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漫谈
分類: 图书,文化,
品牌: 沙凛
基本信息·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页码:16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ISBN:9787564118389
·条形码:9787564118389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文化漫谈》内容简介:伴随着生物性的基础生存活动过程,人的一生更是寻找与创造意义的过程。或者说,人生首先是一个谋生的过程,同时它还是一个不断寻求意义的过程。寻求意义也就是生命体的自我确证,是高级生命的本能活动。寻求意义的过程将伴随我们一生,直到生命的终点为止。
人的好奇心,对知识的渴求,对未知的探索思考,对外部世界的各种感悟与体验,对人生的疑问,同外界的沟通、交流、互动以及人类的发明创造和各种主观能动活动等都属于意义活动,都是在寻求生之意义。意义就是文化,获得了意义也就是有了文化,文化就是精神化、意义化,文化就是“人化”或“人性化”。李约瑟博士说:“科学、宗教、历史、哲学与艺术创造是我们人类认识宇宙的五种经验形式,如果谁对这个或那个方面缺乏认识,他就不能算是一个完美的人。”(《李约瑟与中国》序)李约瑟所说的五种经验形式可以说是代表了文化的意思。
编辑推荐《文化漫谈》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
引言
巫文化
辉煌古希腊
古罗马帝国
宗教
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
人文精神
人诗意地栖居——审美人生
科技革命
性文化
恶搞、后现代与人文精神
大众狂欢
摇滚撼动世界
亚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中国文化史上的绝唱——魏晋风度
中国新文化运动
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西南联大
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特征
历史文化名人
什么是公民社会?
《世界人权宣言》
……[看更多目录]
序言编写此书的目的缘于对当下教育的忧虑,有感于今日之学生有知识没思想,有专业没文化,重能力轻素质,重科学轻人文。而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塑造人,即培养造就独立思考、有自由精神、勇于担当、积极进取、视野开阔、胸怀博大、具有人文情怀以及健全人格的人。《文化漫谈》便是呼应素质教育,为大学公共选修课而编写的人文教材,意在培养高素质人才。
该书文字浅显,内涵丰富,也是一本适合大众阅读的文化普及读物。它一方面既可拓宽读者的文化视野,加强人文修养,同时也是一次对大众思想观念的启蒙,也即是用理性之光去照亮蒙昧者心灵的黑暗,使他们懂得理性思考与判断,从而根本摆脱心智不成熟的状态。
我国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是历史上著名的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后由于种种原因而戛然中辍,尤其是当时处于民族存亡的重要时刻,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成为主要任务,客观上造成“救亡压倒启蒙”的事实。因此,今之教育者们自当接过五四先贤的启蒙大旗,将开启国人之智的历史重任继续向前推进和深入,使自由、民主、科学、理性、法制与人权等思想理念能逐步根植于国人的头脑中,融化到血液里。
基于如上思考,本书以入文精神和思想启蒙为主线与核心,探讨和揭示人类走向进步和文明的必然轨迹。内容上涉及领域众多,从大众文化到精英文化、从古代到当下、由感性到理性、从主流文化到亚文化、从东方到西方等,生动丰富,力求知识性、趣味性与思想性兼具。其中既有褒扬歌颂,也有质疑批判,同时启发读者去独立思考,对传统固有思想观念进行一次清理和拨正。
本书的出版发行得到扬州大学的资助,在此特表感谢!
文摘插图:
汪曾祺十八九岁的年龄,头发留得很长,穿一件破蓝布长衫,扣子只扣两个,趿拉着一双布鞋不提后跟,经常说笑话,还抽烟,很颓废的样子。
有一次,杨振宁和黄昆在茶馆高谈阔论。黄昆问:“爱因斯坦最近又发表了一篇文章,你看了没有?”杨振宁说看了,黄昆又问以为如何,杨振宁把手一摆,一副很不屑的样子,说:“毫无创新,是老糊涂了吧。”
殷海光是台湾自由主义的开山人物,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地区人民特别是青年最崇拜的精神领袖、抗暴旗手、民主斗士、启蒙大师。其作《中国文化的展望》是讨论中国文化的一个里程碑式著作。他将自家养的狼狗取名为“领袖”,公开讽刺蒋介石。他只活到50岁,他死前瘦得皮包骨,体重不足70斤。他死不瞑目,妻子多次尝试,依旧不能将他的眼皮合上。
他培养的弟子有的成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台湾地区反抗国民党暴政的风云人物,有的成为知名哲学家、作家、史学家,如李敖、林毓生、陈鼓应等。这些弟子中,培养得最为成功的又数蜚声海内外的李敖。柏杨、颜元叔、龙应台、司马文武等蜚声中国台湾的言论家无不受到殷海光的巨大影响。
86岁的张瑞蕃老人1939年就读于西南联大物理系,他至今仍难忘联大民主的学风:“老师从不强迫学生学什么。”教师开课都是按自编教材讲授,一般不受干扰。与此同时,相当多的教授主张“通才教育”,认为打好“博”的基础才易于求专求精。课时安排上,让学生有充分自学的时间,去独立思考,自觉钻研,鼓励学生勤学勤思,不读死书,不死读书。杨振宁先生写道:“我一生非常幸运的是在西南联大念过书。”刘东生院士则说:“66年来,我没有离开过西南联大!”
何兆武回忆说:“图书馆所有图书全部开架,学生可以自由进入书库,愿意看什么书就看什么书,待一整天也没人管……浸泡在书的海洋里,那享受真是美好极了。”
西南联大,包含了师生们的理想、才华与激情四射,西南联大成为几代人挥之不去的情结,在现代中国刻下无法磨灭的痕迹,那是一个群星闪耀的时代。西南联大是一个奇迹,是一个永远的光荣和丰碑,其办学经验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