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克雷格·文特尔的“人造生命”撼动的已不只是科学界,更有美国的政治中心。
他挂帅的研究所宣布“人造生命”问世没几天,美国国会众议院能源和商务委员会即要求文特尔出席特别听证会。日前,文特尔来到华盛顿国会山,为其引发巨大的“伦理担忧”的人造生命研发作证。
科学家为研究成果上国会接受质询在美国罕见。
不仅如此,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人造生命”消息一出,即要求美国生物伦理委员会“督察此事”。显然完全预估到此事将掀起怎样轩然而复杂的波澜,奥巴马显得很讲究“进退有据”,奥巴马的指示是:“评估此研究将给医学、环境、安全等领域带来的任何潜在影响、利益和风险,并向联邦政府提出行动建议”。
而这些对文特尔来说,即使不算是纸船风波,但也绝不是骇浪惊涛;因为文特尔在美国生物学界就是以“坏小子”出名、踏着风浪过来的。
小时候对学习“根本不上心”
文特尔1946年出生在美国盐湖城。后来全家迁居到旧金山的郊外小城密尔布莱,文特尔就在那里长大。上高中的时候,文特尔差点因学习成绩不好退学。他整天不是追女孩就是去冲浪。文特尔的弟弟、在美国宇航局任设计师的基恩说:“他当时在学习上没什么动力,他对这些根本不上心。”
但文特尔后来却辩解说,他从小就得了一种罕见的“视觉记忆”缺损疾病,就是对不是亲眼所见的图象,大脑都不能留存记忆。“别人让我看张照片,再把照片藏起来让我回忆照片的样子,我死活记不起来,这对生活、特别是学习非常不利。”文特尔说。
中学毕业后,文特尔参加了海军医院兵团,接受了医护兵的训练,并被派往越南战场。有报道说越战对文特尔影响很大,使他意识到“生命的珍贵”。文特尔回国后就攻读圣迭戈大学的生物化学学士学位,几年后又获得生理学和药理学博士学位,从此走上了生物科技之路。
叫板基因研究的“联合国军团”
1990年,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美、英、日、法、德及中国相继加入其中。该项目动用30亿美元巨资,计划在2005年完成全人类基因组的测序工作。但克雷格·文特尔却跳出来悍然挑战这个基因研究的“联合国军团”。
1998年,从风险投资公司拿了3亿多美元的文特尔组建了塞莱拉公司,此前文特尔一直在马里兰州一家国立卫生研究院工作。文特尔宣称:塞莱拉将在3年内完成人类基因组的序列测定。文特尔毫不掩饰他的目的:抢先完成人类基因组测序,将人类基因组图谱申请专利。
各国科学家都觉得文特尔狂到有点“疯”。但其实文特尔是有备而来。因为他在卫生研究院工作时,已自己研发出独特、快速的基因测序方法——文特尔将其称为“霰弹枪式测序法”。
这个方法是把一个细胞的所有基因粉碎成无数DNA小片段,供测序机“破译”。计算机处理由此生产的琐碎数据,并把密码拼接成基因组序列。这种方法和当时各国所用的“快速标签测序法”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把巨量工作交给计算机,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基因测序速度。
为阻止人类基因组专利落入危险的文特尔“个人私有”境地,2000年3月,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和英国首相布莱尔联合发表声明,宣布美英将支持把基因组数据向全世界“免费公开”。而“联合国军团”也被迫与文特尔的团队比“时速”,不断调整、加快基因组测序步伐。最后的结果是,经过复杂的谈判和克林顿的亲自协调,实行“公”、“私”两大团队合营。
同年6月26日,克林顿在白宫向世界宣布“人类基因组草图”完成。文特尔站在克林顿的一侧,从此“天下谁人不识君”。
万亿美元的“远大目标”
人造生命“辛西娅”的问世现在又一次使文特尔立于全球目光的聚焦点。而文特尔告诉世人:他有着“更为远大的目标”。
文特尔自信地表示:“人造生命”的技术价值“超过万亿美元”,将成为非常强大有用的生物学工具。推出由人工基因与自然细胞合成的“辛西娅”仅仅是一个更宏大工程的一小步,未来他们可以根据客户需求提供“订制”的有机物。
文特尔从不掩饰他科研工作的“商业指向”。当初因为人类基因组图谱“专利计划”落空,不但令他自己钱包大损,甚至后来还被塞莱拉的董事们踢出公司,当时文特尔情绪低落到选择逃到他那艘95英尺长的新游艇“魔法师二号”去自我疗伤。但这一次文特尔应该不再失手了,“人造生命”成果由文特尔自己的研究所一手掌控。
据美国媒体报道,文特尔已经和石油巨头埃克森美孚达成协议,要制造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为燃料的水藻——一种能赚大钱的有机物。本报记者 潘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