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写作百课(8年级上册)

分類: 图书,教材教辅与参考书,初中,初二,语文,
品牌: 盛华明
基本信息·出版社:宁波出版社
·页码:14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ISBN:9787807434238
·条形码:9787807434238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读者对象:8年级学生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初中语文写作百课(8年级上册)》:定位十分明确,就是要帮助同学们在学好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前提下,全力提高考试成绩。依据语文课程标准、遵循作文教学规律、构筑写作教材体系。
编辑推荐《初中语文写作百课(8年级上册)》由宁波出版社出版。
目录
七年级上册
第1课 我手写我心
第2课 ★写作的源泉
第3课 观察
第4课 采访
第5课 调查
第6课 想象
第7课 联想
第8课 顺向思维与逆向思维
第9课 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
第10课 ★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
第11课 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
第12课 语言的修饰
第13课 ★句式的选择
第14课 ★积累
第15课 审题
第16课 立意
第17课 构思
第18课 选材
第19课 结构
第20课 提纲
七年级下册
第21课 ★记叙文
第22课 记叙中心
第23课 记叙顺序
第24课 记叙详略
第25课 外貌描写
第26课 行动描写
第27课 语言描写
第28课 心理描写
第29课 环境描写
第30课 细节描写
第31课 ★侧面描写
第32课 定点换景
第33课 移步换景
第34课 寓情于景
第35课 ★游记
第36课 借物喻人
第37课 托物言志
第38课 以小见大
第39课 ★开头与结尾
第40课 拟题
八年级上册
第41课 情节
第42课 线索
第43课 过渡
第44课 悬念
第45课 伏笔与照应
第46课 波澜
第47课 ★婉曲
第48课 ★比衬
第49课 渲染
第50课 ★蓄势
第51课 意境
第52课 象征
第53课 文采
第54课 ★说明文
第55课 说明事物特征
第56课 说明的顺序
第57课 说明的方法
第58课 事物说明文
第59课 事理说明文
第60课 科普小品文
八年级下册
第61课 ★议论文
第62课 观点与材料统一
第63课 论点正确
第64课 论据充分
第65课 论证合乎逻辑
第66课 摆事实讲道理
第67课 正反对比论证
第68课 比喻论证
第69课 反证法
第70课 归谬法
第71课 幽默与讽刺
第72课 一事一议
第73课 ★夹叙夹议
第74课 随笔
第75课 ★杂感
第76课 评论
第77课 演讲稿
第78课 辩论
第79课 ★真情
第80课 创意
九年级全一册
第81课 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
第82课 内容与形式
第83课 文风
第84课 文章修改
第85课 记叙性散文
第86课 抒情性散文
第87课 说明性散文
第88课 议论性散文
第89课 诗歌
第90课 小说
第91课 ★戏剧
第92课 命题作文
第93课 半命题作文
第94课 话题作文
第95课 材料作文
第96课 看图作文
第97课 ★缩写
第98课 ★扩写
第99课 ★续写
第100课 改写
……[看更多目录]
文摘为使情节在“明白”、“通顺”、“完整”的前提下,平添几处“精彩”之笔,除了常用的对比映衬、欲扬先抑、调整叙事顺序等方法外,还有下面几种方法:
1.一波三折。《羚羊木雕》一文情节简单,但读起来饶有兴趣。文章一开始就渲染了紧张气氛,妈妈查问,惊吓了“我”,也惊吓了读者。在妈妈的严厉追问下,“我”不得不说出“赠送木雕”一事.妈妈固执地让“我”“要回来”。这时爸爸走了进来,事情也许有转机.可没想爸爸也是一样的冷漠。事情并没有得到解决。可“我”和万芳的友谊是那么深厚,怎么可能拿回呢?进退两难时,奶奶出现了,也许来了救星。可是奶奶无法做主。矛盾继续激化。被逼无奈的“我”只得去“要回木雕”,友谊遭到彻底破坏。这就是结局吗?最终,万芳的一句“咱俩还是好朋友”让人百感交集:无奈、遗憾、辛酸、伤心、感动……而这就是一波三折的情节所带来的阅读享受。
2.穿插描写。《阿长与(山海经)》的叙写情节的艺术是令人叹服的。而究其主要原因,是作品的描写运用了穿插组合这一方法。如叙及长妈妈“切切察察”时,特地描写她那“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的姿势,这一细微动作,既显形又传神。又如谈长妈妈睡相时,忽然插入“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的描写,好比一个特写镜头。活脱脱地映现出长妈妈粗放的特点。这些均是在叙述的段落中,间以描写。更重要的是在整体叙事中,进行大段落的描写,如谈到“元旦辟头的磨难”时,作品则浓墨重彩地展开描写,写长妈妈在睡前对孩子“极其郑重”的嘱咐.写她第二天醒来时“一把将我按住”及“摇着我的肩”的动作,写她“惶急”的眼神,写她“喜欢”的笑声.绘声绘色地勾勒出一个质朴的农妇形象。
3.组合调整。比如莫怀戚的《散步》。根据作者自述,此文的切入角度为“生命”。在文中设计了——背:背小的,背老的,将整个世界背起来,中青年人责无旁贷。为了突出“责任感”,特意设置“歧路之争,不能两全”这个重要情节。但是作者也谈到,文中有些情节是真实的,但也有组合和调整:全家三辈四口人的散步,的确如文中所说:初春,南方的原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