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长伟 杨瑜婷 甘文君
“妈妈,这个绿色的螺旋楼梯是什么东西?”“这个离地球最近的星球是什么?上面也住了人吗?”“为什么我们现在都看不到恐龙了?”……这些形形色色的问题是暑假期间在北京的一个科技馆里,孩子们面对各种展品所产生的疑问。很多带孩子前来参观的家长说:“场馆内的一些模型、仪器原理弄不明白,若无人讲解,就只能走马观花带着孩子到处看看。”
不久前发布的《中国科协科普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显示,虽然目前我国科普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科普人才的发展现状仍不能满足科普事业发展和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的需求。
“我国科普人才的基本状况可以概括为:专职科普人才数量不足、水平不高,兼职科普人才队伍不稳定、作用没有充分发挥,面向基层的科普人才短缺,科普创作与设计、科普研究与开发、科普传媒等方面的高水平科普人才匮乏,科普人才选拔、培养、使用的体制和机制不够完善,这些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科普事业发展的瓶颈。”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任福君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
科普人才短缺
培养机制有待完善
“家乡科普场馆比北京少,小区里也没什么宣传员,孩子了解这些知识,一般都是通过学校或者我们自己买的一些科普读物”。带着6岁女儿来北京参观中国科技馆的王先生告诉笔者。
任福君表示,上述问题只是科普人才短缺的表现之一。科普人才的不足不单单表现在基层科普人才,也表现在高端科普人才上。“其中基层人才不足又包括农村科普人才不足、城镇社区科普人才不足、企业科普人才不足、青少年科技辅导员不足四个方面。”
根据科技部2008年的统计,全国科普人才总量为176万人,其中,专职23万人,兼职153万人(含注册科普志愿者77万人)。“科普兼职人才占了绝大部分,这与我们研究测算的对科普人才的需求数量还有距离,人才短缺问题明显。”任福君说。
“目前感觉最为缺乏的科普人才是企业科普人才、科普策划与组织人才和科普创作人才。”任福君告诉笔者。
他认为,目前我国的高等院校未设科普专业,从而致使科普人才培养在高等教育这个环节存在短板,科普人才生力军不足。即使存在相关的科普人才培训,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暴露出诸多问题,执行起来困难重重。“需要培训的人才数量多,缺乏充足的经费支持;涉及的部门、单位多,需要一个方面进行抓总,综合协调考虑,而这需要多部门的支持和配合,这一过程需要时间。”
除此之外,“科普人才目前没有具体的认证资质,而这也正是我们所努力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没有认证资质,对于其工作能力也就没有权威认证,对于其工作业绩没有权威评价,使科普人才缺乏向上追求的重要梯级激励,从而造成科普事业吸引人才难,留住人才难,造就人才也难的局面。”
多方寻求突破
避免欲“科”难“普”
科普人才是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基础,也是突破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瓶颈、快速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人才保障基础。
针对我国科普人才的发展现状,任福君认为,要着力解决我国基层实用科普人才培养、培训的短板问题,需加强国家对基层实用骨干科普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的建设投入,加强资助高校设立科普研究开发基地。
“此外,为打破人才瓶颈,避免科普工作陷入欲‘科’难‘普’的尴尬境地,还需从多方面寻求突破。”任福君说。
他认为,要大力开展科普人才基础理论研究,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建立科普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实用科普人才的培养培训力度。即通过举办多层次、多类型的科普人才培养培训班,培养、培训科普骨干人才,通过国家科普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带动各级科协、科普组织、科普培训机构广泛开展科普人才培养培训,从而形成中央与地方上下联动、合力建设科普人才的局面。“这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对科普人才的需求。”
任福君还强调,要着力解决科普实践中的科普人才结构性矛盾问题。“针对我国农村实用科普人才不足、城镇社区、企业科普人才缺乏、青少年科技活动辅导人才紧缺、高端和专门科普人才匮乏等结构性问题,加强农村实用科普骨干人才、城镇社区、企业实用科普骨干人才、青少年骨干科技辅导员和高端科普人才培养、培训,着力解决我国科普人才队伍结构优化所要解决的急迫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