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你如果碰到搞数学的人,尽量对他们好一点。他们很郁闷,因为伟大的马丁·加德纳刚刚于5月22日去世了。加德纳大半辈子都在和趣味数学打交道。他算不上数学家,只是一名“科学作家”。但他在著名通俗科学杂志《科学美国人》开设时间长达30年的“数学游戏”专栏,以及一生写的70多本书,却帮助无数孩子变成了数学家。他是诗人奥登,作家亚瑟克拉克、卡尔·萨根、纳博科夫的偶像。他是人所皆知的“趣味数学”大师。
聚会 集合最聪明的大脑
今年3月24日到28日,乔治亚州亚特兰大的一个小山坡上,到处都是奇奇怪怪的装置,这边,一群人在搭造一个用金属、竹子和气球为材料的数学模型雕塑,那边,一个魔术师在给一个数学家展示如何“扔”出一个结,另外一群人则在制作视觉错觉的照片。这是第9届“加德纳集会”(Gathering for Gardner),是全球无数聪明脑子们的“数学狂欢日”。300多名知名数学家、魔术师、艺术家、迷宫设计者、谜题作家、玩具制造者、IT狂人、认知心理学家作为嘉宾聚集在一起,在4天时间内集中进行“头脑风暴”。
一听这个名字你就知道了,这个世界级别最高的游戏集会之一是以加德纳(Martin Gardner)的名字命名的。16年前,加德纳停止了《科学美国人》上的“数学游戏”专栏写作。一个名叫罗杰的读者找到了他。在汤姆的组织下,1993年的首届“加德纳集会”成功举办,并成为全球最聪明的“猜谜宅人”每两年一次的狂欢节。
直到去世前不久,加德纳一直都在用他那台老式打字机设计猜谜。至今,他已经写了超过70本猜谜书。他是世界上最多产、最知名的趣味数学作家。
写作 专栏影响半世纪
1914年,加德纳出生在奥克拉。他的父亲是一名石油地质学家。他会玩一些小魔术。在父亲的影响下,加德纳从小就对魔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过,这位后来影响了几代数学家的游戏大师,自己却从未接受过严格的数学科班训练。
二战前后,他在芝加哥大学学习哲学。尽管不是数学专业,他却会去听数学家卡尔纳普的讲座。加德纳从未想过自己要成为一名数学家,却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学毕业后,他开始给《君子》等杂志写文章。他觉得做自由撰稿人挺好。
加德纳42岁的时候,《科学美国人》的出版商找到他,问他愿不愿意写点“趣味数学”的专栏。加德纳尝试着写了篇和趣味翻转卡片有关的文章,结果反响不错。历时超过30年的“数学游戏”专栏就此拉开序幕了。
数学猜谜者并不介意谜题的版权问题,普遍的共识是:好的谜题就是永远流传的。加德纳也曾说,他自己创造的猜谜几个手指就可以数过来。不过,他很注意在书中和专栏中标明引用材料的出处,虽然人们一直用谦虚来描述他,但他一直坚持说自己根本不是一名数学家。加德纳称,之所以他的专栏和书受欢迎,正是因为自己不是一名数学家,这样他才能从读者的角度来写出有趣的内容。
1981年,加德纳停掉了专栏。无数的科学家都是看着他的趣味数学专栏长大的。诗人W.H奥登、科幻作家亚瑟·克拉克、演化生物学家古尔德、预言学家乔姆斯基、科学作家卡尔·萨根都曾表示对加德纳的崇拜。纳博科夫也曾在小说中提及加德纳,称他为“创造性的哲学家”。
态度 坚定的反伪科学斗士
1960年,加德纳写了《注解爱丽丝》,对《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进行了数学、物理、心理学、历史的注解。比如,他找到了“柴郡猫”的两种历史起源。如今,《注解爱丽丝》本身也成为经典之作。
加德纳也是世界上最坚定的反伪科学斗士。他在《以科学名义的狂热与荒谬》一书中猛烈地抨击科学作假、骗术和伪科学。1976年,加德纳与卡尔·萨根,阿西莫夫等人成立了“怀疑论调查委员会”。他们鼓励从顺势疗法到算命等很多行为进行调查,加德纳后来还专门写了专栏“边缘观察者笔记”记录这些调查。
加德纳还创造过一个很知名的形象“矩阵博士”。这是加德纳用来讽刺“命理学”的人物。命理学认为,所有的数字都和某种现实现象、物体和生物相关。后来,为了向加德纳致敬,自第四届“加德纳集会”以来,大会出现了一个传统,每次都有人扮演成矩阵博士,“大赞”本届大会届数的神奇,比如在第八届大会上,“矩阵博士”在大谈特谈什么美国总统8年一换,奥运会在3个8的时间数字中举行,圣诞老人有8头麋鹿,钢琴有88个琴键……然后大家一起来嘲笑这种迷信。
加德纳一方面对伪科学持斗争到底的态度,另一方面,又用很幽默的态度来对待科学解释和趣味数学,比如他会说,希望读者记住拉开四月序幕的那一天节日。“我一直都在玩。”他在一次采访中说,“幸运的是,我以此为生。”
【游戏时间】
加德纳谜题选
●变态分割
你可以把这个图一分为二,只用一条分割线(当然,可以不必是直线)把它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图形码?这个谜题看上去很简单,但实际却不一定哟。
●逃跑洋葱
照图在桌上摆四根火柴,它们象征着一个马丁尼杯,“杯”中还放入一个火柴头,象征吉普森鸡尾酒中的洋葱粒,移动两根火柴,让洋葱跑到酒杯外面。酒杯可以横摆,甚至倒过来,但形状不得变化。
以上谜题来自《科学美国人》
编译/本报记者 金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