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乡模式与中国道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文明)

分類: 图书,政治,中国政治,国家行政管理,侨务工作,
品牌: 沈卫红
基本信息·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页码:19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ISBN:7509709555/9787509709559
·条形码:9787509709559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文明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侨乡模式与中国道路》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出发,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置于世界历史的整体框架内,研究侨乡社会在世界历史中的现代化进程,同时,通过侨乡社会对世界历史形势所作出的回应和展现形式,探讨中国在未来现代化进程中应选择的方式。最后,在这个理论架构下,通过关注全球格局的现代性扩张和移民全球化趋势,探讨后发展国家应对挑战和重构自我主体性的差异与变化,建构全球化语境下非西方国家现代化之路。
作者简介沈卫红,女,浙江杭州人,1968年5月出生。哲学博士,师从叶汝贤教授。1993年从中山大学哲学系毕业,分配到广东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工作至今。工作之余始终坚持学习,关注侨务理论、华侨文化和侨乡文化、侨乡发展模式等领域的研究,并发表有《邓小平的“独特机遇论”与侨乡社会的现代化模式》等多篇学术论文。
编辑推荐《侨乡模式与中国道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文明
目录
序言
导言 侨乡社会在世界历史中的现代化进程
第一章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
第一节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提出
一 资本主义大工业开创了世界历史
二 民族的地域的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
三 世界历史进程的二重性
第二节 马克思关于非西方社会发展的基本思想
一 马克思关于俄国社会发展的“跨越论”思想
二 列宁“迂回过渡”思想对马克思“跨越论”的发展
第三节 马克思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思想
第二章 世界历史与侨乡社会的形成
第一节 外部动力:世界历史与近代国际移民潮
一 苦力贸易:中国走进世界历史的代价
二 世界历史的“反动”:排华运动
第二节 内部动力:近代华侨政策和地方文化
一 从封闭到开放:中国近代华侨政策嬗变
二 地方文化对侨乡社会的型塑功能
第三章 侨乡社会的早期现代化特征
第一节 侨乡社会结构的特点
一 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二 社会群体结构的变化
第二节 侨乡商业社会的发展
一 商业资本与环南中国海经济圈的形成
二 侨资侨汇:型塑商业社会的外源性动力
第三节 岭南文化的侨乡品质
一 精英文化对岭南文化的建构
二 华侨文化对岭南文化的建构
第四章 侨乡社会的现代化模式
第一节 西方语境下的中国发展模式
一 现代化理论的几个发展阶段
二 中国发展模式的西方语境
第二节 侨乡社会与独特机遇
一 独特机遇论与对外开放路径
二 广东特色与跨越式发展
第三节 传统与现代:侨乡社会形态演变
一 传统侨乡的现代转型
二 新兴侨乡的非本土化建构
三 走向聚合:侨乡发展模式之变
第四节 侨力:作为生产力的现代化动力
一 环球华商社会结构的特点
二 侨动力:型塑侨乡发展模式的第二力量
第五节 华侨文化:中国“软实力”
一 华侨文化的特质和当代价值
二 华侨华人:中国与世界交往的黏合剂
第五章 移民全球化与侨乡社会现代化的新发展
第一节 关于全球化的争论
第二节 全球与地方的矛盾:移民的全球化境遇
一 西方国家的政策拉力与移民流
二 移民的全球化困境与移民威胁论的兴起
第三节 侨乡社会现代化的新发展
一 海外移民与侨务战略
二 移民与发展:侨乡社会的全球化策略
结语 侨乡模式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验证和发展
超越与不可超越:现代化的普世性和特殊性
侨乡模式:既非“西方化”,也非“东方化”
参考文献
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一个民族的历史,就是从地域的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就中华民族而言,她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历史,经历了一条十分独特的道路。中国侨乡社会的形成与发展,是这一独特道路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侨乡社会的形成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是西方工业革命开创的世界历史在东方社会发展的一种独特的地方社会形态。由于广东和福建地处中西方交往的前沿,使得广东和福建最早拥有众多海外侨民并且最早发展成为具有近代意义的侨乡社会。换言之,侨乡社会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方世界历史进程向东方社会拓展,在中国南部沿海地区形成的、以广东和福建两省为代表的、因海外华侨“反哺”家乡而生成的一种特殊的地方社会形态。这种社会形态,从两个方面彰显其独特性:
对于中国而言,广东、福建侨乡社会是独特的。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处于中西文化交会点的侨乡社会以其“得风气之先”的优势,最早融入世界历史,勇担“开风气之先”的重任,对中国的经济和文化现代化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历史影响。比如,侨乡的近代机器缫丝工业开启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先河,并由此带动了社会群体结构的变化,“士农工商”传统社会结构出现失衡和裂变。
文摘第一章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
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人类相互交往、不同文明整合交融的历史。从1492年哥伦布完成了世界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类连接”,也就是后人所说的“哥伦布大交换”之后,人类历史就走进了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世界历史时代。由于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德国地理学家马丁·贝海姆(MartinBehaim)发明地球仪,迪亚士和达伽马等葡萄牙人开辟了抵达亚洲的海上航线,麦哲伦率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实现了汤因比所说的从草原到海洋的“革命性变革”,从而宣告了东西两半球互相隔绝的人类历史的终结。地理大发现开创了世界交往,使人类交往的主渠道由陆路转向海路,这就为扩大交往、最终形成世界的普遍联系和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从那时起,全球性的资本扩张已经成为可能,随之而来的是探险淘金与贸易的热潮,西方列强大规模的海外殖民扩张活动不仅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也打通了世界各国、各地区交往的通道。经济发展、文化传播等开始了全球性的交流,世界各民族的地域的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由此,人类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既是世界历史的时代,又是资本主义的时代。
第一节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提出
“世界历史”概念是黑格尔提出的,黑格尔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具有内在规律性,世界历史是通过民族精神的阶段更替来发展的,冲破狭隘的民族和地域范围,由民族历史汇成世界历史是历史演进的规律之一。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吸取了黑格尔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指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世界性交往的扩大,特别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形成统一的世界市场,各国各民族的孤立状态日渐消亡,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从而使封闭的民族、区域历史不断向世界历史转变。
“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了世界历史理论,并分别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等书中不断加以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提出以后的一百多年间,由于种种原因而长期被忽视。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以及东西方文明的交往,特别是非西方的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对本民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反思与探索,使得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才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和研究,并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全球化时代的一个新
……[看更多书摘]
后记本书是在我的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
攻读博士学位,真的不容易。完成一篇有点意义的博士学位论文,更加不容易。
所谓“有点意义”,我的理解是:有点开创性、有点理论和实践价值。
我的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方向是“唯物史观与现时代”,我坚信理论研究只有与客观实际相结合,才能焕发出生命力。所以,从选题的那一刻起,我就下决心一定要利用自己所长尝试一次“有点意义”的研究,把侨乡广东的独特价值融入我的研究方向中,还原广东现代化模式的中国意义和世界意义。
列宁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我始终坚持这一信念。
2004年的一天,我与恩师叶汝贤教授谈起我的研究理念和困惑。恩师非常支持我的执著,鼓励我要立足现实做研究,把理论研究与生动的现实结合起来。他拿了几份收藏的《参考消息》让我看,上面都有西方学者和媒体对美国人库珀·雷默提出的“北京共识”的评论。恩师告诉我,现在西方社会很关注中国发展模式,建议我可以结合侨乡发展做一个探讨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