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貧窮家庭的兒童大腦發育較小
騰訊科學訊,據外媒報道,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最新研究得出結論,生活在家庭年收入不到25,000美元(約合人民幣155,000元)的兒童,相對於那些生活在家庭年收入超過150,000美元(約合人民幣960,000元)家庭中的小孩大腦皮層發育小六個百分點。
「我們很久以前就知道貧窮會導致資源匱乏,影響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對周圍環境的探索,最終影響其在學校的學業表現。」洛杉磯兒童醫院的伊麗莎白·索厄爾在接受華盛頓郵報的采訪時介紹說。「但現在,我們可以真正從大腦發育的根源來解釋這個問題,這是一個很大的飛躍。」
MIT(麻省理工學院)的神經科學家在獨立完成的另一項研究中也得出了相同的結論。
「正如大家所想象的那樣,在不那麽富裕的環境中成長真的會對兒童大腦發育有影響,」MIT大腦和認知科學教授加布裏·埃利說,「這對我來說意味著接下來要有所行動,來采取一些措施為那些有需要的兒童提供足夠的幫助和機會。」
但這項研究目前並沒有獲得臨床解剖學的支持,和以前的研究結論類似,只是從另一方面支持了同年生活在低收入家庭的學生更傾向於過早中斷學業流入社會。
很可能這是因為他們缺少獲得進一步教育的資源,以及在發育早期缺乏語言方面的訓練。
這項研究的樣本涵蓋58名學生——其中23名來自低收入家庭,35名來自高收入家庭,學生平均年齡在12-13歲。所謂低收入家庭,即滿足領取學校免費補助午餐的標準。
研究對比了來自馬薩諸塞州綜合評估系統(MCAS)的學生分數,同時對每位學生的大腦進行了核磁共振(MRI)成像。結果表明,在大腦皮層顳葉和枕葉位置出現了厚度的差異,這部分大腦的主要功能是負責想語言、記憶、空間想象力以及邏輯推理能力。這個差異在學業分數和家庭收入出現相關性。
麥戈文腦科學硏究所的一項涉及15,000名兒童的調查顯示,相對於來自富裕家庭的兒童,來自貧窮家庭的兒童在智商測驗中獲得的分數平均要低6分。
但在另外一些大腦解剖研究中,並沒有出現類似的顯著性差異。其大腦白質——大腦軸突組成的集束,並沒有出現差異,也沒有體現在表面結構有任何差異。
同時,研究員謹慎的指出,在研究中發現的大腦結構差異並非永久性的。
「有大量證據表明,人類的大腦具有高度可塑性,」麥戈文腦科學硏究所的加布裏埃利說,「這項研究並不能否定學校、家庭和社會因素對大腦的影響。」
在接下來的研究中,研究員將把中心放在考察實施何種類型的教育,能夠有效減少類似的大腦發育差異。(可樂/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