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哲学史稿
分類: 图书,哲学,中国哲学,古代哲学,
品牌: 康中乾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页码:54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9787500477112
·条形码:9787500477112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中国古代哲学史稿》四十四章,系统讲解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中国古代哲学史稿》有三个特点:一是注重哲学思想与社会经济、政治的关系;二是援引了比较充分的原著材料;三是在紧扣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上的悟性特点的同时,援引了西方哲学、特别是西方现代哲学中的现象学等方法,来分疏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
作者简介康中乾,男,1958年12月生于陕西凤翔。1983年7月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政教系并留校任教。2002年7月获南开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已出版专著《有无之辨——魏晋玄学本体思想再解读》一部,在《哲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研究方向为魏晋玄学,对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形雨上学问题多有沉思。
编辑推荐《中国古代哲学史稿》是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绪论
一 什么是中国古代哲学史?
二 中国古代哲学的历史发展
三 中国古代哲学的特色
四 学习中国古代哲学史的方法和意义
第一讲 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
第一篇 春秋前的哲学思想
第一章 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的哲学思想萌芽
一 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二 传说时代的神话故事及哲学意义
第二章 夏商周三代时期哲学思想的萌发
一 夏代“天”的观念
二 殷代“帝”的观念
三 周初“德”的观念
第二篇 春秋时期的哲学思想
第一章 春秋时期的民本思想和朴素辩证法思想
一 春秋时代及其思想形势
二 季梁、史嚣的重民轻神论
三 叔兴、子产的天人相分论
四 史伯和晏婴的“和”、“同”论
五 史墨的“物生有两”论
六 孙武的“奇正相生”论和范蠡的“赢缩转化”论
七 “士”阶层的出现及诸子百家的形成
第二章 孔子的儒学思想
一 孔子其人
二 “与命与仁”的哲学思想
三 “为政以德”的社会政治思想
四 认识论和教育思想
五 孔子思想的历史价值
第三章 墨子的墨家思想
一 墨子其人其书
二 墨子的基本思想主张
三 墨子的“三表法”与经验主义的认知思想
第四章 老子的道家思想
一 老子其人与《老子》其书
二 老子“道”的含义
三 老子的阴柔辩证法思想
四 老子的静观认识论
五 老子的社会政治思想
第三篇 战国时期的哲学思想
第一章 儒家思想的发展与《大学》、《中庸》和孟子的儒学思想
一 儒家的分化和思孟学派
二 《大学》的“修齐治平”之道
三 《中庸》的“中和”论
四 孟子的心性论
第二章 道家思想的发展与庄子的哲学思想
一 道家思想的分化
二 《太一生水》所展现的宇宙生成论
三 稷下道家的“精气”说
四 庄子的哲学思想
第三章 名辩思潮与后期墨家的哲学思想
一 惠施的“合同异”说
二 公孙龙的“离坚白”说
三 战国时期的辩者与“辩者二十一事
四 后期墨家的知识论和逻辑思想
第四章 荀子的哲学思想
一 荀子的自然观
二 荀子的认识论
三 荀子的逻辑思想
四 荀子的“性恶”论和“明分使群”的人类史观
五 荀子对先秦诸子思想的批判总结
第五章 韩非的哲学思想
一 “道理相应”的天道观
二 注重“参验”的认识论
三 “矛盾”概念的提出
四 “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
第六章 阴阳五行说与《易传》的哲学思想
一 阴阳五行说及其发展
二 《易传》的哲学思想
第二讲 秦汉-隋唐时期的哲学思想
第一篇 汉代的哲学思想
第一章 秦汉之际的黄老之学
一 汉代情况概论
二 汉初黄老的“无为”思想
三 《黄帝四经》中“无为”与“法治”合一的思想
四 《淮南子》的哲学思想
第二章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
一 “天人感应”论
二 “深察名号”论
三 “物必有合”和“天道不变”论
四 “性三品”说
五 董仲舒思想的历史作用
第三章 王充的“元气自然”论
一 “元气自然”论
二 重“效验”的经验认识论
三 王充经验论中的矛盾性
第二篇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思想
第一章 何晏、王弼的“无”本论
一 魏晋南北朝情况概论
二 何晏、王弼其人与正始玄学的创立
三 王弼的“以无为本”论
四 王弼的“得意忘象”论
五 王弼的“崇本息末”论
……
第三讲 北宋——清初的哲学思想
后记
……[看更多目录]
文摘第一讲 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
第一篇 春秋前的哲学思想
第二章 夏商周三代时期哲学思想的萌发
一夏代“天”的观念;
二殷代“帝”的观念;
三周初“德”的观念。
夏代“天”的观念
1.夏朝简介
古代文献中都提到有夏王朝。如《尚书·召诰》说:“我不可不鉴于有夏,亦不可不鉴于有殷。”《诗经·大雅·荡》说:“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夏,原是一个部落联盟的名字。《史记·夏本纪》载,这个部落联盟由夏后氏、有扈氏等十二个姒姓的氏族部落组成。后来,夏用作王朝的称号。
据《国语·周语》说,夏兴起于崇山,夏禹的父亲鲧也封于崇。禹建都于阳城(今河南登封县);又说伊水、洛水两岸是“有夏之居” (均见《世本·居篇》和《周逸书·度邑》)。所以,今河南嵩山到伊水、洛水流域为夏人活动地区之一。
据《竹书纪年》,夏王朝从禹到桀,共十七君,历时471年。其时代约为公元前21~前17世纪。
后记本书原是我讲授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讲稿,现略作修改后付梓。
我学习中国哲学史已二十余年了。先是阅读前辈学者的中国哲学史著述,并结合研读中国古典哲学原著;后来读了中国哲学专业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后,在恩师方克立先生和刘文英先生的指导下,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作了较系统的沉思,其间也专题探讨过一些问题,尤其注重于中国古代的形而上学问题。2005年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设立了哲学系,我承担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部分讲授任务;因工作需要,就勉强拿出了一个讲稿,后讲过几次,边讲边修改,遂成这部拙作。当然,这仅是一本讲稿,其章次和内容均是现已成定论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谈不上什么新意。但在个别问题的讲法上,在对个别思想家的诠释上,我自认为还是有一点点心得的。比如说,对庄子之“道”的技术性的看法,对庄子“坐忘”和“道忘”两种“忘”的方式的分析,对王弼“无”本论思想矛盾的分析及关于魏晋玄学之逻辑演进的看法,对郭象“独化”范畴的解读,对张载“气”本论的分析,等等。另外,拙作注重史料,尽量援引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原材料,而不作过多的己说,以期能为初涉中国古代哲学的人提供一些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