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谁
文:李如一
众人皆知史蒂夫•乔布斯是商业天才,但他同时还有修辞家、艺术家、使徒、谋略家、魔鬼和完美主义者的特质。要了解苹果为什么能成为今天的苹果,必须对乔布斯性格的诸多方面进行检视。
如果要找一个历史人物来对应乔布斯,或许达。芬奇是个合适的选择。这并不是说乔布斯达到了“文艺复兴人”的广博,也不是说他是艺术家——艺术家是一种职业,行政总裁(CEO)显然是另外一种。乔布斯会让我想到达。芬奇,是因为他们都属于极少数能够跨越人文科学与技术的能人异士。事实上,这是乔布斯本人对苹果的定位。2010年4月,他对前来采访的英国著名作家和演员史蒂芬。弗莱(Stephen
Fry)说:“我一直是这样看苹果的:处在人文科学与技术的交叉口上。”
修辞家
乔布斯不说废话。弗莱今年四月前往苹果总部拜见他的偶像时问到:“你会打算在近期离开苹果吗?这对于你的职业生涯也是一个完满的句号了。”乔布斯的回答里没有一个单词超过两个音节:“I
don’t think of my life as a career. I do stuff. I respond to stuff. That’s not a
career ― it’s a life!”(“对我来说,人生不是‘职业生涯’。做事,回应各种情况,这不是什么职业生涯,这是人生!”)
即便是在 iPhone 几成“街机”的今天,回想起 2007 年 1 月的 Macworld
大会,仍然是一次震撼体验。那不仅是一次完美的讲演范本,也让新一代技客们重温了 1984
年第一台麦金塔电脑发布时的盛况。很多人看过乔布斯在产品发布会上的讲演之后,都有自己英文进步了的错觉。乔布斯讨厌陈词滥调(例如‘职业生涯’),坚持用简单、直接、无歧义的词。这一点在苹果公司所有的对外文案中都有所体现,他们甚至像大型新闻机构那样有自己内部的语言风格手册。
传闻乔布斯爱读英国大诗人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的作品。不过用字精准、直接了当的乔氏语言的妙处,并不在于对某种文学性风格的反刍和淬炼。简单的语言需要最高的技巧,当你把问题完全想透之后,必然能够用最日常的语言对其进行表述。行话和术语的长处在于迷惑外人,并为自己的行业营造虚幻的专业壁垒。作为沟通语言,行话是失败的。
简单来讲,乔布斯说人话。在不久前的 iPhone OS 4.0 操作系统发布会上,乔布斯用“情感”一词来描述苹果即将推出的移动设备广告系统
iAd.“网页上的互动广告我们都很熟悉。它们有互动性,但它们没有办法传达情感。这就是为什么广告主的钱大部分还是流向了电视业,因为电视广告让他们得以传达情感。”
同样,无论是炮轰 Adobe 和 Flash 的“关于 Flash
的思考”,还是批判数字版权管理机制(DRM)的“关于音乐的思考”,都是文理清晰、深入浅出的应用文范本。
乔布斯的修辞功底还体现在他的说服力。早年跟他工作的工程师们发明了“乔氏力场”一词来形容这种无与伦比的禀赋。参与第一台麦金塔电脑的研发工作的安迪。赫兹菲德(Andy
Hertzfeld)在《硅谷革命》(Revolution in the
Valley)一书中是这样描述乔氏力场的:“乔氏力场令人惊讶不已,它混合了富于魅惑力的修辞、强悍无比的意志以及为当前目的不惜扭曲任何事实的决心。如果一种道理不能说服你,他会立即轻松娴熟地换另外一种。有时他会突然转到你的立场来,打你个措手不及,而且装得好像他从来就是那么想的一样。
最不可思议的是,即便你意识到了乔氏力场的存在,它似乎还是同样有效,尽管史蒂夫走开后效果会减弱消失。我们后来经常讨论有什么方法可以制服这个力场,但没过多久大部分人都放弃了,把它当作自然界的法则接受了下来。”
使徒
技术公司有一职位名曰“技术使徒”(Technology Evangelist)。英文 evangelist
一词意指“听到了福音之人”,而技术界的福音,就是那些能够促成革命性变化的新概念。全世界名气最大的技术使徒是 1980
年代初在苹果工作的日裔美国人川崎盖伊(Guy Kawasaki),但我们都知道乔布斯本人才是最强大的使徒。
在过去近十年的时间里,一年一度的 Macworld 大会是使徒乔布斯向世人布道的工具,但众人公认,没有哪场 Macworld 大会的主题讲演及得上
2007 发布 iPhone
的那场精彩。没错,这是“讲演”而非“演讲”,也就是洋人所谓“presentation”。讲演讲演,重点更多在演不在讲,presentation
一词本身也包含了卖相和视觉效果的意涵。在回顾了近期的销售数字以及次要新品之后,乔布斯背后硕大的投影屏幕上呈现出全黑的背景,一个黑色白边的苹果标识在屏幕中央隐隐发光。“这一天,我期待了两年半,”乔布斯说。“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就会有一件革命性的产品横空出世,并彻底改变一切。今天,我们要推出三件类似级别的产品。”在众人的惊叹下,乔布斯给出了这三件产品的描述:一部宽屏触控的
iPod、一部革命性的手机、一台互联网通讯设备。接下来的故事已经成为传说:所谓“三件产品”,乃是乔布斯与听众开的一个玩笑。“明白了吗?”在背景屏幕循环播放了两遍上述三件产品的标识后,乔布斯以一种胜利者的口吻问台下猜谜的人们。“这,不是三件独立的产品,这是一个设备,我们称其为:iPhone.今天,苹果准备重新发明电话。”
