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上午,6只大熊猫作为成都首批野化过渡研究个体,率先入驻新落成的“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都江堰繁育野放研究中心——熊猫谷”,踏上全球最大圈养大熊猫人工繁育种群的回家之路。
6只大熊猫分别是星蓉、星雅、功仔、迎迎、芝芝和琪琪,都属于亚成体,相当于人类少儿期,发育迅速、胆子较大,具有较强的生存适应能力,其中星蓉和星雅是一对双胞胎。成都熊猫基地用了近一年时间,从谱系、健康、遗传背景、性别配比等多方面进行严格观察,最终从现有108只大熊猫中选择组建了这支野化训练“先遣队”。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副主任费立松向记者介绍,6只大熊猫表现非常好,很快就适应了经过特殊技术处理的新环境,同时,都江堰地处的岷山山系、邛崃山系本来就是大熊猫的“老家”,非常适合大熊猫生存。
据了解,随着大熊猫圈养种群密度扩大,对兽舍等基础设施要求不断增加,疫源疫病交叉感染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加。为确保大熊猫种群的安全,缓解基地周边区域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压力,加强圈养大熊猫放归自然的进程,实现大熊猫保护回归自然的最终目的,成都大熊猫基地决定进行大熊猫野化过渡训练。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经过20多年的科学攻关,成功繁育大熊猫109胎161仔,成活119仔,现存108只,建立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圈养大熊猫人工繁育种群,其大熊猫保护的动物资源、科技水平,均具备了实施野外放归种群基础和技术支撑。
目前,野放中心在兽舍建筑、室内外饲养设施设备、环境富化、饲料及人员配置等方面都做好了充分准备。通过野化过渡训练,大熊猫的野外生存能力将得到明显提高。
“第一期野化主要是训练它们在自然条件下,不依赖人的条件下,能够自由地采食竹子,能够选择哪类的竹子、哪个季节、吃哪个部位、哪种营养好,它可以自由地选择。”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副主任费立松说。
工作人员介绍,野化过渡训练将着重关注大熊猫适应能力的提升,同时逐渐减少与人直接接触的时间,逐渐减少并最终停止饲喂精饲料补充料和其他添加剂,构建模拟野外竹子采食区域,最终将具有一定野外生存能力的大熊猫放于更大区域、没有人工建筑、竹类更加丰富的模拟野外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