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现场的鸟瞰图,拍摄于1986年5月。
1986年4月26日,乌克兰首都基辅以北130公里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机组反应堆爆炸,大量强放射性物质泄漏,数百万人受辐射影响,酿成迄今为止全球最严重的核泄漏事故。
27年过去了,切尔诺贝利依然是“灾难”、“死亡区”的代名词。然而,就在这片令人闻之色变的禁区里,由于人类活动的退出,野生动物反而保持着勃勃生机,且迄今未发现变异物种。
为何野生动物的繁衍生息不受核辐射影响,成为待解之谜。
日落时分,一辆大巴车在普里皮亚季河桥上停下。一行人走下车,靠在锈迹斑斑的桥栏上侧耳倾听。鸟类学家保罗·戈留普听出了黄鹀、黑顶林莺、画眉鸟、戴胜鸟、云雀和布谷鸟。桥下,鱼儿不时跃出水面吞食蚊虫,一只河狸警惕地游回巢穴。
河水上游,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建筑在落日余晖中投下的黑色剪影,仿佛提醒着这群“观光者”:这里并非纯净的原始森林,而是距离当年事故发生地不到3公里的辐射重灾区。这水,这桥,这花草鱼鸟,甚至小小的蚊虫,都有放射性。
核事故发生后,以核电站为圆心、30公里为半径的地区被辟为隔离区。其中,距电站最近的小镇普里皮亚季全部居民紧急撤离,成为没有人烟的“死亡之城”。
戈留普一行共14人,包括来自英国和瑞典的动物学家、野生动物保护者和记者。这次探访活动目的并非观光,而是考察那些栖息在辐射之地的野生动物。
团队导游是生物学家丹尼斯·维什涅夫斯基,来自乌克兰,在“切尔诺贝利放射生态研究中心”工作。他对野狼“情有独钟”,曾多次深入隔离区追踪和拍摄狼群。
他说,隔离区内有至少5个狼群,总数不少于30头。他的相机镜头记录下两只野狼在普里皮亚季镇中心列宁大街上散步,一头野猪带领一群小猪仔穿过足球场,白尾鹰在电站冷却池上空盘旋。
科学家广泛认同,由于远离人类活动的干预,在过去20多年里,切尔诺贝利周边隔离区实质上已成为欧洲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这里安居着狼、熊、野牛、驼鹿、野猪、山猫、狸和野马等野生哺乳动物,还有多种鸟类、蝴蝶和爬虫,其中不少是珍稀或濒危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