这是一段必定会写入沟通设计和商业讲演教材的演说。这里面有机巧,有适度的幽默和调侃,有精准到吓人的节奏把控。它让听众有了一种“猜到结果”的爽快感,但同时又给出了所有人未曾预料到的结果。
乔氏力场的威力,并不仅仅靠天生的禀赋就能发挥。所有天衣无缝、滴水不漏的“讲”和“演”,背后都是机关算尽的设计与不厌其烦地彩排。
谋略家
被视为商业天才的乔布斯当然有其狡猾一面。苹果的拿手好戏之一就是靠严格的产品保密措施,外加不失时机对媒体发放的亦真亦假的内幕消息,来堆积用户对其产品的期待。有好事者将苹果的产品发布策略总结如下:一、公司内部确认某件新产品的可行性。二、苹果粉丝流着口水在网上讨论“如果苹果出这样一个产品就好了”。几周后,“讨论”演变成“小道消息”。三、小道消息开始被疯传,记者跑去问乔布斯是否真有其事。乔布斯说:我们不讨论未发布的产品。接着又解释这类产品或这类技术是多么愚蠢。四、苹果粉丝的热情被乔布斯的反复抨击浇灭。五、乔布斯继续抨击这类产品,但口吻开始发生变化。例如,他不再说“没法想象有人会用这玩意儿”,而是改说“目前市面上的这类产品都很烂”或“大家还都没搞清楚该怎么做”。六、苹果发布了传说中的产品,宣布说“终于有人搞清楚状况了”。或,悄无声息地在内部将整个项目砍掉。
最有名的例子来自 2008 年 1 月《纽约时报》的一次采访。记者约翰。马可夫(John Markoff)问乔布斯如何看待亚马逊的电子书阅读器
Kindle.乔布斯回答说:“产品好坏已经无关紧要了,现实状况是人们不读书了,”他说。“百分之四十的美国人去年只读了一本或半本书。所以整个概念就错了,人们不读书了。”
此言一出,网上有相当多的技术类博客将其读解为苹果正在秘密研发自己的电子书阅读器的信号。果不其然,两年后的今天,iPad 和 iBooks
电子书商店出炉。
苹果这套策略用多了,真真假假,人们愈发难辨。例如不久前“四代 iPhone
酒吧失窃事件”,就有阴谋论者认为是苹果有意为之,为概念上已很难再眼前一亮的新款 iPhone
造势。由于涉案酒吧以卖德国啤酒著称,有人甚至将其与二战时盟国用来迷惑轴心国的“马丁少校”事件相比,并半开玩笑地问到:“苹果的 PR 是二战迷吧。”
完美主义者
坊间评价极高的乔布斯传记《乔布斯再临》(The Second Coming of Steve Jobs)中,作者艾伦。多什曼(Alan
Deutschman)记叙过 1980 年代某人在乔布斯位于加州洛斯加托斯(Los
Gatos)的家中见到的一幕:客厅里仅见的家具是两把巨大的十七世纪风格椅子,整间房子里没有一张床。乔布斯看过很多张床,但没有一张令他满意,于是他只睡床垫;这是一个席地而睡的百万富翁。
乔布斯当然不是不舍得在家居装饰上花钱。他看过很多家古董家具店,但总是找不到满意的货色。跟他同行的装修师说:“乔布斯是过度选择的受害者。”如果找不到最完美、最好的东西,他宁可一无所有。这种偏执在苹果的产品设计中随处可见。完美主义在企业文化中并不是被鼓励的品质,因为它往往是执行力的天敌。为了“可以再完善一点”而反复延宕,最终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苹果和乔布斯调和完美主义的方法是“从最少开始”;如果不能把这件新产品的十个功能都做到完美,我们就砍掉五个,哪怕其中包括在传统智慧看来不可缺少的功能。
iPhone 是个典型。三年前第一代 iPhone
发布时,没有拷贝粘贴,没有多任务运行能力,也不开放给第三方软件开发者。这三点在当年成为众矢之的,因为它们在 iPhone
之前的主流智能手机上几乎是标准配置。但在乔布斯看来,iPhone 整体的上佳用户体验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功能列表的长度。事实上,在一年后发布的 App Store
软件商店(并对第三方开发者开放),和两年后随 iPhone OS 3.0 操作系统推出的拷贝粘贴功能,都超越了人们的预期。
“魔鬼”
“自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在电脑领域也不例外。大部分每天用着电脑的人未必知道,光是选择用什么软件、什么操作系统这样的问题,在技术圈内都能引起无休止的争论。功能近似的软件,赋予用户的自由各有不同。苹果基本是毫无悬念地被定位为剥夺用户自由的魔鬼。
浮士德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他为了求得知识,将灵魂卖给了魔鬼。在不少人印象中的电脑世界里,用户就是浮士德,“方便性”和“用户体验”就是知识,“自由”就是灵魂,而苹果
/ 乔布斯就是魔鬼。
乔布斯坚信用户“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当年福特有句名言,说如果你问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人要什么,他们决不会说“汽车”,而会说我要一匹跑得更快的马。另一句在技术界反复流传的话出自电脑先锋艾伦•凯(Alan
Kay)之口:预测未来的唯一办法是发明未来。”乔布斯毫无疑问是这一阵营里的人。
既然用户不知道自己要什么,那么当然是有人打点一切来得较为轻松。与此相比,数字领域的自由,只是技术左派关心的东西。想在 iPod
上播放任何格式的音乐?想在两台 iPhone 间用蓝牙传文件?想往 iPhone 里插一张 8 GB 的 SD
卡?抱歉,在乔布斯看来,世间有比这些自由更好的东西:不需为这些问题操心的自由。
