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普”语法现象与句法机制的管控
分類: 图书,语言文字,汉语,汉语语法,近代、现代语法,
品牌: 张邱林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页码:29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7500478968/9787500478966
·条形码:9787500478966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方-普”语法现象与句法机制的管控》从句法机制管控的视角,对现代汉语方言和普通话中不同类型不同层级的十二个方面的语法现象进行专题考察、分析和讨论,其中的方言语法现象主要是作者的母方言河南陕县方言中的特色语法现象。《“方-普”语法现象与句法机制的管控》对语言事实的观察具有透视的深度,细致入微,重视方法论和研究心得的理论总结,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
作者简介张邱林,1964年6月4日生,河南陕县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1984年6月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获学士学位。1984年6月至1986年9月在河南大学中文系任教。1989年6月、2005年6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毕业,获硕士、博士学位,导师为邢福义教授。1989年6月留校任教至今。主要研究现代汉语语法、汉语方言语法和语言教育,在《中国语文》、《语言研究》、《世界汉语教学》、《语文建设》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四十篇。
编辑推荐《“方-普”语法现象与句法机制的管控》是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序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关于“方-普”语法现象
第二节 “方-普”语法现象与句法机制的管控
一 句法机制的管控与汉语语法研究
二 本书的理论背景和研究方法
三 本书的结构系统和内容组织
第二章 陕县方言面指背指语法现象与旬法机制的管控
第一节 面指背指的指代词使用
一 面背指与远近指
二 面背指的使用选择与代词形式的配置
三 由面指背指代词构成的句法格式
四 陕县方言面指背指的来源以及阿尔泰语、藏缅语里的相关现象
第二节 背指程度副词“统”的使用
一 “统”的语义涵盖
二 “统”的组合能力
三 “统”的句法功能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陕县方言形容词语法现象与句法机制的管控
第一节 儿化形容词现象
一 儿化形容词的范围和形式
二 儿化形容词的语义
三 儿化形容词的入句功能和入句条件
四 儿化形容词在特定句法框架中的适应能力
五 儿化形容词的语用价值
六 儿化形容词与度量形容词
七 儿化形容词与儿化
第二节 单音形容词重叠式
一 单音形容词的四种重叠格式
二 单音形容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和句法功能
三 关于Aa重叠式的语法意义
四 关于Aa重叠式的句法功能
五 其他方言里单音形容词重叠构成名词的现象
六 格式对语义的反规约
七 语义角色与句法配置的制约机制
八 常用单音节形容词重叠能力、可重叠类型考察表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陕县方言语气助词语法现象与句法机制的管控
第一节 语气助词“囔”“哩”的使用
一 “囔”的使用
二 “哩”的使用
三 连用形式
四 汉语史的情况
第二节 语气助词“呀”的使用
一“呀”的语法意义
二“呀”的句法配置
三 由“呀”构成的祈使句
四 方普比较
五 关于西北方言里的“呀”
第三节 语气助词“丐”的使用
一 “丐”的语法意义
二 “丐”的句法配置
三 “丐”与“曼”
四 方言比较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陕县方言选择问旬语法现象与旬法机制的管控
第一节 选择问句式系统
一 基础句式
二 “哩”“呀”“啦”的配置机制
三 “曼”的配置机制
第二节 选择问句里语气助词“哩”的性质和作用
一 两个“哩”
二 语气助词“哩”的作用
三 关于西北方言选择问句里的“哩”
第三节 选择问句里语气助词“曼”的意义和作用
一 “曼”的语法意义
二 “曼”的语法作用
三 关于西北方言选择问句里的“曼”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汉语方言副词语法现象与句法机制的管控
第一节 陕县方言副词“坷”和“再”的使用
一 “坷”和“再”的语法意义
二 “坷”和“再z”的形式差异
三 回到普通话的“再”
四 追加与增量··吖
第二节 澳门中文副词“更”的使用
一 语法意义和形式特点
二 从现代汉语方言看澳门中文的副词“更”
三 从汉语史看澳门中文的副词“更”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普通话动词“以为”与句法机制的管控
第一节 “以为1”和“以为2
一 “以为1”的语义
二 “以为2”的语义
第二节 形式差异
一 “以为”与人称
二 “以为”与谦辞
三 “以为”与主语
四 “以为”与宾语
五 “以为”与修饰语
六 “以为”与感叹格式
第三节 语用价值
一 “以为1”可以突出郑重、严谨的口气
二 “以为1”可以表达委婉、谦和的语气
三 “以为2”可以适应中性语体和书面语体的需要
第四节 方言表现
一 陕县方言
二 南阳方言
三 武汉方言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普通话形容词“重”“沉”与句法机制的管控
第一节 “重”和“沉”的语义差异
一 主观感觉与客观说明
二 事实证据
三 关于词典的释义
