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模拟的“上帝粒子”(希格斯粒子)衰变轨迹
寻找“上帝粒子”的巨大探测器
中新网7月4日电 综合报道,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科学家4日表示,他们在寻找希格斯玻色子,也就是所谓的“上帝粒子”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了一种新型亚原子粒子,该粒子符合希格斯玻色子的属性。
欧核中心发言人因坎德拉称,物理学家已发现了一种新的玻色子,符合希格斯玻色子的属性。玻色子是一种“亚原子粒子”,即比原子还小的粒子。
“希格斯玻色子”理论由英国爱丁堡大学物理学家希格斯于1964年提出,希格斯认为,在137亿年前的大爆炸中,希格斯玻色子使物质得到质量(万有引力则将质量变成重量),使恒星和行星都得以诞生,最终孕育生命。这一理论可解释粒子为何拥有质量,从而演化为万事万物。人类距离了解宇宙诞生之谜或许将要迈进一大步。
新闻背景:
在19世纪末,物理学家们相信分子原子的存在,俄国物理学家门捷列夫甚至编了元素周期表。20世纪初,物理学家通过实验肯定了原子的存在。后来,物理学家发现,原子是由电子和原子核组成的,而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到了20世纪70年代,物理学家又发现,即使质子和中子也是复合粒子,由夸克组成。所以,从70年代到90年代,物理学家肯定了基本粒子家族的成员,它们是电子,中微子和夸克,以及类似电子的μ子(渺子)和τ子(陶子)。
在费米子之外,还有玻色子。玻色子的自旋是角动量量子的整数倍,例如无所不在的光子,传递强相互作用的胶子,以及传递弱相互作用的中间玻色子。这些传递力的粒子的自旋都是1。物理学家用这些基本粒子建立了所谓“粒子物理标准模型”。
希格斯粒子是标准模型中唯一与其它粒子不同的粒子,第一,它的自旋为0,也就是没有自旋,所以也是玻色子。第二,它决定了粒子物理中的真空性质,也就是说,它的存在赋予真空一些特性,使得所有其它粒子在这个真空存在时获得质量。由于这个特殊地位,莱德曼通俗地称之为“上帝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