当然,这种自由是以金钱为代价的。何必操心音乐的格式?iTunes
商店里有够你听两辈子的音乐,你的信用卡反正已经挂在了上面,买就是了;为什么要传文件?文件应该全部存在云端,欢迎购买我们一年仅九十九美元的 MobileMe
服务,其中的 iDisk 够你存几万张照片,随时随地可以访问;至于可更换的电池,那完全会破坏 iPhone 背后的完美曲线,反正等到你电池寿终正寝的时候,下一代
iPhone 也出了,欢迎升级哦。
这种思维的悲剧性在于:大部分人不知道它是对的。伍迪。艾伦在电影《爱丽丝》里借老中医之口对那个为自己红杏出墙而纠结不已的爱丽丝说:“自由是种可怕的感觉。”被很多人视为异端的基督教科学派(Scientology)掌门人
L.朗。哈伯德(L. Ron
Hubbard)也说:“如果你想真正奴役一个人的话,就告诉他你会给他彻底的自由。”尽管如此,电脑领域对自由的追求从未停止过。
这种自由有技术门槛。在数字自由原教旨主义的理想世界里,每一个用户多少都具备编程能力,他们完全清楚自己想拿电脑来干什么,如果某件事情没有现成的软件可以完成,他们就自己写一个,然后把软件源代码开放给他人,允许他人在自己劳动成果的基础上衍生新的产品。
无奈,真实世界远非如此。95% 的用户不但不懂编程,连安装软件这类事情都是能免则免。谷歌曾经在纽约的时报广场(Times
Square)随机挑选民众进行采访,结果大部分人甚至不知道“浏览器”为何物。乔布斯这个“魔鬼”要交换的,就是这些用户保留技术主导权的自由,而他开出的条件,就是直觉的、好用的、但也是相对昂贵的电脑和数码产品。
“艺术家”
艺术家是公众最爱给乔布斯以及苹果安加的头衔。这一点很好理解,毕竟在很多人眼里,“艺术”和“美”是一对孪生概念。苹果电脑的外观比大部分电脑要美,所以苹果电脑=艺术品,所以乔布斯=艺术家。但艺术探究的对象并不是“美”,艺术探究的是这个世界。苹果作为一家商业公司,显然不可能以“探究世界”为其核心任务。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描述苹果内部的设计师和工程师――最好的选择可能是“艺匠”。在今天,艺匠这个说法很遗憾地染上了负面意涵,但事实上它描述的是一种非常纯粹而高贵的状态。著名博客
Daring Fireball 的主人约翰。格鲁伯(John
Gruber)为五月号的《Macworld》杂志写的文章里对此有很到位的叙述:“(苹果的设计师与工程师)从一个很小、很简单、极端深思熟虑的产品出发,毫不留情地砍掉各种功能,只留下最最简约的核心。然后,将余下的功能打磨至光可鉴人……他们不是魔术师,他们是艺匠,一年只出一件令人惊叹的成果。”
若说乔布斯是艺术家,乃是因为他对于艺术的技术本质的深刻理解,对于艺术追求创新和差异化的深度认同。艺术家必须偏执。1980
年代初,乔布斯相信鼠标和图形界面才是个人电脑的未来,于是第一代的麦金塔电脑没有上、下、左、右方向键,为了强迫软件开发者和用户使用鼠标;2007
年初,乔布斯相信触屏才是智能手机的未来,于是 iPhone 上没有实体键盘,强迫用户习惯使用软键盘输入文字。艺术家不讨好受众,艺术家挑战受众。
我们不应该过分强调乔布斯 /
苹果与艺术家的相似。对大多数从事设计工作的人来说,从“挑战受众”出发做出来的设计很可能是悲剧。“作为艺术家的乔布斯”的最大启示,恐怕不在于通常所说的对美、细节以及用户体验的追求,而在于更高层面的一种信念,即美可以存在于意想不到的地方,电脑,也可以是美的、好玩的。病夫治国
文:莫震宇 吴迪
弗洛伊德的理论已蒙尘垢,然而疾病对个体生命乃至对人类的控制,依然上演着一个个新故事。
最新的例证就是乔布斯。
乔布斯的讣告应该这么写,“他使个人电脑像电话一样简单易用;他让音乐重新流行了起来;他把手机变得丰富多彩;他最后还改变了阅读,他是史蒂夫。乔布斯,享年××岁。”他会满意吗?我们无法知道,但我们知道一点,他正在考虑自己会如何被写入历史!
但今年2月份,就在乔布斯55岁生日前两天,《纽约时报》刊登了一则出人意料的消息,《时代》杂志前任总编辑沃尔特。艾萨克森(Walter
Isaacson)已经得到乔布斯的授权撰写他的传记。有意思的地方在于,正是《时代》在1983年的一则关于乔布斯拒绝承认女儿丽萨。布伦南-乔布斯(Lisa
Brennan-Jobs)的报道惹怒了乔布斯。虽然后来乔布斯承认了同丽萨之间的父女关系,但自那时以来,乔布斯一直拒绝同传记作家和出版社合作。
是什么让乔布斯改变了想法?4月26日出版的《纽约客》杂志关于苹果与亚马逊公司的文章里,在详细形容了乔布斯是多么急切地想拉拢——或者说“拯救”——出版商之后,作者引用了一位“苹果公司内部人士”的话说,乔布斯已经“开始考虑他的遗产(legacy)”。
“他急着要在两年内完成他本来计划在十年内完成的事情。”那个人说,“他的动力来自于他的愿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阻挡他,除了死亡。”
死亡如影随形
乔布斯不止一次直接面对死亡,他分别在2004年和2009年接受了胰腺癌和肝移植手术。
2003年10月,乔布斯刚刚将苹果公司从濒临破产拯救回来,就转而面临个人的生死抉择:在一次例行体检中,乔布斯查出胰腺部位有肿瘤,这几乎等于宣判了他的死刑,唯一的有效治疗方式只有手术。然而,信仰佛教和素食主义的乔布斯却拒绝手术治疗,而坚持一种神秘的饮食疗法。
2004年7月,在又一次身体检查时,发现乔布斯的胰腺肿瘤有所增大,必须进行手术。手术十分复杂,持续了六个多小时,其间切除了部分胰腺、胆管和小肠,然后重建消化道。
