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板戏史记

分類: 图书,文学,中国文学,纪实文学,纪实,
品牌: 师永刚
基本信息·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页码:39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ISBN:7506348888/9787506348881
·条形码:9787506348881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样板戏史记》内容简介:样板戏作为六零年代中国人的公共回忆以及中国国剧史上的某种文化遗迹与经典,深刻影响了一代中国人的生活与文化。而且确实曾经成为一种全国性的娱乐消遣。这种全民性的普及始于一九六零年代的群体性京剧革命时代。八个样板戏主导了六十年代中国人的审美与价值观的重张,甚至生活的戏剧化形态。或者说彻底的“文娱京剧化”。而样板戏,也成为一个时代以京剧为形态的重要的悲喜剧。不仅仅是国家的,它甚至是私立生活的一部分。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对于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一代人来说,样板戏正在成为一段历史的背景。
为了还原一个真实的样板戏的历史,提供真实的样板戏文献,为一代人的怀旧提供一个基本的依据,曾以撰写《宋美龄画传》以及推出革命说明书系列《雷锋》等书而知名的著名作家师永刚、张凡,遍考当年参与样板戏的编创演人员,历时三年,撰写了一部详实的样板戏传记,首度披露了江青与样板戏历史上的一些事件的真实内幕,与当年参与样板戏的编创演人员的恩怨情史与结局,是官方审定的首本集中讲述样板戏历史的集体记忆与文献。
《样板戏史记》同时联手样板戏专职摄影师,首度推出一本荟集全部样板戏经典图片为主的纪念册。书中收集的上千张图片、绘图布景,人物肖像以及草图,披露了当年样板戏经典图片的来龙去脉以及各种曲折的故事,这《样板戏史记》也是史上首部解密八大样板戏的权威传记。
媒体推荐我怕噩梦,因此我也怕“样板戏”。现在我才知道“样板戏”在我的心上烙下的火印是抹不掉的。从烙印上产生了一个一个的噩梦。
——巴金
样板戏水准不能完全抹杀,因为那真的是全新的文艺,曾经有可能走向一个高度,达到一个程度,可是后来完全被妖魔化了。
——陈丹青
就像有人喜欢样板戏,那是他们成长时期的感情模式,无关是非。
——阿城
一群娘子军跳芭蕾出来的时候,我就忍不住哈哈笑了起来,因为我以前看的芭蕾舞,例如MargotFonteyn与RudolfNureyev跳的《罗密欧与茱丽叶》都是非常优雅、浪漫的,忽然看见那群杀气腾腾的娘子军,扛着枪,绑着腿,横眉竖目的,一跳一跳的,滑稽得不得了,我忍不住笑了。去年我又去了中国大陆,很巧,我又看到一段新的《红色娘子军》舞台戏,娘子军一出来,我又笑了。那是因为90年代的娘子军扭来扭去,就像巴黎fashionshow在走台步。
——白先勇
尽管样板戏充满了善与恶简单化了的表演,配乐也是为纯粹的艺术家所反对的柴可夫斯基式的,道具和灯光效果过于精致,但它还是产生了短暂的戏剧性的光彩,实现了真正的大众化,然而由于一再重复表演而削弱了它的影响。
——剑桥中国史
编辑推荐《样板戏史记》:样板戏专职摄影师,陈美娟特别顾问,千张经典图片打造样板戏收藏巨典,首部解密中国八大样板戏的信史。
中国首部八大样板戏纪念册,1960年代的公共回忆革命美学,国剧史上某种文化遗迹的重新展布。
《样板戏史记》仅供40岁以上人士“收藏记忆”。
在具有历史意识的中国,文化传统不会轻易地消亡。京剧作为高级形式的音乐剧,200年来,不但是所有中国戏剧风格中最受欢迎的,而且确实曾经成为一种全国性的娱乐消遣。这种全民性的普及始于1960年代的群体性京剧革命时代。八个样板戏主导了上世纪60年代中国人的审美与价值观的重张,甚至生活的戏剧化形态,而样板戏,也成为一个时代以京剧为形态的重要的悲喜剧。不仅仅是国家的,它甚至是私立生活的一部分。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对于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一代人来说,样板戏正在成为一段历史的背景。
建国六十周年,样板戏创立四十周年,为了还原真实的样板戏历史,为一代人的怀旧提供一个基本的依据。本书编者历时三年,遍访当年参与样板戏的编创演人员,撰写了一部详实的样板戏传记,首度披露了江青与样板戏历史上的隐蔽事件的真实内幕,当年参与样板戏的编创演人员的恩怨情史与结局。本书同时联手样板戏专职摄影师,收录八百余张图片、绘图布景、人物肖像以及草图,曝光了当年样板戏经典图片的来龙去脉与背后的故事,是首本集中讲述样板戏历史的集体记忆与最真实的文献作品,也是一部最权威,收集图片最全的样板戏大传。不但具有收藏价值,同时也是一部生动详实的中国样板戏信史。
目录
第一卷 样板·前传
太后
角儿
御制·派
红灯记(图版)
第二卷 样板·正传
从演员到导演
特殊的口味
帝王将相VS现代戏
流行的革命
第一块样板
红灯是怎样亮起来的
十年磨一戏
智取威虎山(图版)
八台戏
现代戏
一个和八个
芭蕾舞与交响乐
沙家浜(图版)
第三卷 样板·外传
浮沉录
李玉和,杨子荣,洪常青……
说“英雄”谁是英雄?
