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技术扩散与产业梯度转移问题研究(经济管理学术文库)

分類: 图书,经济,经济学理论与读物,经济学分支科学,
品牌: 张经强
基本信息·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
·页码:24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ISBN:9787509607237
·条形码:978750960723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经济管理学术文库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区域技术扩散与产业梯度转移问题研究》基于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重点研究了以下问题:一对我国各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差异性进行了分析评价;二对四大区域的技术扩散效应进行测算。得出了影响区域技术进步的因素;三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性和产业梯度状况进行了实证评价;四对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技术进步、产业发展状况以及产业梯度转移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区域技术扩散与产业梯度转移的对策和建议,为政府制定区域发展政策和区域产业规划提供了借鉴,对于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张经强,1971年8月生,管理学博士,山东淄博人。1995年7月获山东理工大学工学学士学位,2001年6月获中南大学工学硕士学位,2009年6月获北京理工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为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教师。近年来,主要从事技术创新、技术扩散及区域经济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持或参与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企事业单位委托课题等科研项目10余项,曾在《科学学研究》、《计算机科学》、《科技进步与对策》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编辑推荐《区域技术扩散与产业梯度转移问题研究》:经济管理学术文库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1.5 本书创新之处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区域技术扩散与产业梯度转移研究现状及评述
2.1 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国内外研究综述
2.2 区域技术扩散国内外研究综述
2.3 区域产业结构比较国内外研究综述
2.4 产业梯度转移国内外研究综述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实证研究
3.1 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基本理论
3.2 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实证计算
3.3 实证结果讨论与分析
3.4 四大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差异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区域技术扩散效应分析
4.1 技术扩散的测定指标及影响因素
4.2 区域技术扩散效应实证计算
4.3 技术扩散效应回归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区域产业结构比较研究
5.1 相关概念的界定
5.2 我国区域产业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5.3 我国区域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5.4 我国区域产业结构变动的因素分析
5.5 区域产业结构差异性实证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区域产业梯度转移问题研究
6.1 相关概念的界定
6.2 我国经济梯度分析
6.3 我国区域产业梯度转移分析
6.4 经济梯度与产业梯度的比较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区域技术扩散与产业梯度转移的关系研究
7.1 技术创新与技术扩散关系研究
7.2 技术创新能力与区域产业结构的相关性研究
7.3 产业梯度转移对四大区域产业结构的效应分析
7.4 区域技术扩散与产业梯度转移的关系研究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进技术扩散,推动产业梯度转移的对策建议
8.1 东部地区的对策建议
8.2 中部地区的对策建议
8.3 西部地区的对策建议
8.4 东北地区的对策建议
8.5 本章小结
结语
附表
参考文献
后记
……[看更多目录]
文摘插图:

(4)高技术产业发展较快。截至2007年,中部地区共有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8个,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36个。武汉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全国最大的光谷基地、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中心。目前,光电产业、生物医药工程、电动汽车、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卫星定位系统等研究水平均列全国前茅。高技术企业已从2000年的1291个,上升到2380个,高技术产值增加值也从2000年的222.58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927.5亿元,发展速度位居四大区域之首。
(5)主导产业正逐步形成。一般来说,区域经济的成长、成熟,或者说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优化,源于区域主导产业的变动,也由主导产业的方向所决定。经过50年的工业化发展,中部六省已经在原料工业、燃料动力工业、农产品加工业和高新技术领域形成了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体系和产品体系。比如,山西的煤、焦炭、铁、电,安徽的汽车工业,江西的矿产资源,河南的有色金属、煤炭、火电产业,湖北的汽车、石油化工、盐化工产业,湖南的烟草产业等在本地区都逐步形成主导产业。
5.3.2.2 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发展面I临的主要问题
中部地区除有着自己的资源优势外,在产业结构发展方面还面临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比如:
(1)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两个方面:
1)工业化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与劳动力结构背离。
2)企业规模结构和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产值比重过大,小型工业、轻工业产值比重偏小,轻重工业比例失调,轻工业发展落后。
(2)人力资本不足。中部地区人均科技教育投入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口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人口中的教师、工程师和科研人员等的比重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体制改革滞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错位”和“缺位”现象十分普遍、十分严重。中部地区还存在民营企业经济环境不宽松、地位不平等、经营限制多以及社会保障措施不健全等诸多问题。
后记本书是在作者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完成的。
在本书即将出版之际,我首先要深深感谢我的导师夏恩君教授。在我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夏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正直坦荡的做人风格时刻感化并激励着我。夏教授学识渊博,为人、为学、为事之大义、高洁、严谨、博大,深得学界敬仰。师从夏教授,乃吾一生之荣幸!
我要衷心感谢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李存金教授、王兆华教授、骆殉教授、薛永基博士、葛文硕士、北方工业大学理学院王建稳教授,他们在我博士学位论文的撰写和修改、数据的搜集和整理、统计软件的学习和使用中给予了我很大的启发和帮助,在此,对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同时,我也要感谢在我读博期间给予了我很大帮助的北京理工大学老师、同学和师兄弟,他们是侯光明教授、李健教授、何海燕教授、刘平青副教授、赵中秋副教授、张晓生博士、葛永智博士、唐志超博士、袁永宁博士、严薇博士、李传辉博士、安彬博士等。
我还要感谢工作单位的领导和同事们,他们在我读书和论文写作期间给予了我极大的关怀和鼓励,正因为有了他们的鼓励,我才坚持完成了论文的写作。他们是副校长胡应平教授、经管学院院长吴永林教授、科研处处长铁军教授、经管学院党总支书记张玉林副教授、工商管理系主任张欣瑞教授、人事处副处长宛燕平老师,以及张卫平教授、赵继新教授、张铁山教授、史仲文教授、李丛珠教授、范景军副教授。
我还要特别感谢北京建筑工程学院郑文堂校长,郑校长在我求学、读书期间给予了我极大的关怀和勉励,使我坚定信心,顺利完成学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