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社会的管理(珍藏版)(德鲁克世纪精选)(Managing in the Next Society)
分類: 图书,管理,管理学,
品牌: 彼得·德鲁克(Drucker.P.F.)
基本信息·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页码:17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ISBN:9787111280570
·条形码:9787111280570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德鲁克世纪精选
·外文书名:Managing in the Next Society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下一个社会的管理(珍藏版)》内容简介:在这个不得不面临动荡局势和快速变化的时期,仅靠聪明,你不能成功管理。下一个社会将是知识社会,知识会成为社会的关键资源。知识工作者将成为主要的劳动力。它具有下列三种主要特质:没有疆界,因为知识的传播甚至比资金流通还容易向上流动,每个受过正规教育的人,都有力争上游的机会成功和失败的几率均等,任何人都可以获得“生产工具”,也就是取得工作所需的知识。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
所有一切都表明,最重大的变化还没有出现,2030年的社会与今天的社会一定大不相同,与当今最受追捧的未来学家所预测的样子也相去甚远。它不会受信息技术所支配或塑造。当然,信息技术非常重要。但它只是众多重要新科技的一种。和过去各时期的社会一样,下一个社会的主要特征将是新机构、新理论、新意识形态和新问题。我工作中需要什么信息?应向谁索取?用什么方式得到?什么时候得到?我应该给其他人什么信息?用什么形式传递?什么时候应该交给他?
作者简介彼得·德鲁克小传(1909-2005),管理学科开创者,他被尊为“大师中的大师”、“现代管理学之父”,他的思想传播影响了130多个国家;他称自己是“社会生态学家”,他对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影响深远,他的著作架起了从工业时代到知识时代的桥梁。 1909年彼得·德鲁克生于维也纳的一个书香门第,1931年获法兰克福大学国际法博士学位,1937年与他的德国校友多丽丝结婚,并移居美国,终身以教书、著书和咨询为业。 在美国他曾担任由美国银行和保险公司组成的财团的经济学者,以及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克莱斯勒公司、IBM公司等大企业的管理顾问。为纪念其在管理领域的杰出贡献,克莱蒙特大学的管理研究生院以他的名字命名;为表彰他为非营利领域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国际慈善机构“救世军”授予德鲁克救世军最高奖项“伊万婕琳·布斯奖”。 他曾连续20年每月为《华尔街日报》撰写专栏文章,一生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共发表38篇文章,至今无人打破这项纪录。他著述颇丰,包括《管理的实践》《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使命、责任、实务*《旁观者》等几十本著作,以30余种文字出版,总销售量超过600万册。其中《管理的实践》奠定了他作为管理学科开创者的地位,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已成为全球管理者必读经典。 他曾7次获得“麦肯锡奖”;2002年6月20日,获得当年的“总统自由勋章”,这是美国公民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 20世纪80年代,德鲁克思想被引入中国;2004年,德鲁克管理学全面进入中国的管理教育。 2005年11月11日,德鲁克在加州克莱蒙特的家中溘然长逝,享年95岁。
媒体推荐全世界的管理者都应该感谢这个人,因为他贡献了毕生的精力,来理清我们社会中人的角色和组织机构的角色,我认为彼得·德鲁克比任何其他人都更有效地做到了这一点。
——通用电气前首席执行官 杰克·韦尔奇
在所有的管理学书籍中,德鲁克的著作对我影响最深。
——微软总裁 比尔·盖茨
德鲁克是我心中的英雄。他的著作和思想非常清晰,在那些狂热追求时髦的思想的人群中独树一帜。
——英特尔主席 安迪·格鲁夫
在这个充斥着不确定和意外的年代里,即使根据这些基本趋势来制定策略与政策,都不能代表必然的成功,但是,不这么做,注定要失败。
——彼得·德鲁克
经典经得起时间考验,值得一读再读,常读常新。它帮你理清思路,从任何新事变中发掘本质,找到历史渊源。
——邵明路 彼得?德鲁克管理学院创办人德鲁克百年诞辰全球纪念活动共同主席
在《下一个社会的管理》中,我惊讶地发现,德鲁克已经在10多年前预见了今天网络化的知识社会的到来。如果从德鲁克将自己称为“社会生态学家”的角度看,也许这是一本他自认为最重要的著作。
——林永青 价值中国网发起人创融国际资本公司董事总经理
一本优秀的著作就是一座挖不尽的宝藏,可以陪伴人的终生。这样的著作一旦诞生,就已经独立于作者、独立于时代,属于每个读者自己。这样的书是永恒的、跨越时空的。
——赵曙明 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只有中国人才能建设中国,只有中国人才能发展中国。
——彼得·德鲁克
