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60年巨变:从胡同传呼到3G生活(组图)

王朝互联网·作者佚名  2009-09-29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1951年,北京市开始发展公用电话,年底公用电话总数达到287部,其中包含159部传呼式公用电话。

1988年3月,北京模拟网进行首期放号,年底“大哥大”用户达到825户;1992年,“大哥大”用户数突破1万。

2001年9月,北京电话用户数首次突破1000万,手机用户数首次超过固定电话用户数。

2009年6月,北京电话用户总数为2631.5万,其中手机用户为1744万,约为固定电话的两倍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新中国成立之初,这曾经是许多京城老百姓的梦想之一。如今,北京的手机普及率已经达到104.4部/百人。从跑上几条胡同接个电话,到现在用手机和朋友来个视频聊天, 60年的变迁中,北京市民不断享受着通信业发展所带来的乐趣。

公用电话

从匮乏到遍布大街小巷

1949年前夕,北京市内电话分支局共12处、局营公用电话共41处。新中国成立后,北京26个邮政支局全部安装了公用电话。由于经济水平的限制,公用电话成为北京市民与他人沟通的重要通讯手段。

“那时,七八个胡同才有一部传呼式公用电话,接个电话经常要跑上几个胡同。”家住东城区王府井大纱帽胡同的赵大妈告诉记者,因为电话的稀罕,就是接个电话也会高兴很长时间。除了满足附近居民的需求,这部传呼式电话最主要的服务对象就是位于胡同中的小工厂,因为当时的普通工人几乎不能使用厂长电话,而他们的需求只能通过传呼式公用电话来解决。

1951年,北京市开始发展公用电话,年底公用电话总数达到287部,其中包含159部传呼式公用电话。

1988年3月,北京模拟网进行首期放号,年底“大哥大”用户达到825户;1992年,“大哥大”用户数突破1万。

2001年9月,北京电话用户数首次突破1000万,手机用户数首次超过固定电话用户数。

2009年6月,北京电话用户总数为2631.5万,其中手机用户为1744万,约为固定电话的两倍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新中国成立之初,这曾经是许多京城老百姓的梦想之一。如今,北京的手机普及率已经达到104.4部/百人。从跑上几条胡同接个电话,到现在用手机和朋友来个视频聊天, 60年的变迁中,北京市民不断享受着通信业发展所带来的乐趣。

公用电话

从匮乏到遍布大街小巷

1949年前夕,北京市内电话分支局共12处、局营公用电话共41处。新中国成立后,北京26个邮政支局全部安装了公用电话。由于经济水平的限制,公用电话成为北京市民与他人沟通的重要通讯手段。

“那时,七八个胡同才有一部传呼式公用电话,接个电话经常要跑上几个胡同。”家住东城区王府井大纱帽胡同的赵大妈告诉记者,因为电话的稀罕,就是接个电话也会高兴很长时间。除了满足附近居民的需求,这部传呼式电话最主要的服务对象就是位于胡同中的小工厂,因为当时的普通工人几乎不能使用厂长电话,而他们的需求只能通过传呼式公用电话来解决。

1951年,北京市开始发展公用电话,年底公用电话总数达到287部,其中包含159部传呼式公用电话。

1988年3月,北京模拟网进行首期放号,年底“大哥大”用户达到825户;1992年,“大哥大”用户数突破1万。

2001年9月,北京电话用户数首次突破1000万,手机用户数首次超过固定电话用户数。

2009年6月,北京电话用户总数为2631.5万,其中手机用户为1744万,约为固定电话的两倍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新中国成立之初,这曾经是许多京城老百姓的梦想之一。如今,北京的手机普及率已经达到104.4部/百人。从跑上几条胡同接个电话,到现在用手机和朋友来个视频聊天, 60年的变迁中,北京市民不断享受着通信业发展所带来的乐趣。

公用电话

从匮乏到遍布大街小巷

1949年前夕,北京市内电话分支局共12处、局营公用电话共41处。新中国成立后,北京26个邮政支局全部安装了公用电话。由于经济水平的限制,公用电话成为北京市民与他人沟通的重要通讯手段。

“那时,七八个胡同才有一部传呼式公用电话,接个电话经常要跑上几个胡同。”家住东城区王府井大纱帽胡同的赵大妈告诉记者,因为电话的稀罕,就是接个电话也会高兴很长时间。除了满足附近居民的需求,这部传呼式电话最主要的服务对象就是位于胡同中的小工厂,因为当时的普通工人几乎不能使用厂长电话,而他们的需求只能通过传呼式公用电话来解决。

1951年,北京市开始发展公用电话,年底公用电话总数达到287部,其中包含159部传呼式公用电话。

1988年3月,北京模拟网进行首期放号,年底“大哥大”用户达到825户;1992年,“大哥大”用户数突破1万。

2001年9月,北京电话用户数首次突破1000万,手机用户数首次超过固定电话用户数。

2009年6月,北京电话用户总数为2631.5万,其中手机用户为1744万,约为固定电话的两倍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新中国成立之初,这曾经是许多京城老百姓的梦想之一。如今,北京的手机普及率已经达到104.4部/百人。从跑上几条胡同接个电话,到现在用手机和朋友来个视频聊天, 60年的变迁中,北京市民不断享受着通信业发展所带来的乐趣。

公用电话

从匮乏到遍布大街小巷

1949年前夕,北京市内电话分支局共12处、局营公用电话共41处。新中国成立后,北京26个邮政支局全部安装了公用电话。由于经济水平的限制,公用电话成为北京市民与他人沟通的重要通讯手段。

“那时,七八个胡同才有一部传呼式公用电话,接个电话经常要跑上几个胡同。”家住东城区王府井大纱帽胡同的赵大妈告诉记者,因为电话的稀罕,就是接个电话也会高兴很长时间。除了满足附近居民的需求,这部传呼式电话最主要的服务对象就是位于胡同中的小工厂,因为当时的普通工人几乎不能使用厂长电话,而他们的需求只能通过传呼式公用电话来解决。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