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背影
分類: 图书,文学,作品集,中国当代,
品牌: 《北京日抱》纪事采写组
基本信息·出版社: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页码:36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ISBN:9787503322303
·条形码:9787503322303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历史的背影》内容简介:在《北京日报》上做《纪事》,最初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因为社会对新闻的需求越来越急切,媒体常常会在事情的本质没有完全显露之前,就匆匆忙忙对新闻事件做出评判,而这样的评判,其尺度又往往是单一的、刚性的,缺乏历史感和更广阔多元的文化视角。比如,对经济事件的评价,往往只有一个标准:合乎效益原则的,或不符合效益原则的。对科技事件也是一样:合乎技术进步的,或不符合的。以文化的、多元的视角回顾曾经发生的新闻事件,还历史以应有的厚度,即是我们做《纪事》的初衷。
我们并不是只想回顾旧事,但时间是产生历史感的先决条件。只有过滤掉现实的利害情感,理性才能有生长的空间。
叙事是一种能力。有思想的叙事更是如此。老实讲,收入《历史的背影》中的文章,距完美体现这些还是有很大距离的,但他们每一篇的成稿过程都是极其认真的:包括集体论证选题,和不少于40天的采访与写作周期。这是题外话。
媒体推荐毛泽东突然接过头:“我很赞成在将来采用拉丁字母.你们赞成不赞成呀?我者,在广大群众里头.问题不大。在知识分子里头,有一些问题,中国怎么能用外国字母呢?但是,看起来还是采用外国字母比较好……”
——《(汉语拼音方案)制订始末》
胡耀邦于12月12日在华中工学院党委的来信上这样批示:“……这件事用不着再大肆翻腾,注意一下就可以了。”
——《回望“潘晓讨论”》
一件超肥大的藏蓝色中式罩衫——敞着怀:一条上肥下瘦的黑色棉布“秋裤”——裤腿一高一低:一双千层底“老头鞋”,一双白色棉布袜子,又厚又密、颇具乡土风味的齐头帘几乎遮住了眼睛……24岁的崔健,就这样站在了1986年的北京的舞台上,活像一出荒诞剧。
——《1986,中国流行乐的青春记忆》
中国代表团抵达的消息引起了不小轰动。记者们在文章中铺撤了大把的惊叹号。芬兰最大一家报纸报道此事所用标题是《中国选手赶来参加已结束的奥运会》。
——《1952,新中国初征奥运》
编辑推荐《历史的背影》:为你展示过往那些新闻事件背后鲜为人知的细节;
带你回顾那些已逝的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脉络及其社会心理的律动。
以文化的、多元的视角回顾曾经发生的新闻事件,还历史以应有的厚度。我们并不是只想回顾旧事,但时间是产行历史感的先决条件。只有过滤掉现实的利害情感,理性才能有生无的空间。
目录
序
上篇
徐迟与陈景润
话剧《于无声处》进京纪事
可口可乐叩响国门
回望“潘晓讨论”
中国女排夺冠记
“张华救老农讨论”的再追问
1983年春节联欢晚会诞生始末
首届中日围棋擂台赛纪事
1986,中国流行乐的青春记忆
天安门城楼开放的前前后后
下篇
马连良归来
广播体操,半个世纪的全民健身记忆
1952,新中国初征奥运
50年前上海名店大迁京
《汉字简化方案》制订始末
《汉语拼音方案》制订始末
第十万零一个为什么
赤脚医生,20世纪中国的温暖记忆
……[看更多目录]
序言在《北京日报》上做《纪事》,最初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因为社会对新闻的需求越来越急切,媒体常常会在事情的本质没有完全显露之前,就匆匆忙忙对新闻事件做出评判,而这样的评判,其尺度又往往是单一的、刚性的,缺乏历史感和更广阔多元的文化视角。比如,对经济事件的评价,往往只有一个标准:合乎效益原则的,或不符合效益原则的。对科技事件也是一样:合乎技术进步的,或不符合的。以文化的、多元的视角回顾曾经发生的新闻事件,还历史以应有的厚度,即是我们做《纪事》的初衷。
我们并不是只想回顾旧事,但时间是产生历史感的先决条件。只有过滤掉现实的利害情感,理性才能有生长的空间。
叙事是一种能力。有思想的叙事更是如此。老实讲,收入《历史的背影》中的文章,距完美体现这些还是有很大距离的,但他们每一篇的成稿过程都是极其认真的:包括集体论证选题,和不少于40天的采访与写作周期。这是题外话。
文摘插图:
罗声雄,湖北人,30出头,好打抱不平。有一次,陈景润像“叫花子”一样被“革命群众”群殴,周围的人都哈哈大笑,只有罗为他出了头,由此罗成了陈为数不多的朋友之一。这次,为了给陈景润打气,罗声雄和数学所的另一位业务干部乔立风,决定跨过数学所党委,把事情直接捅到院里。
一份题为《数学所取得一项重要理论成果》的工作简报,径直送到了中科院领导处。副书记武衡看完这份简报后,顿感眼前一亮。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电子计算机的改进引发了西方的技术革命,而我们却停滞不前。1971年至1972年间,周恩来借接见美籍物理学家杨振宁和数学家林家翘的机会,与中科院负责人谈话,要求中科院在理论研究上要有所突破。陈景润这个成就,真是恰逢其时。
武衡立即赶到数学所,当着党委书记的面,尖锐地指出:“单是陈景润有论文不敢拿出来的事,就应该向总理反映。”这位书记的答复也很有时代特色,他说:“陈景润的论文能不能发表,要经全体群众讨论通过!”
在随后的全院大会上,武衡专门表扬了陈景润,不过他没提名字,仅说:“我国年轻的数学工作者在数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做出了一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成果……”
坐在底下的新华社记者顾迈南,专门负责科技报道,听到此处,她心中一动,立即询问身旁的一位局长,得知这个人叫陈景润,“是个怪人”!
第二天,顾迈南就到了数学所,接待她的那位“革委会”负责人说:“这个人(指陈景润)生命力很强,中关村医院来了几次病危通知单,说他快死啦,可他至今还活着。”
随后,顾迈南迅速写了两篇“新华社内参”,专门报道了陈景润。现在回看这两份“内参”,只有两处略有夸张。一是在论文尚未发表前断言“陈的论文发表后,会轰动世界”,一是说“陈命在垂危,亟待抢救”。
顾迈南发表在《新华社内参》上的文章引起了毛泽东主席的注意,毛泽东主席就陈景润的治疗作出了批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