在疾病面前,人人平等,即便是乔布斯也无法得到命运的优待。2008
年夏天,乔布斯的肝脏功能开始衰竭,除了迅速更换外别无他法。在接下来的一月到三月之间,和绝大多数肝衰竭的美国有钱人一样,乔布斯跑遍美国大把花钱让自己接受不同医院不同医生的检查以挤上尽可能多的等候名单。
奇迹在三月上中旬出现。田纳西州的孟菲斯卫理公会大学医院打来电话,他们现有一枚肝脏,而乔布斯是接受移植的最佳候选人。他马上行动起来。根据媒体报道,乔布斯让本地
Burch, Porter &Johnson 事务所的律师立即建立一个名叫LCHG LLC
的有限责任公司并于2009年3月17日买下孟菲斯城富人区最好的豪宅。3月22日那一周乔布斯接受了手术。
9月,乔布斯出现在苹果 iPod 系列的年度更新发布会上。他就故作轻松地走上台去,“大家好,我今天带来了新的iPod和一个新的肝脏。”
病夫治国
想想看,当苹果公司把乔布斯扫地出门之后发生了什么?但乔布斯回归后,苹果公司又成了什么?乔布斯是不可替代的,乔布斯独特的人格魅力、打破传统的创新思维、不拘一格的管理方式打造了今天的苹果,塑造并将要塑造一个时代和生活方式。正如弗洛伊德说的那样,历史上充斥着神经官能症患者、偏执狂和精神病患者的名字,他们迅速地爬上权力的顶峰,某些人对他们的以及后来的时代产生过无法估量的影响,他们发动过重要的文化运动,做出了巨大的发现,也就是说,他们克服了他们的反常;但另一方面,往往恰是因为他们性格中的病态的特点,他们发展的不平衡,某些欲望不正常地强烈,无保留、无分别地献身于一种唯一的目标,使他们具有力量,拖着其他人跟在他们后面,并战胜世界的抵抗。
病人的大脑对现实的认知存在偏差是较为常见的,但如果这个在肉体和精神方面饱受折磨的人是一个现任领导人的话,这种偏差对一个集团来说,或许会酿成一场悲剧和灾祸。但通常人们都是事后才能检讨得失。历史无数次证明了这一点,例如,肯尼迪让古巴的流亡者在猪湾登陆,从而招致卡斯特罗军队的痛击;在美国精神病专家眼中有偏执狂倾向的约翰逊在越南进行了一场毫无理性的战争;尼克松使白宫深陷水门事件的丑闻之中;里根被狡狯的阴谋家们轻易就拖入了伊朗门陷阱,这一切都是有力的证据。
“记住你即将死去”
过去一年,自打乔布斯进行肝移植手术后,他一改低调的作风,不断将自己置于聚光灯之下。他非常少见地亲自回复用户的邮件;一个科技博客在网上公开了下一代iPhone
4G的测试机,乔布斯亲自打电话讨要未果后,当地警察破门而入,逮捕了博主并查封了他的四台电脑;他公开地“羞辱”对手及第三方软件的开发商;在年初时,他还对谷歌手机展开犀利的攻击,在苹果员工大会上说谷歌的“不作恶”宗旨是“狗屎”;他还破天荒地带着夫人走上了今年奥斯卡颁奖典礼的红地毯,穿西服打领结,而不是几十年如一日的黑色高领衫和蓝色牛仔裤。
这些不寻常的举动引起了许多密切关注苹果的人的注意,有人评论说,乔布斯今年就好像是披上了战袍的将军,不断聚集火力,向敌人发起冲锋。这个“敌人”,只能是时间。
在接受了胰腺癌的手术后,乔布斯说:“‘记住你即将死去’是我一生中遇到的最重要箴言。因为几乎所有的事情,
包括所有的荣誉、所有的骄傲、所有对难堪和失败的恐惧,这些在死亡面前都会消失。我看到的是留下的真正重要的东西。”
2007年1月9日,苹果电脑公司宣布进军手机市场,并正式更名为苹果公司,以反映从一个电脑制造商到研制所有领域消费电子产品的转变。早在2002年,一代iPod推出不久,乔布斯就已经开始琢磨手机。但一方面,苹果公司缺乏研发手机的技术,需要和摩托罗拉等传统手机制造商合作;另一方面,到了2004年,iPod
收入已经占到公司的16%,手机可能挤占其市场份额,要冒很大的风险。
到了2005年初,也就是在乔布斯“面对过死亡”之后,决定秘密与另一位合作厂商Cingular会晤。会议在2005年2月举行,是高度机密,地点定在曼哈顿的一家酒店。乔布斯要抛开摩托罗拉造自己的手机。
强敌环伺
2010年1月28日,苹果发布了传闻已久的iPad,媒体如获珍宝般欢呼,毕竟对iPad有利的,就是对媒体有利的。但很多人都下意识地回避了一点,第一代iPad存在着一些本不应有的缺陷。比如,Wi-Fi信号弱;不支持多任务;有时使用过程中无法充电;许多应用程序与iPad不兼容,导致系统崩溃;无网络摄像头和USB端口。虽然苹果公司承诺这些问题在第二代iPad中都会得到解决,但对于曾因为一个螺丝帽而炒掉工程师的乔布斯来说,他需要怎样控制住自己才能容忍这些缺陷啊?而距离普通版的iPad上市不到一个月,iPad的3G版也宣布上市,连一个月都等不了了?
医学专家分析他的第一次手术,据澳大利亚墨尔本皮特-马克卡伦癌症中心的外科主任罗伯特。托马斯表示,这一手术产生的副作用就是,需要切除整个胰腺,这样才会根除胰腺泄漏的情况,这样,如果病人需要维持生命,那么就需要注入胰岛素,以此来控制血糖,但是病人将面临患有严重糖尿病的风险。同时也会导致食欲不振,造成体重下降。而在他的第二次手术后,乔布斯则必须坚持服用免抑制药物来防止排斥反应。
同时在商业上,他必须适应昔日的盟友和敌人的重新定位。苹果公司曾经的大敌微软和盖茨都已式微,共同对抗微软而结下亲密合作关系的谷歌却成了心头大患。
谷歌的创始人佩奇和布林将乔布斯视作导师和楷模,谷歌CEO施密特也与乔布斯有着私人交情,曾在苹果董事会中任职,今年3月份,乔布斯被发现在帕洛阿尔托的Town
and Country购物中心,与埃里克。施密特见面。
