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史

分類: 图书,哲学,中国哲学,
品牌: 阿尔伯特·史怀哲(Albert Schweitzer)
基本信息·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页码:24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ISBN:9787509708057
·条形码:9787509708057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中国思想史》是史怀哲写的一部关于中国思想的著作,史怀哲一直致力于按照对生命的敬畏的伦理观点来归纳人类的思想史,中国思想史是其宏大的至今仍然有着巨大现实意义的计划的一部分。阿尔伯特·史怀哲分别于1937年和1939年、1940年之际,在非洲的岚巴瑞那样一个远离图书馆的地方写下了中国思想史的两个不同手稿。《中国思想史》则是首次将两份手稿出版。这部未完成的著作可以看作是史怀哲在他其他作品中稍稍提及的关于中国思想史的详尽阐述。
作者简介阿尔伯特·史怀哲(Albert Schwejtzer)于1875年1月14日生于德国的凯萨斯堡(Kaisersberg)。他聪明好学,年轻时就已终初步展示出在音乐、宗教和哲学方面的才华,25岁时史怀哲成为哲学和神学的博士,在斯特拉斯堡大学取得教师职位,此外他还是一位优秀的风琴演奏家,对巴赫的音乐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史怀哲一生著作甚丰,代表作有《巴赫论》(1911年)、《文明的哲学:文化的没落与再建&文化与伦理》(1923年)、《圣徒保罗的神秘》(1930年)、《我的生活和思想》(1931年)和《印度恩想及其发展》(1935年)等。在非洲岚巴瑞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史怀哲仍然笔耕不缀,写下了大量有关文化和伦理的著作,这本《中国思想史》的手稿也形成于这个时期。
编辑推荐《中国思想史》是非洲之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世界著名哲学家与社会思想家、音乐家阿尔伯特·史怀哲最的遗著。
如同对于印度思想那样,史怀哲写了一部关于中国思想的著作,它直到今天才得以出版。史怀哲一直致力于按照对生命的敬畏的伦理观点来归纳人类的思想史,中国思想史是其宏大的至今仍然有着巨大现实意义的计划的一部分。
阿尔伯特·史怀哲分别于1937年和1939年、1940年之际,在非洲的岚巴瑞那样一个远离图书馆的地方写下了中国思想史的两个不同手稿。《中国思想史》则是首次将两份手稿出版。这部未完成的著作可以看作是史怀哲在他其他作品中稍稍提及的关于中国思想史的详尽阐述。史怀哲对于中国思想史的深入的阐释也同时为我们打开了通入他的神学与伦理思想的大门。在《中国思想史》后记中。波鸿汉学家海因内·洛兹肯定了《中国思想史》在汉学界的地位。它直到今天仍然是一本值得一读的思想史方面的导论著作。
“因此人们可以把史怀哲的文稿归为为数不多的对中国哲学的独到的见解。它的世界公民性的、伦理的见解存这样一个儒家思想作为‘文明冲突’的阵线,同时必须为目益发展的商业文化提供精神元素的时代里有着高度的现实意义。”
——摘自海因内·洛兹后记
目录
序言
印度和中国思想史(1939/1940年稿)
印度和中国思想中神秘主义的产生
印度思想
中国思想
1.发端,古代的源头
2.孔子
3.道家神秘主义[老子,庄子,列子]
4.墨子
5.经典时代的批判性的思想家、诡辩家,杨朱
6.孟子
7.草稿:佛教在中国[和西藏]
8.孔子学说的革新者
9.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10.中国思想被欧洲认识
11.民间伦理(《感应篇》),新时期的道士伦理
12.中国思想同印度及欧洲思想的比较
13.自19世纪中期开始的危机
14.欧洲对中国思想新的兴趣
中国思想(1937年第一稿,第一部分)
关于中文的前言
古老的传统文献
