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才发展60年

分類: 图书,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世界各国人力资源概况,
品牌: 潘晨光
基本信息·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页码:54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ISBN:9787509710142
·条形码:9787509710142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中国人才发展60年》一书是为了回顾新中国成立60年人才发展历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织了一批长期从事人才队伍发展研究、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研究的专家、学者和一线人事工作者,共同编写而成的。《中国人才发展60年》涵盖了党政人才、科技人才、科普人才、新闻人才、专利人才、教育人才、技能型人才、高层次人才、少数民族人才、出国留学人才、国有企业管理人才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历程;以及院士制度、留学制度、职称制度、博士后制度、劳模评选制度、干部教育培训制度等多种人事制度建设的历史沿革。另外,该书还概括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的基本内容和当代价值;集中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理论和实践。《中国人才发展60年》认为,国以人兴,政以才治,人才是事业发展最可宝贵的财富。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作者简介潘晨光,人才与人力资源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力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出国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中央组织部《全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专家组成员等。为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长期从事人才与人力资源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主持完成国家“十一五”信息化专项规划重大研究课题《我国信息化人才战略研究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国情调研项目《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研究》、《中国农村人才与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等。多次参加中组部、人事部、科技部等重要课题研究。主编《中国人才发展报告》蓝皮书、《中国人才前沿》系列、《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文库》系列丛书,以及主编《社会科学前沿问题思考》、《中国博士后学术报告》等著作。同时,在一些核心期刊以及内部参阅中发表论文、调研报告等若干篇。
编辑推荐《中国人才发展60年》:邀约大家,纵论中国国庆60周年献礼,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国庆60周年献礼。
目录
序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的当代论域
人才强国战略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第二部分
党政人才发展历程
科技人力资源开发及科技人才政策
科学理性的启蒙者和捍卫者
国有企业人才发展政策变迁与实践
技能型人才队伍的发展与壮大
第三部分
不断完善的中国院士制度
出国留学事业的回顾与展望
博士后制度的发展与基本经验
第四部分
少数民族人才发展的主要成就
职称制度的历史、经验及未来展望
专利权人才队伍发展状况分析
新闻传播人才队伍发展轨迹
劳模评选制度回顾
第五部分
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探究
干部教育培训制度发展报告
……[看更多目录]
序言世间万物,人最宝贵。在人类社会发展赖以依存的各种资源中,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源不仅决定其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程度,而且具有其他资源无法比拟的可开发性和创造性。
中国共产党历来都非常重视人才资源,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发展。新中国成立初始,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德才兼备、又红又专”迅速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同志就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发挥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又迅速成为新时代的最强音。
当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江泽民同志也指出:“必须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实现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的科教兴国战略成为新中国纵深发展的新动力。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胡锦涛同志依然指出: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全党同志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
文摘插图: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的当代论域
一 马克思恩格斯人才思想的内容及价值
(一)马克思恩格斯人才思想的内容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需要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以人的“需要”为逻辑起点,科学而全面地说明了人类的历史活动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形成了人的需要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将人的需要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将人的自然需要视为人的基本需要,是维持人的基本生存而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理需要;将人的社会需要视为人的本质的真正体现,强调唯有社会需要才是现实而有意义的。基于人的需要的分类,马克思和恩格斯总结出人的需要的丰富性、层次性、历史性和动态性四个特点。人的需要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人才思想的逻辑起点,它为人才开发提供了理论指导。一方面,基于人的需要分类和社会需要的价值,说明人才成长是个体开发和社会开发的统一,另一方面,基于人的需要呈现出逐渐由贫乏向丰富、由单一向全面的动态性发展特征,人才资源开发的研究者和工作者必须根据变化着的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对人才资源开发的理论和实践,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
2.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本质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成熟过程与他们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几乎同步进行。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揭示了“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肯定了自然性、社会性和实践性是人的本质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