但两家公司在收购、专利、人才、广告和iPhone应用等各个领域内开展了全面的竞争。乔布斯认为谷歌背弃了二者的盟约,生产在外形、技术和灵魂上均模仿iPhone的手机,简单来说,他觉得其前盟友从他口袋里偷钱。知情人士表示,在一月份发布iPad后的一次员工会议上,乔布斯称:“我们没有进入搜索业务,谷歌却进入了手机领域,毫无疑问,谷歌希望扼杀iPhone,而我们不会令其得逞。”
面对谷歌计划的逐步完善,乔布斯迫不及待地关上了自家的大门。4月29日,他写下一封罕见的长达29段的公开信,详细解释了为何苹果不支持在iPhone和iPad中应用流行的Flash格式,并禁止其开发者在其产品中使用Adobe的开发工具。同时,还变更合同,要求软件开发商使用苹果自己的软件开发技术。
所以,6月7日至11日在旧金山举行的主题为“应用程式宇宙的中心”苹果全球开发商大会显得至关重要,这显示苹果的重点是以iPhone操作系统为基础的一系列电子产品如iPod、iTouch、iPhone和iPad等。换言之,当苹果构建了以其操作系统为连通器、各式硬件为渠道的“护城河”,那么现在是到了护城河内部整合的时候,从而增强其移动互联网帝国生态系统的内部循环,并以此夯实苹果所开创的商业模式的基础。当iPad成功大规模普及,乔布斯“三位一体”——iPod、iPhone和iPad——构筑成功一个完善而封闭的生态系统,苹果公司就能够像当年的微软躺在视窗操作系统上那样高枕无忧很长,很长时间。
很多人都对乔布斯和苹果的做法提出质疑,正如Adobe公司的创始人在给乔布斯的公开信里说的那样,“我们相信开放性市场对开发者、内容商、消费者都是最有益的。网络自由选择可以带来内容的大爆炸,改变我们的工作、学习、沟通,最后能表现我们自己。如果网络沦为封闭系统,如果公司为内容和应用建立高墙,当中有些会繁荣,但它们的成功是以昂贵的创造和创新为代价的,而创新正是互联网的革命动力……互联网绝对不是一个公司可以控制的。”
绝对权力的巅峰
搭建一个完美的互联网平台,是乔布斯的心愿与愿景,但将其完全封闭,是达到这个目标的唯一方式吗?或者说是最好的时机吗?尤其引来了美国政府反垄断机构的注意,是否得不偿失呢?这样一个封闭的平台,目前来看的确可以有效防范竞争对手,但却是建立在对手永远无法在技术上超过苹果的假设之上的,乔布斯能保证其继承人如同他一般出色吗?乔布斯更像是在建立一座属于,也只属于他的丰碑,而不是苹果公司的。
乔布斯并不是永远正确的,也有犯错的时候。2003年乔布斯自愿放弃了所有的期权,并以此为代价获得了当时市值约为7500万美元的苹果股票。如今的市值已经达到了惊人的25亿美元。如果当初乔布斯一直持有期权至今,其市值将达到128亿美元。
但谁又可以挑战现在的乔布斯?青年创业便一飞冲天,被赶出一手创办的公司后又再度辉煌,两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无数苹果公司的管理人员、工程师和设计师,还有代工厂的女工辛苦努力所获得的成果都聚集到他的身上,收获了一个人在商业社会里能够获得的所有荣耀,乔布斯已经被神化,被符号化,他攀上了绝对权力的顶峰。
美妙的权力就像病毒一样,会感染所有登上其顶峰的人。心理学分析研究证明,他们多多少少都表现出一些共同的症状:再也听不进自己合作者的话,或者只听得进好话。研究者们认为,这种行为方式最终会导致一种日益增长的孤僻、多疑的习性,以及程度不同的自我陶醉。他们显得喜怒无常。甚至某些人会发展成偏执妄想狂。而在对前苹果员工的媒体报道中,我们听到的最多不就是关于乔布斯喜怒无常、自我陶醉和多疑的描述吗?
更何况这个站在权力巅峰的人,还是一个身体上有严重隐患,必须终身大量服用药物来维持生命的病人。
我们不是在吹毛求疵,我们也无法抱怨什么,谁让你我都是一个凡人呢。负责改变一切
文:邹蔚 熊寥 吴迪
iPad如何搅动世界,会否改变一切?
乱世出神器!自2010年4月3日第一台iPad在美国销售,两个月来,或许除了灾异天象,没有哪样事情对世界有如此影响力。仅仅28天,iPad就达到
100万台的销售量,火爆程度超过iPhone,同时iPad 用户已从iBookstore 下载了 150
万本电子书。在这里,我们试图向你呈现,iPad如何搅动世界,会否改变一切?
PC业:终结者归来?
由于功能强大,iPad的杀伤面前所未有的广阔,魔掌所向,首当其冲是电脑行业。
上网本首遭灭顶之灾。iPad推出一周之后,上网本的市场增长几近停滞。整个PC行业同样大难临头。一项针对iPad用户的调查显示,超过四成用户购买iPad作为笔记本电脑的替代品,接近三成用户由于购买了iPad将不再考虑购买台式机。而微软已经取消了Courier电脑计划。这是一款把触摸屏和笔输入技术结合在一起的可对折平板电脑。事实上早在2000年比尔。盖茨就向观众展示过一台平板电脑,只是在那时,没有人需要一款基本上驱动不足又没有键盘的像块板子一样的电脑。
现在,众多电脑厂商已经准备好了要和苹果来一场混战。惠普在1月份的国际消费电子展上展出了Slate笔记本电脑——这款笔记本电脑看起来很像iPad,但触控设备更加精良;戴尔也要在平板电脑领域有一番作为,相比“华而不实”的iPad,它们的新产品价格会更加实惠;宏碁和华硕向来以物美价廉著称,它们的平板电脑预计会在今年第三季度推出,价格低至300到400美元。华硕董事长施崇棠说:“苹果将很多功能留给了我们,比如进行视频会议所需的摄像头、多任务功能以及支持Flash的操作系统等,我对此感到有些奇怪。”
也许同iPad竞争的最好方式是同谷歌合作。谷歌已经开发出一款对第三方软件友好的移动操作系统Android,由于在开源性、成本及可定制化方面的优势,Android系统已经被众多上网本或平板电脑厂商所选择。
媒体业:耶稣平板?
