三十年只是转瞬之间,但要准确地,把被时光湮没了的、被人们有意无意改写了的历史予以还原,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不得不追寻当事人的足迹,北上,南下,竭尽全力遍访当年事件的参与者和见证人,以保证我们的作品更接近真实。
现在,坐下来讲述关于小岗村的故事,还发现,我们无法绕开那些在历史的进程中对小岗人曾有着重要影响者或称“英雄”的表现。很难想象,如果我们忽略或回避了这些个人和看似与其无关的事件,历史的陈述将怎样展开。
所以就需要从头道来,多说几句。
文摘插图:
万里受命于危难之时
1977年6月21日,对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严宏昌来说,不过是极平常极平常的一天。因为这天,和以往的无数个日子一样,他正领着来自苏、鲁、冀、浙、皖五省二三百个农民弟兄,忙碌在凤阳县轧花厂打包车间的建筑工地上。那是个不大不小的工程,一栋七十九间房的三层楼。他不可能会知道,卸去铁道部部长的万里,这天,抵达省城合肥,出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省革命委员会主任和省军区第一政委;更不可能知道政局的这种变化,将会彻底改变他的命运。
已经61岁的万里“空降”安徽,可以说,受命于危难之时!
持续了十年之久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已将中国折腾得不成样子。尽管,著名艺术家常香玉用她那河南梆子特有的高亢豪迈的唱腔,把亿万人民的喜悦之情挥洒得淋漓尽致:“大快人心事,揪出‘四人帮’!”但是,整个中国的国民经济已经濒临崩溃。这时万里刚被解放出来,原是派往湖北省工作,临行前他去看望邓小平,向老首长辞行。邓小平虽处于半解放状态,尚未公开露面,却已可以自由行动。他听万里说要去湖北,迟疑了一下,说:“你不
要着急走,再等一两天。”邓小平随即向华国锋、叶剑英建议,安徽这个“老大难”要有个得力的干部去。于是,万里转而来了安徽。
当时的安徽死水一潭。全国各地都在清查与“四人帮”篡党夺权有牵连的人和事,而唯独安徽不但不放手发动群众揭批“四人帮”,还在捂盖子,一捂,就是8个月。作为十年浩劫的重灾区,“四人帮”在安徽的代理人基本没有被触动。
万里到达合肥的第二天,顾不得旅途的劳累,就召开了省委常委扩大会议,传达了中央《关于解决安徽领导班子问题》的指示,果断地改组了安徽省的领导班子。紧接着,他就快刀斩乱麻,对那些派性严重而又不肯悔改的领导干部和造反派头头,该调的调,该撤的撤,该抓的抓,不姑息,不迁就;同时为在“文革”期间受到打击迫害的干部群众平反昭雪,并及时将那些根本没有问题却被“靠边”和仍关在“牛棚”的干部解放出来,迅速充实到各级领导班子中去。
这果断而有力的一套“组合拳”,很快将死气沉沉的安徽打出一片新天地。
可是,万里没有想到,就在他大刀阔斧拨乱反正的时候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