红色娘子军(图版)
吴清华、喜儿、柯湘、方海珍
这些女人不寻常
阿甲,翁偶虹,李承祥,于会泳
“导演”的命运
巡演史
海港(图版)
第四卷 样板·后传
样板“重来”
盛况空前VS争议空前
消费红色的时尚
变形的“样板记”
波普“符号”
流行之乐
白毛女(图版)
第五卷 样板·簿
红灯记
智取威虎山
沙家滨
红色娘子军
海港
白毛女
奇袭白虎团
奇袭白虎团(图版)
附录:样板戏成型史
附录2:样板戏·不完全大事记
平原作战(图版)
杜鹃山(图版)
龙江颂(图版)
参考书目
后记:如何记述样板戏?
关于编写《样板戏》一书的笔记片段
……[看更多目录]
文摘插图:


第一卷样板·前传
太后
令“京戏”掀起第一波高峰的,同样是一个女人。
京剧兴盛,自然与满清宫廷的口位有关。来自关外的马背民族喜欢上戏曲之娱乐,自然非一日之功。乾嘉以来浩大恢宏的宫廷演剧活动甚至已经列入朝廷仪典定制,戏之于国家仪式的有关将会在日后得到传承。
梨园春梦里总有让人欷嘘不断的愉悦,即使皇帝亦不免从中寻找自己的春梦。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清帝咸丰仓皇逃往热河。避难之际,此位皇帝仍“着昇平署三拔至热河”先后把京城内府伶人两百多名调到避暑山庄来给他演戏。
皇帝如此,后宫熏陶日久,此风更炽。光绪之师翁同龢日记中多有记观戏之事:初九日晴,无风……自初五日起,长春宫日日演戏。近支王公、内府诸公皆与。医者薛福长、汪守正来祝,特命赐膳、赐观长春之剧也。即宁寿宫赏戏,而中宫厌笛,近侍登场,亦罕事也。此数日长春宫戏八点钟方散。
同治年间,慈禧专权,京剧在清宫廷内部的兴盛更加登峰造极。光绪九年,为庆祝慈禧的五旬寿辰,竟破例挑选了大批的京剧演员入宫承差,不仅演唱而且做教习,向宫内太监们传授京剧。此剧班被称为“普天同庆”科班。这个组织不在升平署编制之内,而是归属慈禧直接管辖,是个专门挑选年幼太监专学京剧艺术的科班,人们习惯的叫它“本宫”。后来民间有把大戏称为“本宫戏”的说法,即源于此。
慈禧观剧极有水准,京剧名家王瑶卿先生曾记:“西太后听戏很精,有时挑眼都挑得很服人。”是以,演员必须一丝不差地表演。如唱三刻不准唱四十分钟,唱上声的不能唱平声,该念团字的绝对不许念成尖字等等。
唱戏太监耿进喜回忆道:唱,老太后可什么都懂,什么都会。昆腔、二簧全成;在听高进喜唱了一段《占花魁》之后,老太后还拨正了几句。还有乱弹的《阐道除邪》里剥皮鬼唱的反调,就是老太后编的词,足唱二刻多。……同治爷敢跟太后上脸,我这是听师傅说的,那当儿还没我哪,说是同治爷能唱武生,可是没嗓子,唱过《白水滩》,赶着没外人的时候哄太后一乐。有一会在宁寿宫唱《黄鹤楼》,同治爷唱赵云,太监高四唱刘备,赵云打躬参会主公,那高四赶紧站起来打横说:“奴才不敢”同治爷说:“你这是唱什么戏呢?不许这样,重新来。”逗得太后直乐。
看来,最早的“票友”也出现在宫中。
守寡长达四十多年的慈禧,大约在深宫中
……[看更多书摘]
后记一个时间上的后来者,对于一个之前时代文化遗迹的表情是什么?
许多人也许使用了敬语,或者在内心对其产生怀疑,甚至批评。但面对历史的某个部分,我想,也许还应当有另外的表情。当然,我指的是,曾被某个学者评价为“国剧史上某个重要的文化遗迹”的所谓的八大样板戏。这些剧是在我并不能听懂的时候出现的,我出生的时候,它们的剧照仍然在乡间或者城际的家庭的墙上张贴、悬挂,革命与喜庆的表情交杂的70年代初的景象,给我强烈的冲击,那时候,这些剧已成为父辈们那一代人的习惯的声音的尾章。它们即将消失,我还没有体会过它的绚丽。而且我对它们并没有什么亲历者的兴趣或者爱憎理由。而这种消解随着我的成长,样板戏开始退出历史,一个时代的新声开始繁杂地出现。它们消失在了我成长的历史里,我甚至会以为它们本来就是历史的某一部分。四十岁以后的这一代人们,他们也许都只是在这些戏的遗迹里慢慢地成长,或者,并不能分辨出样板戏的背影里真实的那些部分,哪些是政治,哪些是戏,哪些是革命,哪些是奇迹。
样板戏的出现是在两年前的某天早晨,我在潘家园的旧书摊上,看到一本很厚的旧书《智取威虎山》,上面杨子荣先生打马上山的革命形象红亮灿烂,它朴素地躺在冬天的书摊上,坚硬,又有点不合时宜。它有点孤独地躲在一角。我被杨先生的眼神触动,那是一种久违了的革命气质。那本书穿越四十年的阅读经验击中了我。随着越来越多地翻阅各种样板戏的著作与回忆录,包括那些经典唱片与影片,我甚至误以为,自己一直都是这些剧目的真实的崇拜者,它们在四十年前,我接触到那些尾声的时候,就深耕于我的内心。只是这本书,杨先生的眼神,它们叫醒了我精神中沉睡的这一部分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