电脑在恐慌的时候,从报纸、图书出版商到广播电视网,传统媒体却在欢呼救世主终于降临,它们甚至称iPad为耶稣平板。
iPad刚上市,美国《时代》周刊就推出了基于iPad的电子杂志。此电子杂志文字内容尽管与纸质杂志无异,但对图片的运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iPad上,“瞬间”栏目被拓展成了六张全屏图片,成为《时代》周刊网站“每周图片”板块的延伸;正文中的图片比重也被大大提高,在同一期杂志中,纸质版本的史蒂夫。乔布斯报道只有三张配图,而iPad版本却嵌入了乔布斯整个职业生涯最具代表性的11张新闻图片,可以点击打开图片专辑进行全屏浏览。为了减少读者触摸屏幕的次数,iPad版杂志的编排顺序也对传统进行了颠覆,把短篇文章适当前移,深度报道放在最后。
“用指尖进行页与页之间的切换──这种以‘触摸’为基础的交互方式精确还原了纸媒的阅读体验。之前在电脑上进行的杂志数字化工作,都没有做出这种体验。用户因此告别了鼠标,能够以后仰的姿势欣赏杂志内容。这在其他电子阅读器上都未曾有过。”《时代》周刊机动总编乔希。奎特纳很得意。
除《时代》外,《华尔街日报》、《今日美国》、《纽约时报》等平面媒体也推出了iPad专用版,彭博和路透也开发了iPad专用的网络终端。在中国,南方都市报社计划推出融合视频和多媒体内容的iPad客户端。
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也有在iPad上的应用程序,希望将棒球这项运动变成一项全新体验。借助iPad这个平台,使用者可以在观看比赛期间,随意切换多个不同的视频和音频。他们还可以查阅具体球员的个人数据,以及交战双方的历史比赛战绩。除此之外,他们还可以查阅与该场比赛相关的大量趣味信息。
iPad的横空出世对于因金融危机影响而广告量锐减的平面媒体来说是一个新的希望,至少在成本增加不多的前提下,他们多了一块广告平台。已有联合利华、丰田汽车、富达投顾、韩国航空等共6家企业,在前八期《时代》周刊iPad版的杂志上刊登广告,每家公司广告费是20万美元。
阅读器:致命板砖
如果说微软挨了一记耳光,那么iPad就像板砖拍在以亚马逊为代表的电子阅读器以及电子图书零售业的脑门上。
iPad最重要的功能可能就是iBook电子书商店。苹果和美国六大出版商中的五家签订合作协议在网上销售电子书,苹果将电子书店的定价权交回出版商,让长期对亚马逊书店9.99美元均一价感到不满的书商从此有筹码与亚马逊谈判。果然这招也迫使亚马逊将部分新书售价调高到14.99美元。就在iPad发布前一周,亚马逊调整了分成策略,与苹果给出的条件平齐:七三开。媒体大亨默多克头疼的传统出版物的版权问题,有可能在iPad上迎刃而解。
iPad还碾碎了电子阅读器的梦想。相对功能和色彩都比较单一的kindle,iPad上的应用软件具有的互动接口让出版商可把多媒体素材加入书籍中,让读书从看书升级为观赏书或是听书,把黑白屏幕的电子书阅读器给比了下去。
亚马逊不会等死。尽管Kindle在电子阅读市场仍占据着60%的份额,但亚马逊已推出了可用于iPad的应用程序,使消费者可以在亚马逊购买电子书并在iPad上阅读。同时,亚马逊决定让第三方开发者在Kindle系列产品上开发软件。亚马逊还收购了位于纽约的触屏技术公司Touchco,用于Kindle的技术升级,并以此与苹果
iPad展开角逐。对传统媒体来说,iPad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加快电子阅读器的发展。默多克预测,未来一年内,市场上或许会出现8至9个iPad的竞争对手。
跟风者:欢乐盛宴
成为苹果的对手似乎也成了值得标榜的时尚。5月18日的发布会上,以电子阅读器发家的汉王公司高调推出平板电脑touchpad.这个略显沉重的大家伙想收拾那款卖得超级火爆的“玩具”——iPad.这是以毒攻毒的一招:iPad使得汉王的电子阅读器前途不甚明朗,汉王除了电子阅读器也别无其他看家宝贝,索性抱着“赤脚的不怕穿鞋的”心态,押上身家性命用平板电脑来跟iPad赌一把。Touchpad也学ipad付费下载软件与电子书盈利。不过,这款便携性和电池续航能力都远逊于iPad的平板电脑胜算很不乐观。
在iPad发布后,从欧美到日韩再到印度,各种不知名的平板电脑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如WePad、Notion Ink、Hikari
iFrame、X70EX、UREN A1 plus等,有些品牌干脆“系列发布”。根据Investor
Village的预测,仅在欧美,进行平板电脑研发的新锐厂商数量就在100家以上。
中国山寨游击队也在行动。当iPad以上网本终结者的姿态出现时,他们把iPad当成了救星:iPad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市场,但其定价较高,而给他们留下了大量的空间。当乔布斯拿着iPad走上发布台时,深圳华强北已经出现了类似于iPad的平板电脑,尽管做工粗劣。深圳战国策公关首席分析师杨群透露:“采用英特尔芯片、Win7系统的高仿iPad售价在2000-3000元,但是采用ARM芯片、谷歌或者WinCE系统的,出货价可以做到680元!现在有些已经打入了正规3C大卖场。”
应用:纷纷配合
iPad是一个应用软件大卖场,迪士尼早在iPad正式开售前两天,即已让旗下各线业务为iPad推出应用程序。中国的腾讯也收到了苹果的邀请,开发iPad版QQ.按照苹果官方的说法,iPad一上市就有15000个应用程序可用。
“iPod颠覆了我们消费音乐的方式,iPhone让我们为APP
Store里的软件而疯狂,现在,iPad已经做好了使性生活摇滚起来的准备——至少也得让我们更方便地找个人来调情吧。”《时代》周刊专门撰文探讨了iPad对约会交友网站的影响。有业内人士预测,有了iPad之后,在线约会网站会像杂志那样显示目录,用户可以逐一翻阅个人主页,在私聊或群聊时可以放大照片。在聊天时增加面部表情解码和眼神追踪功能,根据用户的反应运用ipad上的网络摄像从一定的成员外表中来筛选潜在的配对者。也就是说,将来APP
Store中将有软件来为一见钟情服务。
苹果和Adobe曾是老哥们,但这次乔布斯毫不客气地指出,Flash是Adobe100%的私有软件,不稳定且耗电,而苹果则青睐HTML5、CSS 和
JavaScript这样的互联网开放标准。当然,iPad也不支持微软的Silverlight平台。这意味着用户将不能观看由Hulu等网站提供的免费视频。