编辑推荐《下一个社会的管理(珍藏版)》:新经济可能会出现,也可能不会出现,但是毫无疑问,下一个社会将很快来临。无论对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发展中国家而言,这个新社会的重要性很可能会远远超过新经济的重要性(如果新经济存在的话)。它不同于20世纪末的社会,也不同于大多数人期望的社会。新社会中有很多东西是史无前例的,而且其中大部分已经来临,或正在迅速形成。
社会变化对于组织和管理者的成败,比经济事件更重要
启蒙中国现代管理第一人
当今中国一代活跃着的组织最近的眉睫的问题,正是德鲁克向我们描述的如何管理的问题。
超越时空的德鲁克,管理者永恒的导师
他称自己是“社会生态学家”,他对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影响深远,他的著作架起了从工业时代到知识时代的桥梁。
目录
推荐序一(邵明路)
推荐序二(那国毅)
译者序
前言
第一部分 信息社会
第1章 超越信息革命
第2章 互联网引爆的世界
第3章 从电脑普及到信息普及
第4章 电子商务是最重大的挑战
第5章 新经济还未出现
第6章 新千年的首席执行官
第二部分 商机
第7章 创业者与创新
第8章 他们是人,不是雇员
第9章 金融服务:不创新就灭亡
第10章 超越资本主义
第三部分 变化中的世界经济
第11章 伟大机构的崛起
第12章 全球化经济与民族国家
第13章 社会优先
第14章 城市的文明进程
第四部分 下一个社会
第15章 下一个社会致谢
致谢
……[看更多目录]
序言我总是感觉自己没有资格为德鲁克先生的著作写序,但是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的邀稿盛情难却,此外,作为德鲁克先生生前少数耳提面命过的中国人之一,我也有责任和大家分享我从他那里得到的启迪。
改革开放初期,德鲁克夫妇来过中国。对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人从战争创伤的心理阴影中复原的艰难过程,他遇到的中国人充满活力和乐观精神,这一点令他惊讶不已。十年前我刚认识德鲁克先生时,他告诉我,世界在苏联解体后,只有美国一国独强的局面是不健康的,应该至少还有另一股力量可以和美国互相制约,在俄罗斯、印度、巴西和中国这几个正在上升的大国中,只有中国有这种可能。他还说,中国可能向好的方向发展,也可能向坏的方向发展,因此在中国迅速培养大批有道德和有效的管理者至关重要。这也是他后来全力支持我创办彼得·德鲁克管理学院的原因。
德鲁克管理学院开办不久,有一位著名商学院的教授建议我们走精英教育的路线,收昂贵的学费,德鲁克先生反对这么做。他对我说:“中国固然需要大公司和领导它们的精英人才,但中国像任何国家一样,90%的组织将是中小型的和地方性的,它们必须发挥作用,单靠大公司,不能提供一个健康社会所需要的各方面功能。
文摘第一部分信息社会
第1章超越信息革命
信息革命的影响才刚刚开始显露出端倪,而推动这种影响的并不是“信息”本身,不是“人工智能”,也不是电脑和数据处理,而是10~15年以前人们未能预见到或谈论过的“电子商务”。互联网的崛起,使得互联网成为全球产品和服务的主要流通渠道,甚至还成为管理与其他专业人才的流通渠道。也许互联网最终会成为全球最主要的流通渠道。这种变化将对经济、市场及产业结构,产品、服务及物流,和随之而来的对消费市场的细分、消费者行为及价值,以及就业和劳动力市场产生深远的影响。不仅如此,这种变化对社会与政治所产生的影响会更大,更重要的是,它将完全改变我们对自己以及对整个世界的看法。
与此同时,未知的新兴行业将方兴未艾,生物科技产业以及养殖渔业就是现成最好的例子。今后50年,养殖渔业可能会使人类放弃海上捕捞,成为“海洋畜牧”者。就像大约1万年前,相似的创新,使我们的祖先放弃陆上捕猎,变成了农民和牧民。
其他新科技也将会突现,催生重要的新兴产业。虽然我们根本无法预测到具体会有哪些新兴产业,但我们可以确定,这些新兴产业将会很快出现。我们还可以确定的是,这些新兴产业,很少会从电脑和信息科技中衍生出来,它们会像生物科技和养殖渔业那样,源于自己特有而未知的科技中。
当然,这些仅仅是预测,而我们的假设是:信息革命的发展,会经历像500年前,也就是自1455年古登堡印刷术革命以来的几次技术革命一样的历程,特别会像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工业革命那样。事实上,信息革命最初50年的发展历程正是如此。
铁路
信息革命现在的情况,就像l9世纪20年代初的工业革命时期。当时,距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首次用于棉纺织生产大约已过了40年(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是在1776年发明的)。蒸汽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火种,更重要的是,它是工业革命的象征,其地位正如电脑在信息革命中的地位。今天,几乎人人都认为,经济发展史上没有比信息革命来得更迅猛、影响更巨大的革命了。但大家似乎都忘了,工业革命发展的迅猛程度和影响程度丝毫不亚于信息革命。工业革命在很短的时间里,把绝大多数的制造程序机械化,并开始生产18世纪和19世纪初叶最重要的工业日用品——棉纺织品。摩尔定律认为:信息革命的基本要素——芯片的价格每隔18个月,会下跌50%。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机械化产品也是如此,18世纪开始后的50年中,棉纺织品价格下跌了90%,而与此同时,光是英国,棉纺织品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