膜拜祖先
焚书
老子、列子、庄子那里的新的繁荣
道家神秘主义
忘我的颠狂状态
婆罗门的忘我颠狂体验、道家的无为
不使用暴力的原则
道家思想的意义
孔子
老子和孔子的相遇可能只是“传奇色彩的传说”
墨子
与孔子的对比
孟子
辩论家(批判的思想家),诡辩家
王充
惠子,公孙龙,苟子
卫鞅,鬼谷子,韩非子
杨朱
附录(草稿1937年)
人类思想,中国思想,1937年第一稿,第二部分。(节选)
计划
老子,邓析子
道家神秘主义和忘我颠狂
关于道家学说
道家思想和伦理学
关于道家思想的最后一段的草稿
内在化的对生命及世界的肯定观
孔子
草稿
墨翟(墨子)
国家学说
个人的伦理
关于墨子的论断
墨者
关于孟子的章节的计划
杨朱
佛教在中国,孔子学说的复兴
孔子学说的革新和在蒙古统治时期
宋朝的哲学家
书摘的注释
王阳明
中国思想中的人和创造物
《感应篇》中的劝诫
回顾的草稿Ⅰ
回顾的草稿Ⅱ
关于中国思想发端的章节的重新修改的草稿
关于中国思想最古老的世界观的章节的草稿
民间世界观
去掉的继续的新稿
(中断的文字的)继续
对中国思想的最后肯定
关于自然现象和人的行为的关系的章节的新稿
有关古代中国哲学的伦理思想的草稿的文字
和古代印度伦理的比较
与古希腊伦理思想的比较
和查拉图斯特拉伦理的比较
和犹太教和基督教伦理的比较
古代中国伦理
中国思想中的人和生灵(1933)的草稿页标注为1937
卷宗8,第7号更多的注释(1936年和1937年)
关于中国思想19391940年的草稿(节选)
关于道家神秘主义的章节的计划
计划:无为
文章
道家神秘主义的结语的草稿
中国思想的进程
后记
阿尔伯特·史怀哲关于中国思想,一个汉学家的评论,海因内·洛兹
参考文献,
本书来源目录
索引
……[看更多目录]
序言所有文本的抄本、由编者加入的置于中括号内的文字、注释、引文的补充以及关于所有文献的说明文字均出自约翰·苏尔谢之手。1989年起,斯特拉斯堡新教神学院教授坎普夫博士也参予了此项工作。自此,文本中遇到的任何问题都是由两个人共同来协商,最终的选择都是两个人共同做出的,比如从档案中整理选择出版的1937年稿的第二部分。就像坎普夫一直以来喜欢戏谑地称呼自己的那样,作为一名“第十一个小时的工人”,在历经共同的修改后他把文本导入磁盘,整理成熟。序言中的部分章节,由于时间的原因而必须做出修改的地方,他也参与了修订。最后的索引也出自他之手。在最终的编辑工作中,我们还要感谢乌尔里希·卢兹教授博士先生给我们提出了非常重要的意见和建议。
在史怀哲遗稿的准备和编辑过程中,我们还得到了下列机构和人士的支持和帮助,在此编者也向他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他们是史怀哲国家基金会;岚巴瑞阿尔伯特·史怀哲医院的史怀哲救助协会;伯尔尼大学新教神学院;温特图尔海格纳基金会;史怀哲神职人员联合会(ASP);A.毕提柯夫一贝尔恩哈特,瑞士曹根里特;斯特拉斯堡新教神学院校友和毕业生联谊会;V.拜尔,斯特拉斯堡。此外,我们还要感谢曾任君斯巴赫档案管理员的阿里·希尔瓦(已故)和托尼·v.里尔两位女士一直以来的帮助,还有古斯塔夫·渥依特先生向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帮助以及珍贵的抄本。对于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捐助者,我们要致以特别的感谢,他为本书的出版提供了一笔非常慷慨的资金。
文摘后来,墨家学派的人还探讨了人们是不是也应该去爱恶人和敌人的问题。他们从理论上对这一命题给予了肯定的回答,但却在现实中寻找获得免除这种爱的义务的合理性的理由。
他们还讨论了兼爱主张从多大程度上允许人们去考虑保护自己的个人利益。在这一点上,他们向前迈了一大步,并且甚至承认人们没有义务为了他人而牺牲自己。渐渐的墨子的伦理思想失去了原本激情四溢的特征,同时这也标志着它的堕落。
在以庄子命名的文献的第256篇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对中国公元前4世纪和公元前3世纪的思想史的主要流派的概貌的描写,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致力于向人们提出爱的劝诫的宗教派别。