《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及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均已为iPad
双管齐下,除推出为iPad优化而完全舍弃Flash的网页外,还推出了iPad程序。视频网站如Youtube和Vimeo也已引入HTML5技术。
游戏:和平共处
和亚马逊面对iPad时的如临大敌不同,游戏界的老江湖任天堂对iPad进入游戏领域表现得相当淡定。任天堂美国总裁瑞杰。弗艾米对iPad不屑一顾:“苹果的平台显然不是一个能带来利润的、适合游戏开发者的平台,因为很多游戏都是免费下载的。消费者不断地下载程序,玩一会儿然后去干其他的事情。从游戏体验上来看,如果说我们的游戏是点心和正餐,那么苹果平台的游戏就是零食。”
虽然认为“iPad不过是一个大点的iPod
Touch罢了”,“没什么让我吃惊的”,但任天堂公司的CEO岩田聪已经下令要求公司各执行长官将公司产品的首选假想敌,由索尼的产品换成苹果公司的iPhone和iPad产品,并称后两者才是任天堂“未来的敌手”。
了解这一切,可以得出结论:神器iPad就算没有改变一切,也正在颠覆世界。偏执狂生存
文:莫震宇 吴迪
在格鲁夫70载人生岁月中,在事业甚至生命上曾遭遇过无数次的致命打击,但正是这些无处不在的恐惧感迫使他变得偏执,并不断胜出直至走向成功……
疾病、偏执狂,能同时与这两个关键词联系在一起的商业领袖可能只有两个,一个是乔布斯,另外一个就是安迪。格鲁夫(Andrew S
Grove)。乔布斯得的是胰腺癌,格鲁夫得的是前列腺癌。
1997年,格鲁夫从担任了10年的英特尔首席执行官位置上退了下来。在同一年,成为《时代》杂志封面的“年度人物”,《时代》是这样评价格鲁夫的:在二十世纪末,最伟大的传奇就是新经济的诞生,新经济的核心是“微处理器”,而微处理器的核心便是格鲁夫。在新型计算机诞生的过程中,他与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成为推动这一重大变革的三位最重要的人物。
1936年,
格鲁夫出生于布达佩斯的一个犹太人家庭,年幼时经历过纳粹的统治。1956年前苏联进入匈牙利后,他父亲的企业被收归国有,母亲甚至被士兵强奸。格鲁夫和一群难民乘船逃离祖国,最后辗转到达纽约。
青年时代的创伤造就了格鲁夫的性格,在格鲁夫70载人生岁月中,在事业甚至生命上曾遭遇过无数次的致命打击,但正是这些无处不在的恐惧感迫使他变得偏执,并不断胜出直至走向成功……
格鲁夫的一生,也从来没的间断过和病魔的斗争。3岁时,他便患上了猩红热,为了治疗,耳后的骨头被凿开,导致右耳失聪;1994年,格鲁夫又被检查出患有前列腺癌,他在仔细查阅了大量资料和走访众多专家后,作出了大胆的决定:拒绝了大多数人推荐的手术治疗,选择了放射疗法;2000年,格鲁夫又不幸患上了帕金森综合症,导致肢体颤抖、面部僵硬、口齿不清,但他却并不未像很多类似病人一样患上忧郁症,而是顽强乐观地进行治疗,通过服用左旋多巴药物,使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恐惧与主动进攻
对癌症的恐惧也使他得到启示:“调查、选择、去治——而且要快。你需要采取主动进攻的态度。消极等待只能更糟。”这与他经营理念如出一辙。
英特尔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存储器公司,但日本存储器厂家的削价战使英特尔连续6个季度出现亏损,产业界都怀疑英特尔是否能生存下去。1985年的一天,格鲁夫在办公室里意气消沉地与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摩尔谈论公司的困境,那时英特尔已经在漫无目的的徘徊中度过了一年。格鲁夫问摩尔:“如果我们下了台,另选一名新总裁,你认为他会采取什么行动?”摩尔犹豫了一下,答道:“他会放弃存储器的生意。”格鲁夫目不转睛地望着摩尔,说:“你我为什么不走出这扇门,然后自己动手?”英特尔从此不再是半导体存储器公司,而是“微型计算机公司”。到了1992年,微处理器的巨大成功使英特尔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企业,甚至超过了当年曾在存储器业务上打败它的日本公司。
你又在妄想什么?
在他的畅销书《偏执狂生存》中,格鲁夫写道:“企业繁荣之中孕育着毁灭自身的种子,你越是成功,垂涎三尺的人就越多。作为一名管理者,最重要的职责就是常常提防他人的袭击,并把这种防范意识传播给手下的工作人员。”格鲁夫始终处在深刻的忧患之中,“担心自己的竞争对手,惧怕新的技术的出现,更为重要的是,你会担忧,自己现在运行企业的这套方法……在将来或许完全会被淘汰。”这就难怪,一位记者在采访他的时候毫不客气地问:“您现在又在妄想什么?”“秘密”专访
文:熊寥
乔布斯是记者杀手!没错,《时代》周刊的记者见到他后都忘了打开录音笔。而且乔布斯有强大的现实扭曲力场,当他和你面对面时,他说什么你都会相信。所以,最明智的做法就是看看这篇关于乔布斯的秘密“专访”。比尔•盖茨和乔布斯都在偷偷看呢!
问:我们都知道苹果是个很棒的公司,你的管理哲学是什么?听说很粗暴?
乔布斯:或许吧,但相信我,让他们害怕才是最棒的。
对于东海岸的管理专家,比如杰克。韦尔奇的传统观点,我从不敢苟同。比如韦尔奇说,要多做总结,使人们时刻了解自己在干什么。我却认为绝不可这样做。正相反,千万不要使人们知道他们自己在做些什么,要让他们感到迷茫和恐惧,否则他们便会沾沾自喜。
创造性往往来自恐惧。设想一下,一名画家、作家或者作曲家之所以疯狂地工作,是因为他们害怕自己饿死。这便是创造伟大的源泉。苹果公司和皮克斯公司也是这样,员工们每天都会认为世界末日就要到来,我的作用就是让他们意识到这一点。因此他们每天都会疯狂地背水一战。这点请一定相信我。
你们知道为什么吗?恐惧能够管大用。看看那帮底特律的家伙们造出的蹩脚汽车吧,那是因为他们从未有人被解雇。相比起来,越南的血汗工厂造出的东西就是好,影片《桂河大桥》里的那座桥也是如此。这座桥造得好,并不是因为英国人是完美主义者。我喜欢英国人,虽然他们的工艺水平并不值得称道。你开过美洲虎汽车吗?懒惰、愚蠢的英国人之所以造得出这样的好车,是因为他们害怕高效和野蛮的日本人。将人们置之死地,他们才能玩儿命工作。
问:那你最讨厌什么样的员工?是不是不害怕你的?