第二节 “重”和“沉”的形式差异
一 与数量短语搭配的差异
二 句法功能的差异
三 反义对举的差异
第三节 现代汉语方言里的“重”和“沉”
一 方言表现
二 考察结论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普通话名词“说法”与句法机制的管控
第一节 新的语义功能
……
第十章 普通话时间词“刚刚”与句法机制的管控
第十一章 普通话状位NA主谓短语与句法机制的管控
第十二章 普通话“尚且”句与句法机制的管控
第十三章 汉语教学语法现象与句法机制的管控
第十四章 理论思考
附录一 陕县(原店镇)方言蟹摄开口二等见系字的读音
附录二 陕县方言语法例句
附录一 陕县方言动词“体”的专项调查表
附录一 从入句规约看“有点儿A”
参考文献
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方-普”语法现象与句法机制的管控》一书,用工笔画的手法,从不同侧面描摹刻绘了语言现象,反映了作者问题探究的努力轨辙。翻阅了这部书,我想说说以下三点突出感觉。
第一,在发掘语言事实上狠下功夫。
作者讲求务实,对语言事实的观察,可以“透视”二字来形容。比如,第七章关于动词“以为”的讨论,很能说明这一点。该章第一节,从语义上辨析“以为1”和“以为2”,指出:“以为1”语义关系很单纯,直接陈述说话的意思,表示确定的判断。“以为2”语义关系多样:有时表示判断P,预设的判断是“事实上非P”;有时表示彼时的判断P,预设的判断是“此时非P”;有时表示他人的判断P,预设“说话人的判断非P”。第二节,从形式差异考察“以为”与人称、“以为”与谦辞、“以为”与主语、“以为”与宾语、“以为”与修饰语、“以为”与感叹格式等问题。第三节,研究“以为”的语用价值,指出: “以为1”可以突出郑重、严谨的口气; “以为1”还可以表达委婉、谦和的语气;“以为2”则适应中性语体和书面语体的需要。第四节,讨论“以为”的方言表现,涉及了河南陕县方言、河南南阳方言和湖北武汉方言。作者对“以为”的分析,给予“细致入微”的评语,绝不过分。对于语法研究的深化来说,双脚牢牢地站在事实上面,讲实据,求实证,至关重要。任何人,自己个人脑海中存放的语言信息总是有局限的,讨论某一问题时,不可能方方面面都能想到,林林总总全能顾及,因此,尽可能穷尽地勘查客观语言运用的实际情况,以便准确地揭示规律,这是需要特别突出地关注的话题。
文摘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关于“方-普”语法现象
本书的研究对象既包括现代汉语方言语法现象,也包括现代汉语普通话语法现象,合在一起统称“方一普”语法现象。其中方言语法现象主要是指本书作者的母方言河南陕县方言,也涉及其他方言。普通话与方言相对。方言语法现象是局部地区使用的说法,普通话语法现象是全民族乃至全国东西南北中都接受的说法。“方一普”语法现象既可以相对分开研究,可以立足于方言语法现象,也可以立足于普通话语法现象;也可以合起来研究,就是把方言和普通话看作一个整体来研究。
方言和普通话一样,具有完整的语法系统。方言是语言的地域变体,因而各种方言之间、方言与普通话之间就既有共同的部分,也有各自的特色。汉语方言语法研究是汉语语法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普通话语法研究的重要补充。作为汉语语法共时的本体研究,方言语法研究重在反映方言特色,揭示特色现象的语言规律。所谓的方言特色是同普通话相比而言的,是不同于普通话的语言特色。因此,方言语法研究的现象要以普通话为参照点通过比较来选择。本书研究的方言语法现象主要是河南陕县方言里的语法现象,是陕县方言相对于普通话的特色语法现象。
陕县位于河南省西部河南、山西、陕西三省交界地带,隶属于三门峡市。西边与灵宝市为邻,过了灵宝就到了陕西省,西北隔黄河与山西平陆相望。河南西部的灵宝、陕县和三门峡方言,按照1987年出版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合作编制的《中国语言地图集》,属于中原官话汾河片解州小片。本书作者的家乡在陕县县西的原店镇,本文研究的陕县方言语料取自原店镇话。下面简要介绍陕县(原店镇)方言的语音系统。
后记本书是我的第一部学术专著,它是在我的博士学位论文《陕县方言语法现象与句法机制的管控》的基础上修改扩充而成的。本书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汉语小句联结机制研究”(项目编号08JJD740062)和“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中华文化繁荣发展中的汉语学科创新”成果。
1986年我幸运地考取邢福义教授的硕士研究生,1989年6月毕业留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至今。其间2002年又报考了邢先生的博士研究生,2005年6月毕业,获博士学位。二十多年来,我有幸在先生身边学习、工作,得到先生的关爱和精心指导。我在学术研究上的点滴进步都凝聚着先生的心血。现在,我的这部著作就要出版了,先生又欣然赐序。先生在序里给了我热情的鼓励,也给我指明了发展的方向。我终生受益。此时此刻,千言万语凝成一句话:谢谢您,邢老师!
本书的不少内容曾经以单篇论文形式发表,这次又从特定的视角进一步研究、整理,成为一部系统的著作。感谢《中国语文》、《语言研究》、《世界汉语教学》、《语文建设》、《修辞学习》、《汉语学报》等学术刊物为我的研究成果提供版面。我从编辑部提出的修改意见和编辑老师的修改加工中获益良多,感谢各位提供意见的匿名审稿人和编辑老师。感谢中国语言学会学术年会、全国汉语方言学会学术年会、双语双方言系列国际研讨会、汉语方言语法系列国际研讨会、官话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三届肯特岗国际汉语语言学圆桌会议(新加坡,2003年11月)、语言与方言学术研讨会(澳门,2001年7月)等学术会议主持专家邀请我出席会议、宣读论文,使我能有机会向专家学者们当面请教。感谢《双语双方言》系列国际会议论文集、《汉语方言语法研究和探索》等系列汉语方言语法国际会议论文集编委会将我的会议论文收入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