他们的精神领袖叫做宋钎(或者宋庸子),他是反对孔子和尹文(大约公元前330年)的了。这个“宗教派别的人用一种特别的头饰来[表明]自己的身份。这个教派的主张有着和托尔斯泰奇妙的相似性。他们的基本观点是不反抗。他们认为,心灵的行为来自于容忍的能力。他们试图通过燃烧的爱将世界上的人像兄弟一样的[联系起来。压抑]欲望和贪婪是他们的基本原则。当人们骂他们,他们不以为耻,而只是想到应该制止人与人之间的争斗。他们禁止武力,并试图让人放下武器,好拯救民众于刀兵之中。他们带着这样的信念到处游历。他们警告君子,告诫世人。即使世人不接受他们的观点,他们却@更为坚定地保持自己的信条,矢志不渝。他们到处上下游说,即使别人不听从他们的劝诫,他们也会强行坚持,决不放弃…。
在中国那个诸侯之间不断发动战争的年代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批和平主义者。
这个宗教派别属于哪个学派,在我们掌握的这篇短的报道中并未提及。但因为他们的思想和墨子的思想流派非常相似,也许他们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
5.经典时代的批判性的思想家、诡辩家。杨朱
一种像古希腊时代的那种怀疑伦理观的正确性的诡辩术在中国是不曾有过的。但用质疑的眼光去检验一般认为是正确的东西,对一切都坚决持怀疑态度的批判精神在中国却是古来有之。
尽管他们自己也在探讨伦理的确信是通过什么方法证成的,但他们却并不以这样的坚决来怀疑其证成性。
这些批判性的思想家们在中国被称为辩论者(辩士),其中在先秦时期最为著名的有惠子(卒于大约公元前330年)——他的智慧为其同时代的庄子所称道——和公孙龙(大约公元前.320年~公元前250年)@。两个人都继承并发展了从墨家学派中出现的辩证方法,惠子流传下来的名言有:“泛爱万物,天体同体”。
在中国先秦时
……[看更多书摘]
后记当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对于汉学起到的输出研究方法和命题的作用怎么评价也不为过的时候,我们发现直接的关于中国的其他学科的研究还相当不足。不管怎么样,还总是有着一些例外的情况,它们显示出,即使不通晓中文也仍然完全可以在汉学核心的研究主题内部做出非常有意义的贡献,冒着侵犯语文学家的保有领土的危险并非那种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是错误的举动。一些细致的、因而享有盛誉的阐释思想,如马克斯·韦伯(Max Weber)的《儒教与道教》(1920),此外还有卡尔·亚斯帕斯(Karl .Jaspers)的关于孔子和老子的《伟大的哲学家》(1959),以及和亚斯帕斯大约属于同时代但在对于中国伦理学的评价上比韦伯更为细致的阿尔伯特·史怀哲的《中国思想》都属于这些例外的情况。
众所周知,史怀哲在他的伦理思想上是有悖于时代精神的,“有意识的故意‘出离时代”’,而坚守启蒙的传统,坚定地认可18世纪理性主义。这几乎自动地使他接触到了中国,并且早在欧洲启蒙者那里就已经出于理性独立于教士的监护下把中国的孔家儒学当做自然伦理的可能性的主要证人了。自启蒙运动以来在欧洲就没有像史怀哲这样,在苛刻的、基于理性而不是非理性之上的伦理构架之中如此认真地对待中国思想的人。
史怀哲和其他很多同时代人一样对中国和印度有着浓厚的兴趣。然而史怀哲显然有别于阿道夫·莱西魏因(Adolf Reichwein)于20世纪初确立起来的“亚洲热潮”。如果说在欧洲危机中,人们的眼光开始投向东方,那么通常情况下就会从建筑在理性之上的现代“文明”中移开,寻找着一个新的“精神的文化”以及“生命的内在化”。“东方”本身——人们可能会想到中国的张君劢(1887~1968)和印度的罗·泰戈尔(1861~1941)——从浪漫主义以来就已经形成、并且在自然哲学的各种游戏形式中得以维持、直到今天仍然生动的模式中不无感激地得到相当多的可以借鉴的东西,并且自认为重新找到了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