乔布斯:那倒不一定,我有一个电梯测试法。
当我在电梯里遇上苹果公司员工时,我会笑着向他们问好。通常情况下,他们都会紧张和害怕不已,一声也不敢出。我喜欢他们这样。但有时候的确会有人当着我的面谈话,并且是跟别人。一旦发生这种情况,我会等到电梯停到我那一层,电梯门缓缓打开时转身向他说:“刚才你所说的一切完全错误,你说的牛头不对马嘴。请你清理一下自己的办公桌,然后将徽章交到人力资源部。”
这会将他们吓傻,真的。
问:生产电脑的厂商很多,你们是如何做到与众不同的?
乔布斯:什么人都可以制造电脑,这对苹果公司来讲并不是一件好事情。使我们区别于别人并胜过别人的部分原因在于我们研发新产品的独特方式。比如,我们开始并不会生产产品,而是打广告,而且广告时间会长达数月之久。这与大多数公司的做法不同,他们正相反,首先造出自己的新产品,然后才会说:“啊,等一下,我们是不是该上广告了?”这便是大多数广告都会极尽谄媚之能事的原因,因为它们都是事后补救。苹果公司则不同,我们会通过广告事先传递我们的理念。如果我们搞不出广告,便也不会设计出产品。一旦推出广告,我们便要开始产品的研制了。但是,我们的出发点并不是技术,而是设计,这点也与多数公司不同。
问:你曾经被苹果公司扫地出门,在那段日子里,你是怎么度过的?
乔布斯:那次的事差点要了我的命。当时我30岁,一个人孤守在伍德塞德一处公寓里,里面连家具都没有,只有一套大型的立体声音响和扔在地上的一个枕头。好几个月里,我都不知所措。最后,我开始不停地服用迷幻药,时间最长的一次是连续14天。的确,这件事改变了我的一生。我的心理先后出现了8种不同的痛苦状态:生气、退缩、再生气、发怒、狂怒、报复、又生气、复仇。
当我开始对那些将我赶走的恶棍们展开报复时我才真正开始了自己的康复之路。
问:你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乔布斯:开公司本身就不那么容易,如果你加入了一个以创造性为主导的行当,那就更难上加难了。我所要做的就是总要考虑下一步该怎么做。每当我们推出一个新产品,就必须同时构思出5个后续产品,而每个产品都是一场血腥的战斗。我曾经想,也许我上了年纪,就会感觉到工作轻松了。但实际上,我的事业却越来越难做。还有一些靠创作过活的人,比如毕加索和海明威,当人们问他们随着年纪和阅历的增长,创作是否会更加容易时,他们的回答都是否定的,创作永远都是新的战斗。这不,
海明威最终将子弹射进了自己的喉咙,毕加索也死于一场斗牛。我想,一般人很难理解这一点。
问:我们知道你除了掌管苹果公司,同时还是动画电影公司皮克斯的老板,你对电影业怎么看?
乔布斯:我讨厌洛杉矶,那里充满了巴结、奉承、伪善和暗箭,和硅谷完全不同。苹果公司自己的规模就相当于全美所有电影票房收入总和的两倍了,这不足为奇;好莱坞在计算机产业面前相形见绌,没有哪家电影公司能够达到像微软那样的软件公司的赢利水平,这也不足为奇。
那些掌管电影产业的傻瓜们创立了一种高成本、高风险的商业模式,明眼人一眼便看得出这是毫无意义的瞎折腾,他们所干的95%的事情是苦心孤诣地造出一堆垃圾,然后期待它们能卖上个好价钱。他们乐此不疲,自命不凡。他们认为自己从事的是一项重要和神圣的事业。说真的,我曾经考虑过卖出我在迪士尼的股份,彻底远离电影业。
问:当你沮丧的时候会做什么?
乔布斯:当然是我最爱做的事——来一个芒果爽冰沙。除此之外,照镜子是我最喜欢做的事情之一,我的房间里到处都有镜子。我会看着镜子对自己说:老乔,你这家伙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你应当相信自己,好吗宝贝?好了,振作起来!
问:你的很多员工和朋友都反映你是个自大的人,对此你有什么解释?
乔布斯:如果哪天早上你醒过来,你成了我乔布斯,你难道不会自大吗?你难保不会?
问:成为一名亿万富翁的感觉怎么样?
乔布斯:我的身家涨到10亿美元的那一天对我来讲是个重大突破,这的确不是件小事。
摇身一变成为亿万富翁,你首先会得意忘形,然后便会飘飘欲仙,但最终你会觉得有一种负罪感。
这时候,我的禅便会来帮助我。我会坐下来静静冥想,竭力使自己不去想那些财富。我坐在那里,口中念念有词,然后我会突然睁开眼睛,走出迷茫。我会铆足了劲大吼一声,吼叫的对象是我假想站在我面前的一个指责我如何如何有钱的家伙:“你这蠢驴!那是我比你聪明,比你优秀,我改变了这个世界,我值得拥有这一切!”
这一刻的自我反省和自我否定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就在两天之后的一个早上,我醒来之后便想出了iPod的主意。真的。
问:你觉得大学辍学的经历对今后的成功有怎样的影响?
乔布斯:我认为,对于真正的人才来讲,教育只会阻碍创作性的发挥,并妨碍他们的大脑工作。我喜欢将人的大脑比做一个蜂巢,你生下来时,每个蜂窝都是敞开的。然而,你每读一本书、每上一节课、每做一道数学题,你便会塞住一个蜂窝。如果你不幸上了MBA,那就意味着你为大脑的每个蜂窝都安上了双层门,并且糊上了一层密封水泥。
改编自《乔布斯的秘密日记》 Options: The Secret Life of Steve Jobs
作者: 丹尼尔•莱昂斯 Daniel Lyons